新浪收藏 > 正文

王冬龄:中国传统书画并不只是平面视觉艺术

2015年12月11日14:31   新金融观察  收藏本文     

乱书《北冥有鱼》 乱书《北冥有鱼》

  “乱书?到底是什么?”当你还懵懂地站在这烟波浩渺却有些不知所云的新笔墨空间里发出疑问的时候,王冬龄却再一次手握毛笔,在美国人的地盘上“约”了一场乱书盛宴。

  11月的纽约市区,自带布杂式建筑风格华丽外表、坐拥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万件藏品的布鲁克林博物馆,正展示着它的高冷。王冬龄则身着一袭红衣跃动于博物馆中庭大厅,在长3.7米、宽4.4米的硕大宣纸上以乱书挥洒着《心经》。若用心,也许你会在这场聚精会神的书写里听到簌簌融化的声音:华夏民族积攒了千百年的辉煌文明,正秉承着打破文化壁垒的友好态度,以流水之姿邀请着西方文化的融汇。

  乱书是什么?

  在王冬龄心里,乱书是什么?他用行书做对比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行书里面又分行楷、行草两种书体。行书写得接近于楷书,就称之为行楷;接近于草书,就称之为行草。我这个乱书也是一样,它本身是打破了古人传统的章法排布规则的。如果笔画交叉得并不严重,还是可以识别内容的,就是偏向于狂草的乱书;如果笔画交叉重叠比较严重,对内容的识别比较困难,就成了偏向抽象画艺术的乱书。”王冬龄的乱书是座桥,正尝试着沟通狂草和抽象画,也正尝试着逾越东西方文化的鸿沟。

  若是安静下来,仔细看看我们那些疏能跑马、密不插针的传统黑白艺术,便会发现它们早在二维的世界里道尽了中国人“辩证”的智慧。扑面而来的震撼力总是蕴藏着艺术家精心的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气韵。那么,何为留白?或许就是饱满情绪里那一霎奔腾的解放,一抹彻底的自由。把无穷的遐思、主动的情绪都留给图像之外的眼睛们。王冬龄似乎正在用这一“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原理,把留白拓展到更大的范围里,他让书法打破汉字识别的禁锢,让不同颜色的眼睛都能透过想象看懂这番景象。

  王冬龄并非不知道,书法笔画交叉重叠是犯了传统章法里的大忌,但他仍希望书法能同世界对话:“这样的尝试和我在美国的教学经验有很大关系。我在给欧美学生教授书法的时候,很多学生其实是不认识汉字的,我要他们用很短的时间去学习或者欣赏书法是很难的,这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汉字识别。”当汉字识别这一难题像个金钟罩严严实实地把书法艺术紧锁在汉文化圈里,王冬龄便开始了义无反顾的大胆探索。“我的乱书实际上就是把汉字打散,帮助观者跨越识别文字符号的障碍,直接感受由线条传递出的情感。此外,客观来讲,中国的毛笔书法在今天越来越靠近纯粹的美术范畴,这样的探索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义的。”王冬龄相信,抛开了汉字符号,那些笔墨间“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的核心精神仍可以被完整表达,甚至还可能突破重重障碍,让更多身处汉文化圈之外的观者搭上“直通车”,首先领悟到书法之精髓。

  在探索解决“书法国际化”问题的征途上,王冬龄始终秉承着最传统的汉文化哲学。而他如今叱咤风云的乱书,也是从根基深厚的传统书法中一点点生长出来的。“乱书萌芽于我每天临帖的过程里。我曾经偶尔尝试将字和字重叠交叉,但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试试而已,并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它。直到去年,我创作了一张4米乘4米的乱书,这让我一下子给自己打开了一道门,我意识到这样的创作无论从理念上还是形式上都非常有艺术张力。”慎终如始的坚持,让王冬龄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并在乱书的世界里一发不可收拾,“如今,我有意识地重叠交叉汉字,更主动地体现其中的狂草精神、视觉张力。虽然当笔画重叠之后就很难辨识内容、有了抽象艺术的感觉,但在完成的过程里,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都是讲究草法和线条质感的。当我们用现代科技还原它的时候,会发现这书写并没有破坏传统书法的规矩。”

  这就是王冬龄的乱书,在这个想象力井喷的时代里严谨地放肆着。

  光影与行为的魅力

  如果说乱书是一道横空出世的绚烂风景,那么王冬龄在寻找这片桃源之地的旅途中也收获颇丰。他的探索总是伴着让人意想不到的硕果。比如银盐书法,比如行为艺术。

  “银盐书法的创作是在暗房中进行的,也是现在可以实现的一种手段。我认为它有两个方面独具魅力。首先作品呈现并不是通过宣纸,而是相纸,这种材质本身更能体现出新鲜的特别的质感。另外,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完全不能依赖在宣纸上创作时的运墨经验,更强烈的不可控性让它显得更加神奇。”多媒体语境下的书法跨界,无疑是给传统书法注入了更时髦的生命力。相比水墨与宣纸的结合,光影在相纸上的变化则显得更透明、更玄幻。王冬龄爱上了这些能给他无限惊喜的试验,科技与传统的激情碰撞更激发了他这个艺术创客的大脑,让他坚信,书法艺术没有什么不可能。

  都说中国传统书画是平面视觉艺术,但在早已开拓了思维的王冬龄眼中却并非如此。他聚焦了书画艺术传承过程里的细节发现,传统书画和行为艺术竟有着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我在很多年前拜访过一位天津的书法家,他说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书画实际上是直观的教学。’书画学习如果能有一个好的老师,跟着他耳濡目染,学生的进步是非常大的。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典型例子。比如绘画大师李可染,正是因为有幸跟在齐白石身后为他洗笔磨墨,才接收到了最直接的营养,助他成就非凡。我在教学过程中,也秉承这一点,非常注重示范的力量。”

  2009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举办的“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大展”上,王冬龄被邀请现场写大字。这次经历让他感触颇深。“当我两手拿起大笔来写的时候,全场非常宁静,大家都认认真真地看着我写字。写好之后,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认为这是由艺术家的专注、中国书法的气场凝聚而成的感染力,这样最直接明白的展示更能让西方人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书法的魅力。”无论是技艺承袭还是文化传扬,“现场行为”都效果显著。于是,王冬龄便乐此不疲地在他的展览、活动上一遍遍展示着书写过程,并将它彻底打造成一场足以让人乐享其中的行为艺术。

  从紧张登台到合作苹果

  如今,“王冬龄”这个名字已然成为当今书法圈里最具热度的名字。而当这个传奇艺术家谈起青涩的从前,也流露出几分怀念,几分珍惜。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画画,也是从《芥子园画谱》这些著名的教学样本中慢慢摸索学习起来。后来,一老先生指点说想要画好画,首先要写好字。于是我就 开始同时练习书法和绘画。”上个世纪60年代初,王冬龄考入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在此读书期间,一段经历让他毕生难忘。“我们南京师范学院校庆10周年的 时候,我刚刚进校不久。我的老师知道我喜欢书法,竟叫我上台写字。那是第一次当众写字,很紧张,纸也写破了,但我觉得这是老师对我的厚爱,也是我当众写字 迈出的第一步。”每个人都有当“新生”的经历,彼时王冬龄的紧张与羞涩恐怕人人都能体会。没错,曾经他也如此平凡普通。

  “1979年我 考取了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毕业留校之后,书法也就成为了我终生的事业。在此后的教学中,我接触到了许多欧美留学生,他们对中国书法好奇而且崇拜。我 在对他们的教学过程里广泛汲取了日本战后的前卫书法、中国现代书画创作等等养分,这些对我都有很大的启发。”越来越丰富的教学经验让王冬龄开始展示出他不 同凡响的一面。让传统书法打破常规的大胆想法在王冬龄的脑海里跃跃欲试。直至1989年赴美,他终于彻底下定了决心。“1989年到1992年在美国的四 年间,我对西方艺术又有了更强烈的认知,当我领略了这里诸多当代博物馆中艺术家们百态的创意,我便下定决心,要让当今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中国书法。”

   若说乱书的面世还只是在艺术领域里掀起巨浪,那么,他和苹果公司的跨界合作则彻底成了家喻户晓的时事。2015年初,亚洲最大的苹果旗舰店在杭州落成。 它33米长、15米高的白色外墙上,满布着王冬龄所书的苏轼诗作《饮湖上初晴后雨》,白底黑字、水墨诗情。由此,大型书法也借势走出美术馆,彻底进入和人 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此后,苹果CEO库克又带着Apple Pencil走进王冬龄的工作室,向他讨教书法。传统书法艺术再一次和顶尖科技相汇, 这似乎要把整个民族的自豪感都点燃了。“和苹果公司的合作客观上有效地宣扬了中国书法,中国人的智慧并没有被现代科技拘束,反而显得更博大。一支神奇的毛 笔,教会中国人如何缔造世界上最细腻、情感最丰富的线条,这是我们独有的,也是让全世界都惊叹的。”从“爱好”到“终生事业”再到“民族文化使命感”,王 冬龄一步一步把心中熊熊燃烧的艺术幻想变为现实。

  “艺术更重要的还是一种精神价值、文化标志。”当王冬龄亲身经历了艺术品毫无市场到市 场过热再到回归理性的过程,他更理清了自己的思路:“艺术家本人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作品的艺术性和纯粹性。”王冬龄坦言艺术是离不开社会的,而他似乎更关 注如何借助市场的力量让自己的创作走进良性循环。所以,他的艺术幻想也从未停止。“这个时代赐予我们非常难得的机遇,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能让中国 书法为全世界艺术贡献出积极的力量,这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事。”

  王冬龄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

   在国外举办个展30余次。应邀在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瑞典马尔默美术馆、比利时皇家美术馆、土耳其现代美术馆、香港艺术 馆,以及哈佛、斯坦福、汉堡、香港城市大学等公开演示巨幅大字草书创作。作品为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 院,哈佛、耶鲁、斯坦福、伯克利等大学收藏。

  著有《中国美术通史·书法篆刻史》《清代隶书要论》《书法艺术》《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书法篆刻》《画人学书概述》《王冬龄书画集》《王冬龄书法艺术》《书法道——王冬龄书法艺术》《王冬龄——黑白至上》《王冬龄谈现代书法》《王冬龄创作手记》《王冬龄谈名作名家》。

  主编《中国书法名作大典》《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书非书——2010杭州国际现代书法论坛文集》。

  主持策划1994现代书法探索展,1995首届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书非书:开放的书法空间——2005杭州国际现代书法展,书非书——2010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书非书——2015杭州国际现代书法展暨书非书文献展。

  实习记者 王若蛟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王冬龄书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