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要长脸:世界期待中国艺术

2016年03月01日11:57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原标题:世界期待: 中国艺术能创造什么)

mszb2016022700002v02b003蔡国强 天梯(实现于福建泉州惠屿岛海边,2015年6月15日清晨4点49分,历时约2分30秒钟) 蔡文悠摄

  美术报:“男孩蔡”您好。

  蔡国强:谢谢你称我“男孩蔡”,我们今天就暂时不讨论我自己的作品。虽是“业余策展人”,还是要做好服务业。

  美术报:您在世界范围内策划了展览“什么都是美术馆”系列和“农民达芬奇”系列,并曾担任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对于您来说,艺术家与策展人在身份上有什么异同?

  蔡国强:作为艺术家当策展人,也许我的不同之处在从展览的主题策划、艺术家工作室访谈、作品创作过程到展览规划、展出效果,我都努力为艺术家创造一个面对和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尤其围绕展览出版的书籍,我希望它能成为艺术家们畅所欲言的平台。让他们谈创作的辛苦、对现在策展和批评界空谈、忽视艺术家艺术语言开拓的意见等。我与艺术家们的对谈,更多是从艺术家之间讨论创作问题的角度出发。和一般策展人更多是评价、欣赏艺术家不同,艺术家之间应该更随性聊天,或者相互挑衅,甚至逼人墙角……我希望艺术家能够有机会相互说出自己在艺术面前的困难,不只是谈作品创意、内容和已经实现的成绩,也更多探讨自己的追求,或苦苦求索而难达到的是什么。

  美术报:您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展览定名为“艺术怎么样”,我们的艺术到底怎么样了?展览意在抛出问题还是解答问题?

  蔡国强:在西方艺术界,中国热已经持续很久了。从来没有一个西方外的国家像中国一样热这么久。因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一直持续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中国艺术家也有很多表现政治和社会的作品。

  同样,也没有一个国家有中国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中国有上千个美术馆在建,拍卖市场蓬勃兴旺。艺术的种种“热”恰恰反映了在艺术上关注个人“创造力”的欠缺。这样的事实既造成了国际艺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怀疑,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困惑。

  当然,国际上在2000年以后,大型展览、双年展也都普遍关注社会热词,比如:环境、难民、恐怖主义——艺术家文化身份、作品语境等艺术之上的文本分析,缺乏关注艺术和艺术家的实践本身。因此,这个展览意在提出问题“艺术怎么样”,不光针对中国,也是提给世界当代艺术界的。

  美术报:说到“创造力”,不得不说,我们比我们的祖先有看似更先进的技术,比如,我通过网络连线大洋彼岸的您,人类现在能前往宇宙和最深的海,每天都有新的发明,这个世界似乎正更具创造力地前行,艺术也是这个“创造力世界”中的一份子,那么为什么要在当下重新提出“创造力”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缺少创造力吗?

  蔡国强:近百年以来,艺术在我们的民族开始被用于救国救亡。后来由于社会原因,我们的艺术更多地用于把政治目标和内容传递给大众,成为改造社会的工具,当代艺术也经常以改造社会作为目的。这个问题反映在社会及艺术界,也包括艺术家本身对艺术的态度、理念和对方法与方法论的探索上,一直难以作为单独的重要问题被正视。当然,社会和制度、文化和教育的原因,确实会严重影响创造力,可是它们也常常成为我们的当代文化对于世界没有多大贡献的借口。面对着中国大破大立时代和内外复杂的关系,世界一直在期待:中国艺术能创造什么?而这不能仅仅是新闻报道式的图像、符号等,需要艺术家们用创造性的艺术语言来说事。

  美术报:您提到现在世界在期待中国的艺术创造,您的艺术令大众印象最深刻的是用中国四大发明的火药创作,您的作品有民族、家乡的印记,但是您平衡了“本民族的与世界的”之间的关系。中国当代艺术应当如何适应“全球化”并保持民族特色?什么样的中国当代艺术又能够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蔡国强:应该说世界当代艺术的主导还是西方。长期以来他们对中国艺术不熟悉,所以需要通过艺术家的国家、文化的历史、社会背景来认识、理解艺术家的工作。慢慢的,人们专注于背景和文本,而忽略了艺术家本人对艺术语言的追求和进程。

  同时,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中国艺术家也知道西方希望看到什么、欢迎什么,忽视了艰苦的艺术语言的求索本身。当然,作为艺术家,你应该关心社会,可以表现政治主题,但是问题在于你是否寻求自己的创造性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来传递。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活”怎么样?什么社会问题都会过去,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活”才能留得下来。

  美术报: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出生在中国大陆,却有不同的背景:生长环境、工作地点、创作范围、年龄层次,您为何在这样一次“中卡文化年”的交流性国际展览中选择这几位艺术家?如何将各具个性并且艺术手段不同的艺术家串联起来?

  蔡国强:这一次挑选展览艺术家,当然会跟西方当代艺术比较,也会考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但是,更主要还是讨论他们个人艺术语言的特点和他们对自己目标的求索精神。这个展览不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也不是试图为艺术家们归纳他们的现象和趋势。最终,展览还是回归艺术家的个人语言:在艺术怎么样的问题下,我更多的是让艺术家自己以他的作品来参与讨论。

  美术报:能否更多分享本次展览策划准备过程中的细节或精彩内容的预告?

  蔡国强:展览作为“2016中卡文化年”项目之一,被列为中国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中文画册约17万字,共500多页,收入3位世界著名学者不同角度深度撰写15篇分析参展艺术家独特语言的精炼短文(学者撰写或艺术家自述);还有我与18位国内外艺术专家学者、15位参展艺术家的对谈精选,和“中国当代艺术大事记”等。 展览还将发行60分钟的同名纪录片(33 Studio制作,夏姗姗导演)。影片正视当代世界和中国创造力的缺失与艺术家的困境。试图通过策展人与艺术家和专家学者的坦诚讨论,展示策展目的和理念,也记录作品和展览的诞生过程。通过艺术家工作室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风貌,给观众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窗口。

  开幕的同时,《纽约时报》有一个世界高峰论坛“为了明天的艺术”。以“科技,创新和城市”为主题,邀请艺术、建筑设计等各行业的资深人士探讨未来的创新城市。期待国内有更多专家和艺术家能够前来,既参与我们的展览活动,同时也参加《纽约时报》的峰会,了解世界艺术界的动向。

  (文章来源:美术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当代艺术蔡国强中国艺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