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欢的画:真诚心态 虚幻境界
邵大箴
陈国欢受过系统的学院训练,1980年他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虽然学院内有不少教师对传统国画深有造诣,但那时美术教育系统偏于中西融合类型,国画教学也从素描造型入手,兼顾笔墨功力训练。就美术界而言,当时艺术观念仍受泛政治化的影响,对传统文人画体系的认知,还处于有待拨乱反正阶段。可是,陈国欢却对文人画情有独钟,在毕业后的艺术道路上遵循文人画的章法与笔墨进行创作。有人说,陈国欢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没有走上专业画家的道路,而是如同古代文人画作者,利用业余时间作画。这当然是理由之一。因为中国艺术史上的所谓的文人画,是文人雅士画的画,而这些从事各种职业的文人士大夫一般利用业余时间赋诗、写字和作画,抒发胸中情怀。但仅以此说明陈国欢倾心于文人画的理由并不充分。陈国欢是在对文人画有较为深入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自觉运用文人画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创作的。在学院攻读期间,他对陈大羽等坚持传统笔墨并有杰出创新成就的老师们十分敬佩,也在精神和技巧上受到他们的感染。之后他撰写的一些关于文人画的文章,如《漫谈文人画》《漫谈文人画之“气”》等,都表明他对中国绘画史上的这一重要流派的历史和现状是有理性认识的。他在创作过程中享受挥洒笔墨的愉悦与快意,也是可想而知的。
文人画通常取材山水、花鸟、梅兰菊竹和木石等,也有描写人物形象的,以画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有时影射时政和社会风气,表达愤慨之情。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品、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方能完善”。在文人画的评品标准中,崇尚品藻,讲究笔情墨趣,忽略形似,重视神韵,以意境的营造为最终追求。在20世纪中国社会大变革中,西风东渐,西画流入,其写生法及其造型观念和技巧传到中国,对文人画带来巨大冲击。社会政治运动及频频战事,需要写实绘画表现民生和社会现实,由此注重抒发个人感情的写意文人画一度沉寂。加之清末摹古之风盛行,文人画的衰落势在必然。但这决不是说传统文人画的观念和方法应该束之高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深谙传统文人画的艺术大家,力挽狂澜,以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论证文人画的历史与现代价值,陈师曾举大旗在先,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陈大羽等一大批杰出艺术家,以自己的卓越智慧和艰苦探索精神,创造了许多具有人文精神的佳作,为文人画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经过重重挫折,他们“以古开今”的创举,终于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与“中西融合”大潮既分庭抗礼又互相补充和激荡的复归文人画传统的潮流。
文人画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产物,它的最高成就和辉煌已经过去,今天无可重复也无需重复,这一点已成为包括陈国欢在内的许多钟情于文人画实践的艺术家们的共识。需要讨论的是,我们今天如何承继和发扬文人画传统,如何在创作中坚持文人画的诗性原则和它的写意精神。诗性原则贯穿在中外古今一切优秀的艺术创造之中,文人画尤其有自觉的追求。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源于对画家主体意识和感情的强调,源于对“画为心源之文”而不是对客观物象模仿的观念,从而确立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由此决定了画家通过勾、勒、点、擦、皴、染的方法追求情趣和表达神韵的笔墨体系。坚持文人画传统的艺术家们十分珍惜这些直通人性而又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创造法则与方法,他们并不反对吸收外来艺术养料以丰富中国画表现力的种种探索,但认为不能以这一类型的创造替代传统文人画体系。陈国欢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强调,在现代社会,传统文人画的价值与意义尤需得到足够的重视。他说:“在当下快餐文化、世俗文化的倾向中,找回文人画的精神家园,倡导文人画的复兴至关重要”,“在当下文化西化、文化空心化、文化世俗化、文化商业化的背景下,重提文人画有其深远和现实意义。”
陈国欢是多面手,擅长花鸟、山水与人物。他的花卉以折枝为主,他用“三枝两叶”作为他画册中“花鸟篇”的“篇首碎语”十分恰当。画花卉不取全技,只画其从树上折下来的局部花枝,被称为“折枝”。出现于宋元、盛行于明清的折枝构图,以笔墨的简、少,求意境的隽雅。陈国欢用简捷的线条和清淡的墨色,随意涂抹,有形而不重形,求画外景、画外意,予人以丰富的联想。他的山水画与他的花鸟画一样,以简练、单纯的笔墨写景抒情,只是他笔下的不是实景,而是虚景,笔墨清淡,画面蒙眬,写胸中丘壑,抒写真性情。陈国欢重视写人物形象的神韵,也借人物形象传达他的审美理想。
综观陈国欢的画,不论花鸟、山水还是人物,都流露出他带有禅意的散淡心境和对生命之物的爱惜之情,也是从禅意出发,他的画不拘泥于色与相而追求空寂、虚幻的境界。
画是画者真性情的反映,我读陈国欢的画,最突出的印象是他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作画为了自娱和娱人,为了慰藉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不赶时髦,不带功利目的。这种真诚和执着的艺术态度和自成一格的绘画作品,形成他艺术创造的独有价值。对此,我们钦佩和赞赏,并预祝他今后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