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象线:新锐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在长沙举办

2017年07月19日 22:2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事象线 展览海报事象线 展览海报

  事象线——新锐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出品人:浮石 学术主持:何玲

  参展艺术家:何玲、胡柯、姜绥吾、陈牧甜、刘璐、朱墀

  开幕时间:2017年7月15日(周六)19:00pm-24:00pm

  主办单位:湖南省德盛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CAFETING

  展览地点:CAFETING 长沙天心区城南西路76号

  “事象线——新锐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作为湖南省德盛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涉足互联网拍卖举办的首个线下当代艺术展,于2017年7月15日晚7时在CAFETING空间开幕,主题“事象线”源于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全名为“事象地平线”,原意指向的是一切事物终归逃不过地平线的宿命论。然而,在这样一个宏大而不可触的真相面前,万物的进化活动并未停滞不前,每一样生命都在寻求内在的孵化,为自己寻找出路。

  艺术家通常易被真实的东西所吸引,为了切入到事物表露的意象背后,他们能做的是持续修正自身视角,运用多种介质挑开浅显而菲薄的“乱象”,展现独具慧眼的艺术张力。本次邀请的六位艺术家:何玲、胡柯、姜绥吾、陈牧甜、刘璐、朱墀,作品材质涵盖架上绘画、综合材料、雕塑,他们作为独立个体,其实也在努力突破一个限度,抑或内心最先抵达的一个方向。

何玲 飞蛙 不锈钢雕塑 H50cm 2012年何玲 飞蛙 不锈钢雕塑 H50cm 2012年
何玲  象鹦 不锈钢雕塑 H90cm 2012年何玲 象鹦 不锈钢雕塑 H90cm 2012年

  何玲的不锈钢雕塑,是对架上绘画的延伸,飞禽走兽的身体构造被强制而任意地拆散,彻底颠覆了人类社会固有的一套生物分类学,或鸟身象头,鸟身蛙头,面对这些异质要素,何玲表现出巨大的自由度,最终进入“异托邦式”的狂欢。

胡柯  自袭No.1 树脂着色 2009年   75×58×110cm胡柯 自袭No.1 树脂着色 2009年 75×58×110cm
胡柯  密林  树脂着色 20×40×37cm 2015年胡柯 密林 树脂着色 20×40×37cm 2015年

  胡柯的作品试图将孤立的人置于一种非自然的状态:《自袭No.1》背负的危险性武器,足以吞噬一群人;坐在树杈上陷入熟睡的人,流溢出对现实生活的拒绝与对抗,个体的哀伤如同一座孤岛,困在庞杂的无能之中。

姜绥吾  曾经停留和一直停留在那里的左手套  综合材料 65×92cm  2013年姜绥吾 曾经停留和一直停留在那里的左手套 综合材料 65×92cm 2013年
姜绥吾  从1到9一条围巾 120×120cm 综合材料  2013年姜绥吾 从1到9一条围巾 120×120cm 综合材料 2013年

  姜绥吾认真记录着手感(手套)在麻布上涂抹的痕迹,遵循一种时空上的逻辑,每完成一项动作,画面就多出一帧情节,作品即仪式,仪式演变的过程,也是活动和运动场景的讲述。《从1到9一条围巾》九宫格的划分是对秩序世界的想象,一条围巾的激情,抑或艺术家的激情,在于将自己的存在埋伏到新形象,新面貌中,闪烁新的光芒。

陈牧甜  疯子,傻子,骗子120×120cm 布面坦培拉 2017年陈牧甜 疯子,傻子,骗子120×120cm 布面坦培拉 2017年
陈牧甜  寂静之声80×80cm 布面坦培拉 2017年陈牧甜 寂静之声80×80cm 布面坦培拉 2017年

  陈牧甜采用的是水性坦培拉(蛋彩)材料进行创作,画中的人通常呈现出棱模两可,身体与身体的重叠透出巨大的不适感,挣扎在人与兽最初的一个进化状态:惊恐、不安、焦虑。艺术家所探讨的并非物种分类,而是人与人性,或人与自身的感知对流。

刘璐 《红细胞-萌生012》150×150cm,树脂,2017年刘璐 《红细胞-萌生012》150×150cm,树脂,2017年
刘璐 《红细胞-萌生005》,60×60cm,树脂,丙烯,2017年刘璐 《红细胞-萌生005》,60×60cm,树脂,丙烯,2017年

  刘璐的《红细胞》系列以个人经验为起点,树脂晶莹剔透的质地,如液体般清透展露出生命不息的本能。布面上无限扩张的“点”,匀称而饱满,或冒进,或沉静,或肆意,或隐退,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艺术家精心编排的布局,在意义之外指涉梦幻的边界,超出人们想象的范围。

朱墀 卒然1 180×140cm  布面丙烯  2017年朱墀 卒然1 180×140cm 布面丙烯 2017年
朱墀  卒然2  150×150cm 布面丙烯、藏纸 2017年朱墀 卒然2 150×150cm 布面丙烯、藏纸 2017年

  朱墀的线带着书写性,每画一根线条,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单纯的运动进而导致非人格化的重复,各种颜色的线,或纵向,或平行,没有复杂的深度,这种消耗时间的书写过程,看似将丰富的现实世界挡在画面之外,却收获了自足的美学意义。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