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看门人单霁翔:用高科技让文物重生

2017年08月01日 18:0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作为我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故宫的关注度自是不必多说。“故宫跑”“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些网络热词让三年后就要600岁的故宫“年轻”了起来。近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做客山东博物馆,讲述这些年故宫发生的改变。记者熊小原

  让古老的故宫走近年轻人

  2012年,单霁翔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成为这座博物馆的第六位“掌门人”,但单霁翔更愿意自称为是故宫“看门人”。

  作为世界上五大博物馆之一,故宫游客多,藏品丰富,但在单霁翔眼里,故宫依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70%的区域都是非开放的,99%的藏品都在库房睡觉,80%的观众都是只浏览了中轴线就走了,你的博物馆再大、藏品再多,你能说自己是负责任的好的博物馆吗?”基于此,单霁翔开始了“改变”:拆除故宫里的临时建筑,把入口处的三个门洞都打开,以便游客更快的安检进入故宫;举办各种展览以致于出现“故宫跑”这个热词。接下来还有让半数员工迁出故宫的计划,“这样预计到2025年,紫禁城开放面积就能达到85.02%。”单霁翔说。

  除此之外,为了让古老的故宫和年轻人更近一些,这几年故宫积极发展文创产品,研发出朝珠耳机等,现在谈起故宫,不再只有肃穆的三大殿,还有“萌萌哒”的雍正。

  建世界上第一所文物医院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让文物修复师这个有些冷僻的行当为众人所知。单霁翔现场幽默地说,“片中的钟表修复师王津,播出后成了男神,更神的是,他今年春节给我请假,说院长,我要去趟美国,我说去干什么?他说,他在美国获得电影奖了,他要去领奖。”

  “故宫这些多少年传下来的修复技术是很棒的,但是今天面对这些文物仅仅依靠传统技术是不够的。我们人长病了,任何一个大夫都不会上来就开药,一定要先看病历,查看病史,量体温等等,有时还要接受各种化验,来彻查病因,然后才进入治疗过程。文物病了,也有它的病史,但是文物不会说话,要修复时,从保管人员手里直接到修复专家手里,中间没有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诊断,于是我们建立了世界第一所文物医院。我们拿出最长的两排房子,汇集了200名文物医生。世界各大博物馆有三四十名文物修复人员就很了不起了,我们拿出来编制200人,要把这些文物修复好。我们在这所医院配置100多台设备,有了这些设备,文物修复技术如虎添翼。比如在修复乾隆花园时,发现一幅书画,打开包装时,书画已经碎成了上千片,根本没办法修复。但是在计算机辅助技术帮助下,用了三个月居然把它拼对起来了,用一年多时间把它修复起来。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清代著名书画家董诰画的一幅山水画。”

  “故宫是把文物修复当成研究性修复项目来做。一件文物进了文物医院就会有一张病历,病历上记载文物的年代、材料构成,判断它得了什么病,量身定做什么样的修复方案。下次再修复,文物修复师可以先调取病历查看此前的修复方案。”单霁翔说。

  来源:山东商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单霁翔故宫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