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天下可笑之人 容天下难容之事

2017年10月16日 09:4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一偈语可以说是高度概括了弥勒佛的形象和意义。

  弥勒佛在民间普遍受到信奉。早在西秦(4—5世纪)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已有弥勒佛像的绘制。早期的弥勒佛是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绘制、雕塑的。形象有菩萨和佛两大类。

  根据《弥勒上生经》塑造的弥勒形象为菩萨相,表现的是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的形象。其特点为弥勒身着菩萨装,双脚交叉而坐,后以左脚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脸颊,称作“半跏思维像”此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云冈石窟第十三窟有一尊北魏时期的交脚弥勒佛坐像,像高13米,为早期的石窟弥勒。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 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其后在其它州有人见和尚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见存。

  五代后梁时期,奉化人布袋和尚曾屡上雪窦弘法,他圆寂后被世人奉信为弥勒转世。是故,雪窦寺被信众广泛尊崇为弥勒道场,渐有佛教第五大名山之盛誉。那么弥勒佛的寓意是什么呢?

  一、宽容慈悲:上文所说“容天下难容之事”,即表达出弥勒佛宽容和慈悲,以慈悲之心对待深处苦难之中普通民众,以宽容之心对待那些犯过错的人。所谓慈悲,慈即是给众生以快乐,悲则是为众生解除痛苦。

  二、忍辱负重:弥勒佛作为佛祖,对世间诸事,人生百态早已了然于胸,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感化世人。怒骂嬉笑、毁誉褒贬不重要,能忍辱负重,才能成就大重。

  三、豁达乐观:弥勒佛笑口常开、豁达洒脱,不拘一格,潇洒自在,诸事皆付笑谈之中,与世无争而淡泊名利,以乐观之心行走人间,诸事不必介怀,是以: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弥勒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