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基教授书法及文献收藏展”在北京荣宝斋举行

2018年12月23日 12:0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五十年两岸三地书,历史在其中见证

  12月22日,由荣宝斋与香港集古斋共同策展,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别支持的“金耀基教授书法及文献收藏展”在荣宝斋大厦举行。

金耀基教授致辞金耀基教授致辞

  对于老字号的北京荣宝斋来说,今天揭幕的这场展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展了,它是一场文献收藏展,更是一场两岸三地学界友人通过书信往来见证历史的一场展览。

“金耀基教授书法及文献收藏展”嘉宾剪彩“金耀基教授书法及文献收藏展”嘉宾剪彩
“金耀基教授书法及文献收藏展”现场“金耀基教授书法及文献收藏展”现场

  这些书信文献的收藏人,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新亚书院院长和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的金耀基教授说,这些书信文献時間跨度大概五十年,包含他与钱穆、朱光潜、费孝通、杨振宁、余光中和余英时等十二位学界大家的书信原件以及金先生以书法形式对这些知音的回忆书写。金耀基教授给这部分书信文献取名《人间有知音》。

展览现场金耀基教授为嘉宾签名展览现场金耀基教授为嘉宾签名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金耀基教授书法作品展览现场金耀基教授书法作品
展览现场金耀基教授书法作品展览现场金耀基教授书法作品
展览现场金耀基教授书法作品展览现场金耀基教授书法作品

  金耀基教授书法及文献收藏展

  自 序

  《金耀基教授书法及文献收藏展》是我八十岁之后的第三个书法个展。书展由香港到上海到北京。心中自然甚有快意,更觉今人较之古人是何等幸运!古代大书家,自王羲之,颜鲁公,苏轼,赵孟頫,郑板桥⋯⋯以来,千余年中,何曾有人有过个人书法展之美事?未之有也。百年来,中国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文化生态丕然有变,书法展乃新文化之新事物也。

金耀基《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金耀基《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

  我之一生是书写人生,书写七十年有余,惟所有书稿,不计英文,不论学术或散文之书稿,皆用钢笔、圆珠笔以汉字写成。至于毛笔书写则自幼少年到大学毕业,受家父启蒙督导,十多年中,几无一日间断。算是打下了书法的‘少年功’了。但自留学美国到香港中文大学执教,前后近四十年,基本上,只读帖指摹默识古人书法之妙意,未再用毛笔舞文弄墨了。及至二零零四年,自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第一日,即重新提起毛笔,再续‘翰墨之道’的探索。从古稀之年(我六十九岁退休)到今日八三之龄,又十四年矣。十四年间,毛笔书写成为我生活的中心。有时日写六、七小时,‘领袖如皂,唇齿常黑’,居然乐此不疲。八十之年,我自觉才真正从写字进于书法,从观摩名帖到转益多师,从有法到无法,竟然自成一格,有了自家面目。书法友好,雅名之曰‘金体书’,诚有莞然自得之感。

刘梦溪、叶嘉莹、冯其庸与金耀基合影(1993年)刘梦溪、叶嘉莹、冯其庸与金耀基合影(1993年)

  二零一六年,我八十岁时,香港‘集古斋’的赵东晓先生怂恿我举办一个书法展,将我书法公之于世之书法同好。我感其盛情,并然其意,于是才有二零一七年三月香港的《金耀基八十书法展》,同年十月东晓又与文艺界名士祝君波先生合作,在上海举办了《金耀基八十书法作品展》。香港与上海是中国滨海两大国际商业都会,前者是我工作与退休之地,后者是我少年读书之故土。一年之内有我沪港两大商都之书展,并得与二地旧识新知切磋书艺,实属平生之快事。

前排:费孝通、许倬云、金耀基 后排:李沛良、梁少光 于香港大学祖尧堂合影前排:费孝通、许倬云、金耀基 后排:李沛良、梁少光 于香港大学祖尧堂合影

  我在八十后之龄,深味书之道大而且深,对书法美学之追求更感道长路远,而心向往之。今日今时,虽老之已至,然不敢自诩‘人书俱老’。最感欣慰者,每次书写,书艺自觉仍然日有进境。而知我爱我书(法)者亦日多,此所以东晓不辞辛劳,再以我一年内之新作,筹办北京之书法展了。

  北京是中国的文化古都,也是中国新文化首发之地。一九八五年五月,香港中文大学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邀请,我参加了以马临校长为首的七人代表团,到北京作七日的访问。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运会中,看到北京已经从文革浩劫的荒凉中重绽新机与光华。自一九九五年到二零零七年十二年间,我更有幸应北大之邀,先后作‘潘光旦先生讲座’(一九九五年),‘蔡元培先生讲座’(二零零五年)及‘费孝通先生讲座’(二零零七年)。每次到北京,都看到北京变化之大,真已换了新天。但在我心中,北京永远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结合,人文荟萃的文化大都。此次到北京,应邀到人民大学作<大学与中国现代文明之建构>的演讲,甚感荣幸。我特别要提起,我的第一本学术著作《从传统到现代》(一九六六年)最早在国内正式以简体字出版的就是人民大学出版社。我与人大早有知己之感,而有百年历史的北京‘荣宝斋’与香港‘集古斋’(也有六十年历史)合作,为我举办《金耀基书法及文献收藏展》,我是十分高兴的。我特别要感谢荣宝斋的当家人朱涛先生为今次书法展用心用力作了极有专业格调的加持。

杨振宁与金耀基合影杨振宁与金耀基合影

  此次北京的书法展将分为三个栏目展出,即‘文心墨韵’、‘学术语丝’与‘人间有知音’。‘文心墨韵’一栏展出的是我最近一年中书写的中国古典诗词与美文。钱穆先生说:‘中国艺术中最独特而重要的,厥为书法。’我更以为最能表达中国艺术的审美境界的是书法与中国文学中千古传诵的诗、词与美文的结配。二者的结配增加了审美的视觉与‘心觉’的高度与浓度。‘学术语丝’专栏展出的是我五十年来学术与四十年来的散文著作的选篇。学术著作所选四篇是《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大学之理念》及《再思大学之道》。散文著作所选三篇是《剑桥语丝》《海德堡语丝》及《敦煌语丝》。‘人间有知音’专栏展出的是我《人间有知音:金耀基师友书信集》中选出的十六位已故师友的书信原件,以及我对这十六位师友其人其书(信)的回忆书写。王云五,梁漱溟,钱穆,朱光潜,费孝通,台静农,饶宗颐,李国鼎,殷海光、余光中等十六位师友皆已驾鹤仙去,但他们都是传世之人,而其书信亦必是传世的文献。因了筹划者的巧思,使我的北京书展有了一个‘不太一样’的呈现,它更能如实地反映我的全幅的书写人生。这令我格外欢喜。当然,我希望书法爱好者也能分享我的自娱自得之乐,更期盼书法先进同道之不吝指教,不胜企待之至。

  金耀基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金耀基教授金耀基教授

  金耀基教授是浙江天台人,13岁到台湾,美国哲学博士毕业后到香港任教,1994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与两岸三地有着深厚情缘,因此也结识了两岸三地众多学界好友。在这场展览上,金耀基教授的不少好友亦前来观展,刘梦溪教授、等十余位学界、艺术界大家,与金耀基教授共同回忆当年书信往来的情景。

  借助这次文献展,众多学界人士难得聚在一起,讨论两岸三地的变化,更是感恩于改革开放40年,让内地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

金耀基教授以及嘉宾参观荣宝斋四合院  本张图片由王旭华提供 金耀基教授以及嘉宾参观荣宝斋四合院  本张图片由王旭华提供

  本次“金耀基教授书法及文献收藏展”是金耀基教授近期书法作品在北京的首展,分“文心墨韵”“学术语丝”与“人间有知音”三部分,分别展出金教授书写的中国古典诗词与美文、个人学术与散文著作选篇。因此,此展览以融汇诸家的多角度创意,全面反映了金教授多姿多彩的书写人生。可以预见,“金耀基教授书法及文献收藏展”对两岸三地文化交流有不寻常的意义,必将在两岸三地产生持续影响。

  金耀基教授书法作品赏析

杜甫诗句 不薄今人爱古人⋯⋯杜甫诗句 不薄今人爱古人⋯⋯
东汉车马过桥画像( 汉砖画)东汉车马过桥画像( 汉砖画)
从传统到现代从传统到现代
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
人间有知音人间有知音
王云五之一王云五之一
梁漱溟之一梁漱溟之一
钱穆之一钱穆之一

  展览同时,荣宝斋与集古斋还将联合推出《金耀基书法作品集》,本次展出的大部分展品收录其中。展览开幕仪式将于12月22日下午3:30在荣宝斋大厦二层多功能厅举行,欢迎各界朋友拨冗光临。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