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婆婆”草间弥生为何钟情波点与南瓜?

2019年03月07日 10:57 上观新闻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在去年经历一系列“假展”风波后,真正的草间弥生展——“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将于3月7日至6月9日亮相上海复星艺术中心。草间弥生身上有诸多标签,波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精神病患者抑或怪婆婆,如同她的作品一样极具风格化。草间弥生的艺术,为何如此富有魅力?我们来聊一聊艺术家其人其事。

  在去年经历一系列“假展”风波后,真正的草间弥生展——“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将于3月7日至6月9日亮相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波点、南瓜、镜屋以及无限延伸的视觉体验,构成了这位当代艺术家的独特符号。草间弥生身上有诸多标签,波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精神病患者抑或怪婆婆,如同她的作品一样极具风格化。草间弥生的艺术,为何如此富有魅力?展览开幕前,我们来聊一聊艺术家其人其事。

  以圆点绘画抵抗幻觉

  2009年6月底,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名艺术家调查结果。毕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中国无人入选,日本有4位艺术家上榜,分别是草间弥生、村上隆、杉本博司和野口勇。草间弥生最为人熟知的称号是“波点女王”,大大小小密布着的圆点,成为她个人艺术的独特标识。实际上,她拿起画笔的原因,是为了抵抗幻觉带来的惊恐。

  1929年3月22日,草间弥生出生于日本松本市一个从事育苗业的传统家庭。在兄弟姐妹中,她年龄最小。从童年起,幻视、幻听就不时地发生在草间弥生身上。在她眼中,田里的堇菜花丛有着人类一样具有个性的脸,像在倾诉着什么;桌子上的红花桌布,也很快让屋顶、窗户、柱子沾惹上同样颜色的花,整个房间、身体在花色中消失殆尽。这是一种神经性视听障碍疾病,伴随了她一生。而只要拿起画笔,由幻觉带来的疼痛、惊恐便销声匿迹了。

  10岁左右,她描绘的母亲肖像画中已经出现了覆盖整个画面的细密圆点。在自传《圆点女王,草间弥生》中,她写道:“通过创作圆点,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命。圆点是立体的、无限的,还象征着生命——月亮、太阳、星星是由数亿颗圆点构成的。这是我最核心的哲学。”成为一名画家对草间弥生来说似乎理所当然,但却受到母亲的强烈反对。只要一看见她画画,母亲就斥责她,或者没收她的画具。

  除了波点,草间弥生同样钟情于南瓜,这次展览也将呈现她最新创作的南瓜装置。“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南瓜,它都是非常有趣的。”南瓜大腹便便、不作修饰的长相以及精神上的坚强都使她留恋不已。在京都市立工艺美术学院学习胶彩画期间,她常常画南瓜,有时会花费一个月时间来画一只南瓜。“我先坐禅冥想,抛却所有杂念,将精神集中在南瓜上。就这样,我废寝忘食地精心描绘南瓜,甚至连南瓜生长的粗糙表皮都画得一丝不苟。”

  撞击现实的“偶发艺术”

  上世纪50年代,在日本相继举办了多个画展的草间弥生考虑离开日本,到海外继续创作活动。在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帮助下,1957年11月18日,她独自一人前往美国。据说,在离开日本之前,她将几百幅此前的绘画作品在自己家后面的河岸边全部烧毁。这意味着与过去的诀别。

  纽约的生活并不容易,一间没有洗澡间的房子被用作画室兼卧室。需要解决吃住问题,想办法应付签证以及画布、画具账单的草间弥生过得非常贫困,夜以继日犹如苦行僧般持续创作。当时,惠特尼美术馆举办征选,由于氛围保守,草间弥生的画并未入选,只能扛着比身体还要大的绘画作品,走了40个街区才到家。

  时间来到1959年10月,草间弥生在美第一次个展在纽约布拉塔画廊举办,她首次向公众展出五幅“无限的网”系列作品。彼时纽约正处于抽象表演主义鼎盛期,这些没有中心,以细微的黑白网眼填满巨大画布的作品,令纽约观众惊诧不已。个展引起了弗兰克·斯特拉和唐纳德·贾德的关注,草间弥生的抽象作品则被视作极简主义风行的开端。

  20世纪60年代,草间弥生的众多即兴创作开始涵盖人体彩绘、时装秀和反战示威,她选择了更加撞击现实的偶发艺术。1966年,在未获邀约的情况下,草间弥生携装置《自恋庭院》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她将1500个合成树脂材料的镜球铺满展馆前的草地,还以两美元一个的价格出售,以此反讽艺术界的过度商业化,引起巨大争议。那是一个嬉皮士的时代,疯狂与创作欲相互交织,草间弥生的“千船会”轰动一时。此后,她又组织裸体集会,布满圆点的身体成为艺术的出口,这是她在经年累月创作中所探索的“自我消融”。打破常规的表达吸引了警察和媒体的追逐。一时间,她的工作室因来访者纷至沓来而拥挤不堪。

  作为符号的圆点将不断增加

  1973年,草间弥生结束了在美国16年的活动,返回日本,开始进行小说创作,从此便在东京一家精神病院居住和接受治疗。其首部长篇小说《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发表于1978年。

  回国后,草间弥生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她在医院附近找了间工作室,几乎每天都要绘画。在自传中,她罗列了一天的行程:早晨七点钟起床,吃完早饭后前往工作室;在画室,常常默不作声地作画,一画就好几个小时;一般在晚上七点左右结束创作。“我画画,经常是两三张同时进行,快的话,一幅作品一天之内完成;慢的话,三天也会画完一张。”

  20世纪80年代末,草间弥生重返艺坛,并在1993年代表日本参加了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第二年,她开始进行露天雕塑的创作。进入21世纪,草间弥生依旧活跃。经过对雕塑和镜屋的探索之后,2004年她开始用马克笔在画布上进行绘画,并将该系列共计50幅作品命名为“永恒的爱”(2004-2007),进而发展成为“我的永恒灵魂”系列作品。大型的户外雕塑和装置艺术,以圆点为主题的色彩丰富的立体作品,作为“草间弥生新艺术的符号”而广为人知。

《在阳光下祈祷世界和平》 2016《在阳光下祈祷世界和平》 2016

  

  “没有创作的人生是无法想象的,我一直在想,不管重新投生几次,我都要成为一个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说,“从今往后,圆点将不断地继续增加,向世人述说我发出的信息。而且在我死后,如果它能够把我的足迹向更悠远、更深处延展,毫不停留地向后世的人们传达信息的话,我会感到无上的幸福。”

  栏目主编:施晨露文字编辑:施晨露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由东京/新加坡/上海大田秀则画廊提供,图片版权:草间弥生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