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安宁、富足:有豕才有“家”!

2019年03月14日 14:2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收藏杂志 微信号:sczz029

甲骨文的“家”=“宀”(房屋)+“豕”(猪),表示居屋里养着一头大腹便便的猪

  “家”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宀”+“豕”,从字形上看是房屋里有一头猪,表示豢养猪畜的稳定居所,是人类经历迁徙走向定居,生活安宁、富足的见证。“家”字是农耕社会中人们生产、生活多维度的写照,是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中家庭、家族、国家大事的经典描绘。而猪,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她不仅是主要的肉食来源,在精神领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平凡生活中的物质基础、财富标志,是祭奠仪式中寄予情感和希望的圣洁牺牲,是家庭、家族凝聚亲情、延续传承的寄寓和象征。

新石器时代中期 红陶猪头北京市平谷区上宅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中期 红陶猪头北京市平谷区上宅遗址出土

上宅遗址属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仿生陶猪的獠牙已经很小,吻部也变短,更多的表现出家猪的特点。

  9000年前,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一只野猪被人类捕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家猪独立驯化中心之一,贾湖遗址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家猪出土地点,家猪实际的驯化时间可能更早。猪形陶器的发现反映出原始定居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汉代,养猪的经济效益好,《盐铁论·散不足》言“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加上政府的提倡,几乎家家养猪。养猪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来源,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肥源。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陶质猪圈和带厕猪圈模型明器,流行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这种典型的带厕猪圈设计,注重实用,便于积肥。

东汉 灰陶带厕猪圈北京市平谷区唐庄子村出土东汉 灰陶带厕猪圈北京市平谷区唐庄子村出土

  研究发现我国汉代农业区墓葬中出土陶猪、陶鸡、陶狗等模型器的数量,以1猪:2鸡:1狗出现的频率较高,推测这样的规模可能是当时家庭畜产的理想水平。墓葬中模型器的数量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模拟或放大,反映出汉代“理想家园的一般模式和小康标准”。

汉 灰陶带厕猪圈、陶猪、陶狗、陶鸡北京市房山区顾册大队出土汉 灰陶带厕猪圈、陶猪、陶狗、陶鸡北京市房山区顾册大队出土
汉 陶子母猪母猪长11.5厘米,仔猪长7厘米汉 陶子母猪母猪长11.5厘米,仔猪长7厘米

  玉握猪,也称玉豕、玉豚,是汉代至南北朝墓葬中较多见的随葬品。“握”在手中,不愿逝者空手而去,寄予逝者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富足的祝愿。

汉 玉握猪

长11.6厘米,宽2.3厘米,高2.9厘米

握猪呈方形柱状,采用“汉八刀”的雕刻方法,背部浑圆,腹部平直,一端稍尖为头,身上刻有数条凹线纹,分别表示出猪褶皱的嘴、大大的耳朵、屈曲的四肢等,寥寥几刀,造型生动,尽显时代精神。

明 白玉卧猪长7厘米,宽3厘米,高2.8厘米明 白玉卧猪长7厘米,宽3厘米,高2.8厘米

  约一万年前,人类生活从迁徙向定居过渡,耕种活动开始普遍出现。作物的生长依赖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水等自然条件,适宜的降雨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通过观察,古人发现猪的某些习性同下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生物学属性看,猪的汗腺不发达,在炎热天气时常常利用水甚至泥秽负身以解酷暑,下雨前的闷热时段更是如此,古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浴猪”。爻辞描写上古迎亲队伍在路上“见豕负涂”,结果遇到下雨。《诗》中描写“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的大雨征候。文献中亦有记载通过观测乌云的形状来预测降雨的方法,称为“黑猪过河”。甲骨卜辞里,用猪和羊一起祭祀的对象是云。在古代的祈雨仪式中,猪常用作沟通天地的信物。古人体察天地更进一步将相关联的现象与天文、星占、谶纬等结合,赋予猪属亥、位北、色黑、配坎位、主水的特定符号意义。从新石器时代的猪龙到“豕首鳞身”的雷公,从河伯的化身到理天司斗的天蓬元帅,猪的形象被不断抽象升华,被赋予行雨止雨的神奇力量,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生活希望。

明 “皇贵妃宝”青玉印

长14厘米,宽14厘米,高12.5厘米 

印青灰色玉质,蹲龙钮,朱文篆字刻:“皇贵妃宝”。龙钮简笔刻画,口鼻长圆前伸,双目前视,双耳后抿,头顶一绺鬃毛,形似猪首。龙身似蹲似伏,立于云水之间。

18世纪 清乾隆款铜泥金摩利支佛母像 

高17厘米,底长12厘米,底宽7.8厘米

摩利支佛母像,多作八臂三面,面有三目;其中正面为菩萨相,慈眉善目;一侧面作猪面,利牙外出,舌如闪电,为忿怒相;一侧面为童女相;顶戴宝塔,宝塔内有毗卢遮那佛;正面双手张弓搭箭,其余各手分持金刚杵、钩、线圈、绳索、无忧花,结期克印;或坐于猪身上,或坐于七猪车上,猪是摩利支天光明和智慧的象征。摩利支原本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印度婆罗门教神明,后来被佛教吸收,称为摩利支天或摩利支菩萨。摩利支天随佛教来到中国,不仅受到佛教徒的崇拜,还被道教吸收,演变为道教神明斗姆(“北斗众星之母”)。宋代,天息灾(Devasanti)翻译的《佛说大摩利支菩萨经》首次具体呈现了与摩利支天相关的真言及“成就法”(即法术和神变),其中就包括役龙降雨、止雨的能力。

清光绪 木板彩印《西游记》图轴

每幅通宽28厘米,通长110厘米

以唐僧取经故事为题材的壁画,曾在榆林11世纪西夏洞窟中发现,壁画中仅有唐僧、猴行者和白马。随着《西游记杂剧》、小说《西游记》、宫廷戏剧《昇平宝筏》的不断演绎,从瓷枕到佛寺壁画,从绘本到木板年画,以《西游记》故事为题材的文化创作不断涌现。馆藏的这两组画册,一组是以清代《西游记》戏曲为题材的木板年画,每幅画两个场景,以云朵、殿宇、山石树木等自然分隔,描绘五行山下救行者、高老庄悟空收八戒、三借芭蕉扇、金兜洞大战独角兕、取得真经径回东土等场面;另一组画册画中未见榜题等文字,能辨认出高老庄悟空收八戒、车迟国三圣同妖道斗法、通天河老鼋助力渡河等情节,设色浓艳,山川河流、亭台楼宇、室内陈设等刻画生动精细,人物相貌、衣着具有较浓的清代人物画特征。

唐 薛府君墓出土石刻生肖俑和墓志盖拓片

西城区姚家井唐墓发掘出土

通高32厘米—40.3厘米

薛府君墓早期被盗,墓中出土石刻龙、蛇、马、羊、鸡生肖俑。出土墓志盖四周刻有精美的十二生肖动物形象。十二生肖俑放置于墓圹中的规制见于《唐会要》的记载,“[元和]六年十二月条流‘文武官及庶人丧葬,三品以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九品以上四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庶人明器一十五事,……四神十二时各仪请不置”。“十二时”即十二生肖俑。生肖俑的排列有严格的顺序,置于墓室四角,东、南、西、北各三件,以鼠为始,顺时针方向布置。

唐 五行八卦十二生肖纹铜镜 

直径17厘米

北京市西城区郝井台宋太监墓出土 

铜镜中心在象征“土”的半圆钮外,环以池水、树木、火焰、金炉纹饰,用以象征五行;中圈环绕八卦纹饰;往外对应十二生肖动物图案;最外圈对应十二地支。生肖文化之所以能经久不息的传播,除了生动好记的形象外,纳入以周易、五行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从而以“命运”的形式与人的生命相连可能是重要原因。生肖与周易八卦对应,反映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消长、对立统一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把人与自然、社会的变化联系起来。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解构世界,五行相生相克,推动天地之间万物运转变化。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