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男子衣品 蝶衣+开裆裤,风流倜傥

2019年03月19日 10:5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收藏杂志 微信号:sczz029  

  宋代的文人雅士中既有两袖清风、学识渊博之人,也有衣品一流、富有生活情调、对美有独特追求和向往之士,比如南宋雅士赵伯澐。

  赵伯澐的家族是很辉煌的,系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七世孙。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暴毙后的第二天,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当时宋太祖还有两个儿子,次子为赵德昭,也就是赵伯澐的六世祖。据记载,德昭后来因被赵光义训斥,自杀而死。

  南宋初年,赵伯澐的父亲徙居到浙江黄岩。作为皇室后裔,赵伯澐在此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曾任台州府黄岩县丞。任职期间,他也做了一些服务当地百姓的事情,比如现在还保存着的黄岩县城西门外的五洞桥,就是赵伯澐修建的。

黄岩县五洞桥黄岩县五洞桥

  2016年5月2日,台州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村民在建房时发现一古墓葬,其内发现了赵伯澐写给亡妻的墓志铭,后确定墓主人是赵伯澐与其妻子李氏之合葬墓。这也是浙江目前唯一的未被盗且保存完好的南宋棺椁。从墓内清理出以丝绸服饰为主的五代十国到南宋文物76件/组,服饰形制多样、织物品种繁多、纹样典型,充分体现了南宋服饰特点及制织工艺特征,代表了宋代丝绸艺术的最高成就,真实地体现了赵氏宗室成员的礼仪性服饰及日常穿着。

  其中最有名的一套——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是安放于棺木中的随葬品,有“宋服之冠”的美称。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它曾先后接待了6个批次的参观团,其中包括多国元首的夫人。

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

  绫衫呈浅黄色,饰有双蝶串枝菊花的花纹。领、襟、袖、下摆等处的沿口都镶有深褐色的衬边,对襟沿口接近下摆之处备有两条系带。衣长95厘米,通袖长182厘米,袖宽49厘米。

  这件衣服是赵伯澐墓出土丝织品中,色彩最为亮丽,图案最为精美,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它有如砥砺了800年犀利的时光金箭,依然纤毫无损,华光透亮,熠熠生辉。

  ▌留连戏蝶时时舞

  这件绫衫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精美的纹饰图案,优雅娟秀的重瓣菊花均匀点缀于舒展漫卷的枝叶间,一对蝴蝶闻香而来翩翩飞舞。花、枝、叶、蝶四个元素组成的图案单位循环连续,富有一种疏密有致、均匀和谐的美感,使得整幅匹料的织成效果透露出华贵的气派。

对蝶串枝菊花纹对蝶串枝菊花纹

  在这幅“蝶恋花”的画面中,秋日暖阳的祥和景象扑面而来,足以将冰冷的霜雪消融。可以想象,在秋风不冷、秋阳不热的时节,赵伯澐身着菊纹蝶衣漫步在天籁悦耳、秋声动人的环境中的超然恬适之感。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花蝶秋色”的景象让人眼花缭乱,误以为进入了乱花丛中,锦上添花的风格极尽奢华。就算直接被借用在现代服装上,也不会使人感受到800年时间的距离。可见,古人的审美一点也不会输给现代人。

著名的赵佶《听琴图》中的主人公就是身着类似的对襟绫衫,焚香抚琴于松下,幽幽禅意,空灵闲适。

  宋人这些宽松随意的对襟上衣,应该属于燕居的休闲服装。借助服饰这一外在形式,可以窥见的是文人士子们摆脱尘世纠葛和功利的思想,在审美上追求质朴、脱尘之美,表达内心对淡泊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社会政治动荡不安、南北分裂对峙的时代里,弥漫于宋代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美学思想已然失去了富贵、安乐、高傲、奢华的风气,反之透露着一种孤冷、伤感和忧郁的情调。而宋代,纹饰发展恰刚好处于繁荣期,这件绫衫蝶纹华丽转身,摇曳多姿,集万千宠爱;串枝菊纹则雍容繁缛、舒展大气,氤氲着一派赏心悦目、吉祥美好的人间繁华。

  南宋的江南黄岩,连男子也身着蝶衣,或许是这种服饰着实大有高贵潇洒、倜傥风流的派头吧!  

  ▌南宋人穿开裆裤?

  赵伯澐墓中出土这批服饰的特殊之处不止在于数量之多,且品类之全涵盖了衣、裤、袜、鞋、靴、饰品等形制,其中,衣共27件,形制最为多样,有圆领衫、对襟衫、交领衫等;裤有合裆裤、开裆裤、胫衣、裙裤等;饰品有幞头、帽、腰带、玉环绶等。与这件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相对应的是一件……开裆裤?!这还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 缠枝葡萄纹绫开裆夹裤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 缠枝葡萄纹绫开裆夹裤

  《弟子规》中讲“勿箕踞”,“箕踞”就是双腿叉开的坐姿,因为古人穿开裆裤,箕踞这种坐姿极容易走光,且不礼貌,因此坐姿要端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穿着裤子,当时的裤子没有男女区别,且无腰无裆,仅仅两只裤腿,直接套在膝盖以下的胫(可以理解为小腿)上,所以古人也称裤子为“胫衣”。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汉族人才开始穿长裤。但最初仅在部队中流行。

  秦汉之际,裤子从胫衣演化成可以遮裹大腿的长裤,但裤裆仍不加以缝缀。至于满裆长裤,则来自长年骑马的北方少数民族。到了汉代,这种满裆长裤已为汉族百姓所接受。为与开裆裤区分开来,这种满裆裤多称为“裈”。“裈”属于内衣体系,不可轻示于他人。  

  魏晋南北朝由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受异域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士庶多以着裤为尚。这一时期裤子的特点就是裤脚管特别肥大,类似于今天的喇叭裤。

  唐代盛行“胡服”,穿裤是一种时尚。到了宋代,经过长期演变之后,裤子又回到了其最初开裆的形制,但与先秦时期的胫衣多贴身穿着不同,这种开裆膝裤,多加罩于满裆的“裈”之外。

  古时的裤子大多穿在裙或袍里面,普通人家用布缝制,叫“布绔”;富贵人家用丝织品制成,叫“纨绔”。后来人们逐渐把衣着华丽,家中富贵但是不学无术的青年叫做“纨绔子弟”。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