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哥力荐:北京保利秋拍的惊鸿掠影

2017年11月25日 09:3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李可染《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李可染《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记得老人有云:“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我想,但凡已进入到收藏行业中的朋友,根植于内心的挚爱,日常生活大都在嗜此不疲、苦中有乐中渡过。经常遇见自己喜爱的明珠玮宝,或是那些曾经“顶礼膜拜”的传世名作,虽是惊鸿一瞥,但其中的震撼与虔敬,言语则草草不尽。

  个人以为,“曾经我眼即为我有”、“物常聚于所好”,这是古来藏家追求的至高境界,可是在我看来,更像是面对浩如烟海的艺术瑰宝,力所不能及的无奈: 人性中的执念,又有几人能够淡然处之,真正的一笑而过,呵呵!

  戏说几句,活跃一下气氛,想必诸位不会见怪哦!艺术一定是“新生命活跃起来”,古板、迂腐、因循守旧永远是艺术的死敌。

李可染夫人邹佩珠与《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合影李可染夫人邹佩珠与《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合影

  北京保利2017秋拍中的巨献,可染先生的翘楚代表之作《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无疑就属于新中国红色题材绘画中的旷世经典。帽哥有幸曾于不同场合,两次谒观这件红色经典巨制,那种心潮腾涌的震撼和激动,远非文字所能形容!

  关于此作,北京保利特别精作了单行图册,详加解读赏析,案头功课堪称扎实深入。相关内容帽哥就不引叙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细读,在此只简述一下自己对这件巨制瑰宝的粗浅认识。

  可染夫人邹佩珠先生曾如是说:“为画好这张《韶山》,李可染两上韶山写生,画了大量的写生稿,所以对他来说,没有一张作品比画这张画更重要!读者有心可数数画里的人物,那可画了一百多人,关键都是工笔的,他可从没有这么画的!”

革命圣地韶山革命圣地韶山

  韶山虽美,但不属于名山大川,不以雄、奇、险、秀见重于世,韶山冲因为诞生了革命领袖而进入画家视野。

  韶山题材创作对现代山水画的创新、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李可染以故居为中心,创造了一个壮美秀丽的山水景观。同题材作品,之前他还画过另外两件,一件作于1969 年,一件作于1971年。

  正如孙美兰所言,1974 年画的巨幅山水杰作《韶山》,保留了1969、 1971 年那两幅画的“原型”,但由方形画面扩展成横幅,是141.5×243厘米的巨幅山水。在画面右上方可见大片水田与新的建筑, 意在展示时代新貌。上方隐现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韶峰。画上有百余字的长跋,这在李可染山水画作品中不多见,可见画家作画时的郑重心态……令人叹为观止!

毛泽东故居 韶山冲毛泽东故居 韶山冲

  李可染艺术生涯的开端,正当传统的夕阳余晖未尽,现代化的晨光初露之时。可染先生堪称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画坛承先启后的健将,他的历史使命正是连接传统与现代,开拓水墨画的新路。

  回顾李可染画学生涯的际遇,他所受惠的老师既有父母、民间艺人、同道好友,更有许多造诣精深的大家巨匠: 

  承续传统、自开新面的黄宾虹与齐白石;艺兼中西、领异标新的林风眠与徐悲鸿。四位大师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追求与脉络,赋予李可染的则是扎实的西洋绘画写生能力与深厚的传统书画功夫,为其日后的艺术生涯插上了高飞的双翼。

  他能尽得一时艺坛之泰山北斗亲炙,何其幸哉!

  李可染曾有“十师斋”堂号,据说是向其所崇仰宗法的古今十位名家致敬,包括范宽、李唐、黄公望、王蒙、石涛、髡残、八大、龚贤、黄宾虹、齐白石,从中也可以窥见李家山水的源流来路。

1977年李可染于井冈山写生1977年李可染于井冈山写生

  可染先生广取博涉,好学善学,不但远法历代名画,近学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等现代大家,亦注重从西洋绘画中汲取营养,譬如对于伦勃朗与印象派光影处理的取法。同时,他善于借鉴不同艺术门类之长,如书法、诗歌、戏曲、音乐等。一生喜爱胡琴,结交了许多梨园名家,如京剧大师盖叫天,使他体验到不同的艺术形式间的相通之处,并使之熔铸为自己的筋骨血脉。

  对他而言,同行不是“敌国”,隔行亦非“隔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同行者的长处值得赞美和学习,而隔行人的优点,同样如此。

  可染先生的夫子自道: 我十三岁拜师学中国画,期间也学过几年油画和素描,但一生主要是和中国画的笔墨打交道,算来已有六十多个春秋。“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我早年有心变革中国画的座右铭。

  李可染在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笔墨语言上的创新探索,以及融汇中西的杰出成就,堪称是近代以来,由西风东渐引发的国画从文人传统转向关注现实与自然的改良创新之路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毫无疑问,先生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最为杰出的画家之一。

李可染《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局部李可染《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局部

  他笔下的层峦叠嶂,云海变幻之奇;千岩万壑,瀑布飞流之美,那种雄浑秀逸、博大深邃的风格,已为后世垂范。

  可染先生抨击绘画上狭隘的功利主义态度,认为: 艺术的功底要扎得牢固,根底要扎得深广,才能成为参天蔽日的大树。不然,只能冒出几颗“豆芽菜”,独根独苗,单薄得很,幼嫩得很,不能成器。

  他亦振聋发聩地指出:要向成功的优秀艺术作品学习,也要向有缺点的艺术作品学习……有的作品构思很好,意境也美,只是意匠手段不高,以致表现得很不充分。我们可以学习它的构思和意境,经过自己的努力,表现得很充分,使失败的作品变为成功的作品。这个成功中就包含着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好东西一一构思和意境。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局部《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局部

  对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他这样认为: 我要保留中国艺术的名贵的东西,但要将其拉到现代,让人感觉是今天的艺术。“所要者魂,可贵者胆”,魂就是时代精神,胆却敢于突破传统。我为时代精神化的精力可大了 ! 

  我总觉得古代艺术虽很好,但与眼前的东西格格不入,例如画松树,若用传统方法,定会很陈旧。一定画自己眼见的,但要保留传统的艺术精神。传统最讲抽象,把具体的精神抽象出来。但我反对抽象派,离开具体怎么抽象? 

  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说要挑选一幅能够代表可染先生在艺术创作和理论建树方面的卓绝成就的作品,那么《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无疑是最有实力的入选者之一。

  红色题材山水画发端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文革时期,此类山水画因题材“政治正确”,成为这一时期画家们极为普遍的创作选择,李可染正是最早开始探索这类题材的画家之一。创作于1974年的《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可谓是李可染在该类题材上创作的一幅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准确反映时代风貌的呕心沥血之作。

  以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分水岭,我们大致可将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分为两个时期:五十年代之前的“师古人”阶段,亦即孙美兰先生所说的“古典期”;五十年代之后“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写生创作时期,亦即行万里路的“师造化”阶段: 五十年代初期至六十年代初期长达十余年的写生积累,为其以后的创作储备了大量的素材。

  在“文革”的十年中,可染先生遭受运动冲击,住牛棚下干校,1971年才由湖北返京为饭店作画。1974年又被卷入“批黑画”运动,有人指责他不画“江山多娇”,画“江山多黑”,导致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终日提心吊胆,如履薄冰。这一阶段的李可染鲜有画作问世,仅有的少数作品,亦以严谨见长,以庄严为基调。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题识《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题识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题款为“一九七四年可染敬写于北京”,可知此作正是这一时期所创作的稀见之山水巨制,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此卷题识长达二十八行: “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就诞生在韶山这座农舍里,并在这里度过他光辉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九二五年,毛主席亲自在这里建立了革命组织雪耻会,发展了韶山第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韶山党支部。一九二七年,毛主席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曾在这里开过农民干部和农民的座谈会。解放后,这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瞻仰学习的革命圣地。”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题识《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题识

  这段题识,表明画家对韶山作为革命圣地的由衷崇敬,也引领观者在进入画境同时,亦会感受到特殊年代的独特气息,恍惚时空穿越。中国画中所谓诗、书、画、印,相互生发的融合之境,当如是矣。韶山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说是无可估量亦不为过!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韶山’是路人”。对于所有的艺术行业参与者来说,这更可称之为一句至理名言!诸位有识的超级藏家们,心动不如行动啊!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局部《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局部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