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拍场张大千热卷土重来

2013年08月08日 11:34   收藏投资导刊  

张大千《红拂女》,1944年 张大千《红拂女》,1944年

  文/王远

  随着2013年春拍陆续举槌,一些自今春伊始就萦绕于人们心头的市场悬念逐步揭晓。特别是对于关心中国书画市场的藏家来说,今年春拍的市场表现似乎让人略微松一口气,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个现象是张大千作品再受追捧。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微博]“梅云堂藏张大千画——金针传法立宗风”专场中上拍的25件张大千作品有24件成交,成交率达96%,21件作品超过最高估价,《凤箫图》则以7404万港元高价拔得头筹,超过最高估价近4倍。这让人不禁回想起2011年,同样是香港苏富比推出的“梅云堂藏张大千画”专场,当时不仅创造了100%的成交率,《嘉耦图》更拍出1.91亿港元天价,至今仍保持着张大千作品的最高成交纪录。而2011年正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上一轮的顶峰时期。历史的相似性提醒我们,今年的“张大千热”现象值得藏家进一步探究。

  张大千热能否作为市场回暖指标

  除了上述香港苏富比的张大千专场外,今年春拍各大拍卖行推出的张大千拍品表现均可圈可点,高价频现。例如香港佳士得[微博]的“中国古代及近现代书画”板块中,张大千的《荷塘野趣》以8051万港元成交,位居该板块榜首,而这件作品的估价仅为1000万港元至1500万港元,另一件作品《峨眉华严顶》也以4803万港元成交,超出估价3倍多。嘉德香港的中国书画专场成交价最高的同样是张大千的作品《乙巳泼彩》,中国嘉德[微博]的“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张大千的《红拂女》则成为全场焦点,最终以7130万元高价成交。北京保利亦主打张大千精品,其中《唐人秋猎图》《松峰晓霭图》均以高价成交。根据雅昌艺术品市场研究中心的数据,今年春拍已有4件作品进入历年张大千拍卖成交价的Top20排行榜,这在市场整体仍处于调整期的情况下尤为难得。

  让我们再以张大千的单件作品来做横向比较。上文提到中国嘉德拍卖成交的张大千1944年作品《红拂女》,与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成交的张大千1935年作品《天女散花》在题材和尺幅上接近,而《红拂女》的成交价7130万元略低于《天女散花》的成交价7448万元。同样是工笔仕女题材,今年香港苏富比拍出的《凤萧图》成交价也与前两者接近。这说明尽管受到经济大环境和市场调整期的影响,张大千的艺术精品仍然得到市场认可,体现出理性回归的趋势。从以上分析来看,似乎“张大千热”确实卷土重来。这里,藏家可能会延伸出一个问题,“张大千热”是局部现象还是整体市场回暖的迹象?

  关于这一点,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部主管张超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拍卖价格会有偶然因素,但张大千作品的上涨趋势并非偶然,而是市场整体走势的反映。”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其一,张大千作品的流通量大,市场接受度高,因而张大千作品对资金的吸纳量与市场的活跃度紧密相关;其二,张大千是作品总成交额和成交单价最高的中国艺术家,也就是说,张大千既是大盘股又是蓝筹股,其作品行情不仅是中国书画版块的表征,对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都具有一定的指标性。举例来说,2012年春拍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回调,相应的,张大千、齐白石两位艺术家的成交额均下降了约50%,相比之下价位较低一些的李可染、傅抱石则成为市场热点,而今年春拍高价拍品对资金的号召力正在回升,反映在成交率上,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国书画”专场成交率为97%,香港佳士得“中国古代及近现代书画”成交率也达94%,远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对藏家来说,还可以观察到另一个特点。在今年张大千的高价拍品中,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居多,如上文提到的《荷塘野趣》(1947)、《红拂女》(1944)、《峨嵋华严顶》(1948)、《唐人秋猎图》(1948)等。纵观其历年的成交纪录,最受欢迎的作品则集中在两个时间段,即20世纪40年代和60年代,而这正是张大千艺术创作的两个转折期,同时也是出现精品的高峰期。其中,1941年到1943年,张大千为探寻中国画的源头,前往敦煌临摹壁画,因而这一时期前后的画风有较大变化。此前的早期作品以学石涛为主,兼及梅清、石溪等人,从敦煌回来之后的作品则增添了唐代画风雍容华贵的气质。这一时期的工笔重彩仕女及青绿山水尤为市场青睐,占据张大千拍卖成交价榜首的的《嘉耦图》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AMRC艺术市场研究分析中心执行总监马学东认为:“大家认可的张大千作品的代表系列,比如泼彩、工笔人物画,春拍的几次拍卖将张大千去敦煌之后创作的工笔人物画这类作品的价格又推向新高。”

  第二个转折时期为60年代,张大千的画风再次变化,形成从泼墨到泼彩的典型性风格。根据雅昌市场监测中心的数据,在张大千各类绘画题材中,泼彩山水占据了大千市场份额的近五分之一。成交价第二位的《爱痕湖》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张大千的市场基础再认识

  收藏界有一句话称“收藏张大千永远不晚”,今年春拍似乎佐证了这句老话。然而,对大部分藏家来说,张大千的精品价位已然高不可及,但如何理解这句话,蕴藏着对市场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寻找市场的潜力股。笔者认为,张大千市场基础之所以稳固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张大千市场的形成和培育很早,张大千自青年时代就是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不仅在传统的藏家体系根基深厚,也很早就进入现代体系的艺术品市场。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张大千的作品已经在海外拍卖会上频频亮相,例如1989年他的《松壑飞泉图》在苏富比拍卖中以287万港元成交。从1993年春拍到2003年春拍的10年间,海内外十大拍卖行共上拍了张大千的近两千件作品,成交率为63.8%。2002年,张大千的《泼彩朱荷屏风》在苏富比秋拍以2022万港元成交,打破了当时近代中国书画的成交纪录。随后中国艺术品市场迅猛增长,张大千作品价格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的通道,并在2009年秋拍随大市快速拉升,2011年春季达到顶峰,成交率高达90%。

  其次,张大千的市场基础比较广泛,藏家遍及海内外。实际上,张大千是一位国际性的艺术家,这不仅由于收藏家的分布,从他的艺术经历和艺术风格来讲亦是如此。张大千在50岁之前游历国内名山,50岁之后则主要在海外度过,定居巴西圣保罗等地。他走向泼彩山水的风格之变,一方面主要是从唐代王洽、宋代米芾、梁楷的泼墨法发展出来,另一方面,他借鉴在海外生活和遍览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山水的经验,在传统山水画之外借鉴西方现代抽象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香港苏富比的张超群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起,张大千在艺坛上处于比较超前的状态,他的泼墨、泼彩起到与西方对话的作用,尤其他纯抽象的表现方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据此,可以一窥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与当代水墨发展的源流关系。”这或许是张大千作品在拍场上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正因为张大千能够融汇古今中西,将传统精髓转化为海内外藏家都能欣赏的艺术作品,所以才使得张大千作品的收藏群体具有多面性。如马学东所指出的:“张大千的作品形成了稳定的收藏人群,而且非常国际化,美国、欧洲、东南亚都有,稳定忠实的收藏群体是保障其作品在市场高峰时期创下新高、在调整时期也具有抗跌性的关键因素。”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