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香港秋拍带起市场热潮

2013年12月27日 17:44   《艺术品鉴》杂志  

  10月初,为期五天的苏富比香港秋拍出现了4件亿元拍品,市场一片惊呼:“亿元时代”来了——

  “亿元时代”再度降临

  文_秦晋

  10月香港的三场拍卖会引人关注。苏富比实现41.96亿港币的总成交额,大幅超越拍前的28.8亿港币估价,同比(较去年秋拍)增长105.18%,环比(较今年春拍)增长92.03% ,四件艺术品晋级亿元。嘉德(香港)和保利香港,虽未诞生亿元拍品,但成交率和成交额大幅提升,前者收获5.1亿港币,环比增长74.55%;后者收获9.89亿港币,环比增长53% 。

  最大的看点集中在苏富比。1.8亿、2.12亿、1.25亿、2.3644亿,连续数天,四个天价数字为“苏富比亚洲四十年”的香港秋季拍卖画上完美的句号。秋拍的“风向标”市场势头如此之好,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亿元时代”就这样猝不及防的再次到来:这一方面是苏富比四十年的拍品的确给力,另一方面,钱本身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小伙伴们惊呆了

  10月5日,在苏富比40周年晚间拍卖上,估价8000万港元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从7000万港元起拍。现场激烈的竞价声,激起阵阵掌声和惊叹,簇拥着中国当代艺术迈过亿元关口。最后这幅作品以1.8亿港元/2313万美元成交,不仅刷新作者个人价格纪录,也刷新了当代亚洲艺术品的拍卖纪录。

  之前曾梵志的 “面具”系列的作品曾经创造曾梵志个人的拍卖纪录是7536.75万港元,这件《最后的晚餐》是曾梵志“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参照以往价格,拍卖行估计这件作品的价格将超过8000万港币,但最后拍出了如此之高的价格,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没想到。

  10月7日,118.28克拉无瑕白钻拍出2.38亿港元。这枚118.28克拉椭圆形D色无瑕钻石,不仅是拍卖史上最大颗D色无瑕钻石,而且经GIA鉴定是迄今全球最大颗椭圆形D色无瑕钻石。10月7日,拍卖前就备受瞩目的这枚钻石不负众望,最终以2.38亿港元/3,060万美元天价成交,创造了白钻的世界拍卖纪录。该钻石此前的估价为2.2亿~2.8亿港元。

  10月8日,在香港苏富比的重要中国瓷器专场中,一只估价8000万港元的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从65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1.41亿港元成交。这件拍品在1981年5月20日以407万港元成交,以此价格计算,32年间价格涨了34倍左右。

  10月8日,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以2.36亿港元/3,030万美元成交,刷新了中国雕塑世界拍卖纪录。这件明永乐大佛高54.5厘米,来自意大利私人藏家,由广东藏家郑华星竞得。

  为期五天的苏富比2013年秋拍就在这样的满堂彩中拉下帷幕,今年是苏富比扎根亚洲的40周年,事先就卯足了劲的苏富比用精彩的表现交出了一张完美的答卷,4件过亿拍品一次次地掀起了拍场的高潮。

  苏富士的亿元拍品,再次说明一个堪称相对真理的观点始终未变:市场中的珍稀品确实少,对于好的拍品,市场是永远不差钱的。

  艺术市场走在复苏路上

  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亿元时代”也自2009年叫响。但进入2012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拍卖便经历了成交总额“腰斩”的下滑阶段,买家对亿元拍品的信心也受到影响。即使是到了今年春拍的康复期中,亿元拍品照样缺席内地拍场。

  在今年的秋拍中,能否延续春拍升温趋势成为业内关心话题。

  “最好的拍品、最好的买家,最激烈的现场。”亲身参加这次苏富比秋拍的国内一艺术品经纪人非常激动。他认为不少藏品都是重量级的。不说那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连成交价7000万港元的明宣德青花釉里红高足杯,都是30年难见的珍品。

  最好的拍品,当然吸引来最好的买家。刘益谦来了,翟建民来了,丹尼尔·埃斯肯纳茨,这位伦敦古董商、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古玩商人也来到了现场。

  有了好拍品,有了众多的大买家,激烈的竞拍场面水到渠成。在拍卖现场,那件成化青花宫碗起拍6000万元,埃斯肯纳茨第一次举牌就直接叫到了1亿港元,引起现场一片掌声。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的拍卖更是像坐上了火箭:起拍价7000万港元,有人直接叫1亿港元,第2个人就叫1.6亿港元,第3个就叫2亿港元……最终,这件藏品以2.3644亿港元成交。

  曾在2005年以2.3亿元将元青花收入囊中的埃斯肯纳茨称:“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过拍卖大厅如此人满为患和如此积极活跃了。”

  有资深艺术市场人士表示,此次香港秋拍大幅超越预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艺术品市场前几年资本的不理性行为,导致拍卖市场回调,目前市场开始逐步回归理性,资金开始逐步进入市场,艺术品的价值受到再度认定,尤其是一些名家精品;另一方面是经济快速发展后,国民积聚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在楼市限购等政策影响下,无法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通过拍卖渠道选择艺术品投资成了这些资金的选择。

  “经过2012年的调整期,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变得更稳定,也更健康,”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裁胡妍妍在嘉德香港拍卖会后说,“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向更好的势头发展。”

  北京华辰拍卖董事长甘学军也表示,香港苏富比拍卖取得的佳绩是市场释放的一个明显信号,那就是市场在回暖、在复苏,当代、传统板块又将迎来新一轮价格的重启。“香港市场的指标性意义更强一点,如果说春拍还是在观望中回暖,那秋拍就是进入复苏的进程,这点在内地的秋拍中或许也能受到影响。”

  亿元拍品仍是稀缺资源

  虽然只有短短5天,4件亿元拍品却在香港苏富比诞生,让人有种“亿元时代”卷土重来之感。但这并不是指所谓亿元作品会越来越多,相反亿元仍将是极度稀缺的现象。

  而市场对于亿元拍品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上海一位藏家就表示《最后的晚餐》买家是高古轩画廊。“卖家是尤伦斯夫妇,买家是高古轩画廊,而尤伦斯夫妇拥有高古轩20%的股份。买家和卖家是同一个人,这不应该质疑吗?”

  仅凭香港苏富比一家的拍卖结果并不能说明整个艺术市场的变动方向。有媒体就表示,“拍卖市场中,难以用‘合理性价值’去解释。只要有人掏钱,让人瞠目的作品也会出现令人咋舌的身价。”更有业内人士调侃,即便是中国嘉德香港夜场,17件拍品总成交也不过1.4亿元港币,包括各种宋代书法、石渠著录的清宫书画、各种玉玺、青铜器、漆器、玉器后,瞬间被曾梵志一张油画干掉,还多出4000万港币!价格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但价值的高低谁能说得清楚。

  第一财经频道财经评论员、制片人项立平就在微博中感叹:

  “短短几天香港出现四件亿元拍品,似乎感觉‘亿元时代’又回来了,一方面苏富比四十年的拍品的确给力,另一方面,钱本身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究竟是货币贬值成就了艺术市场繁荣的泡影,还是市场真的暖了起来?艺术圈里圈外人莫衷一是,这倒更让我们对内地拍卖大佬们的秋拍成绩充满了期待……

 

 

  今明两年回暖,未来五年再创新高!

  对话北京万隆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含

  文_本刊记者  巩长安

  近日,香港苏富比晚间拍卖专场上,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币成交轰动了拍卖市场和艺术界,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亿元时代。

  在兴奋之余,人们也惶恐:2010年、2011年中国艺术市场曾高歌猛进,接棒的2012年却“无精打采”,2013年秋拍屡创新高是市场回暖的信号,还是昙花一现?随着上海自贸区挂牌,佳士得落户上海,国内拍企与国际巨头有了短兵相接的机会,狭路相逢,此举是引入鲶鱼还是引狼入室?

  带着这些话题,《艺术品鉴》记者专访了北京万隆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含,和他一起感受业界气象,寻找心中的答案。

  受投资环境影响,新型投资者看好艺术品市场

  走过高歌猛进、拍出过35件亿元天价艺术品的2011年,2012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显得尤为黯淡。全国共举办了788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成交额仅为288.52亿元,同比下滑265.01亿元,下滑幅度高达47.88%。而众多艺术家的“掉价”似乎也为市场疲软做出了清晰注脚。张晓刚是中国收入最高的当代艺术家之一,然而,在去年十月苏富比香港的当代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他一连串的作品都遭遇了流拍,其代表作《兄弟》就是其中的一幅。

  吴含认为,2010年、2011年艺术品市场提升速度过快,是2012年市场不景气的一大原因,过于饱和的供给超出了市场的承载能力。

  而进入2013年,房地产政策进一步调整,遗产税传言虚虚实实,就连以前国人认为最保值的黄金金价也不断探底……受一系列投资风向影响,艺术品投资在很多行家看来,已成为最为稳妥的投资渠道。

  “总体来看,艺术品价值波动较小,它可以不涨,但基本不会大跌,最差也按照一年十几个点的利润不断升值。所以,很多新型投资者在找到一个靠谱的艺术品投资经理人后,都愿意把资金转入艺术品市场。”吴含分析,“业内比较看好今年秋拍和明年春拍,有很多新藏家进入市场,带动大客户争抢,带动字画市场升温。”

  除了资产保值、升值的吸引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成为不少企业家涉足艺术品投资领域的动力。吴含举例说,两家同类型、同规模的企业,在产品质量、价位上都不分伯仲,如何一较高下呢?企业的文化品牌便会成为竞争利器,而用艺术品投资提升企业品味则是一条捷径。甚至,与当地博物馆、艺术区等文化机构的合作,可以换取政府的支持及社会的青睐。

  “由热到冷,再渐热,艺术品市场一直在良性调整,整体来看,这一领域感性越来越少,理性越来越多。”吴含对未来的市场很有信心,“今年和明年是一个回暖期,3年到5年之内还会再走新高。”

  佛像、当代艺术油画、近现代陶瓷成“潜力股”

  近些年,亚洲拍卖频创新高,已成为全球艺术品收藏市场的高地。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品经纪人把眼光投向亚洲市场,国内很多普通民众也对收藏市场心痒难耐,蠢蠢欲动。

  吴含认为,经历了艺术品市场的一个低谷以后,业界泡沫的可能性已经比较小。面前,全国有60多家基金进入艺术市场,今年陆续发售3年到5年的产品,这位大众参与艺术品收藏降低了门槛。

  吴含认为,近期有三大投资热点值得关注。

  首推佛像。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亿万富翁越来越多,很多早年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现在开始迷恋宗教文化。吴含预测,未来三年,佛像有很好的收藏潜力,肯定还要再涨。

  第二,当代艺术油画。如今,中青年油画大师的作品很受欢迎,家庭、会所、高档酒店对此需求很大,也成为是年轻人追捧的对象。其中以冷军作品为代表。

  第三,近现代陶瓷。这是最两年最热的一个版块,几乎每一场拍卖,它的成交额要高过官窑瓷。近现代出品的陶瓷产量不大,而且非常精美,当时著名的工艺大师的后代现在都可以找到,因而作品的真伪有证可查。吴含认为,未来五年,这将成为一个很大的投资热点。

  “这三个收藏方向总体比较靠谱,投入资金不算很多,但回报率很可观。”吴含介绍,以个人为例,如果每年投入300万至500万,年回报率能达到20%至50%。

  不必惧怕“外来的和尚”,国内拍企当努力追赶

  国际巨头佳士得拍卖公司,今年4月在上海设立独资公司,成为首家在中国内地获得拍卖执照的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佳士得在内地的首场拍卖会也于9月26日在上海举槌。

  对于佳士得、苏富比大举进入大陆市场,吴含倒不觉得压力太大,反而觉得,这是个带动全行业成长的事情,“这就好比,一幢大楼由多根梁柱支撑,大楼相当于整个市场行情,各个拍卖公司相当于房梁、房柱,只有一根、两根梁柱,大楼能建起来吗?我们欢迎外来的强有力的‘梁柱’,把大楼建得更牢固。”吴含希望佳士得、苏富比的进入,带动国内拍卖公司“升级换代”,带动整个市场蒸蒸日上,“它们如果拍到一个新高度的话,对国内整体的市场行情有帮助,我们也受益。”

  一直以来,佳士得、苏富比两家公司的竞争抗衡,被看作行业平衡的典范,它们所搅动的行业洗牌也将有助于国内拍卖公司的布局日益平衡。

  与国际领头羊同台竞争,是否会感到怯场呢?“不会,”吴含对国内同行的业务水准非常有信心,“你觉得黄玄龙做的书一定比苏富比做的书差吗?你觉得匡时前几年给王世襄做的专场一定比佳士的差吗?都不差!”吴含觉得,国内与国际的差距主要在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上,国内业界在做图录、查资料、摄影时,有时敷衍,但只要有做出精品的决心,目前国内的业界水准是可以有力支撑的,“保利现在一年做七八十本书,如果集中精力,缩小范围,跟佳士得一样每年只做十来本书,保利能做得比佳士得好。”

  虽然信心满满,但他对本土从业者与“外来的和尚”之间的差距,并不讳言。

  “专业人员相对较少是我们的一大硬伤。”吴含举例说,佳士得有非常专业的培训课程,把参加培训当成本职工作,而且授课内容分的很细。这都是国内公司应该学习的。

  在征集拍品方面,由于佳士得、苏富比从业时间久、品牌大,有不少资深藏家都是他们的拥趸。甚至,有的藏家一辈子就只跟其中一个拍卖公司打交道,忠诚度非常高。在如此优质拥趸的基础上,两大巨头征集到的藏品自然丰富一些,且品质上乘。

  此外,两大巨头主要在海外征集拍品,很多流落海外的中国艺术精品都是外国人送拍的,国内拍卖公司鞭长莫及,只能抱憾。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吴含认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公司到海外开分公司,在国外征拍,应该是一大趋势。在两大巨头闯入大陆市场的同时,国内拍卖公司也应放眼海外,登陆国际市场。今年秋拍,保利香港3天13场拍卖总成交额高达9.89亿港元,就是对未来很好的前奏。

  而日前国家出台规定,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内,外资拍卖企业仍要遵守中国的《文物保护法》,不能涉足文物拍卖业务。对此,吴含表示认可,“让外企止步文物拍卖,可以阻止文物外流”,但另一方面,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文物拍卖领域不排除将来对外资拍卖企业开放的可能,国内拍企最好苦练功夫,枕戈应对。

  亿元拍品其实对我们没影响

  文_纳狄

  十一长假期间,苏富比扎根亚洲40周年拍卖会上,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币成交,刷新了亚洲当代艺术品纪录,也让艺术家成为中国当代的“破亿”第一人。这自然又让许多人不能理解,这种不理解我非常理解。

  拍卖在这些年被妖魔化得太严重。一是因为中国的一级市场(画廊)发展不均,没有太大的起色;二是画廊交易私密,你不知道这个月谁被卖了多少,但拍卖的数字是公开的,高价扎眼。可仔细想想,就觉得再自然不过。适逢苏富比“扎根”亚洲40周年,这么重要的年份,赶上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好光景,不出现个把这样的高价,是不科学,不合常理的。而这样的高价由一位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来完成,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换句话说,不是曾先生,就是张先生,反正总有一位的作品来担纲旗手,过生日总得体体面面的。

  并不是每个逢十的周年都赶得上好年景。往前数十年,2003年,中国的艺术市场还未崛起,只是出现了崛起的苗头,有一则香港新闻这样记录:“香港苏富比2004年春季拍卖会创下该拍卖行历年最高的成交金额,总成交额达4.45亿港元,成交总额较2003年秋季拍卖会增长28%。”可以想见,即便苏富比想在30周年庆时搞出个上亿的天价来,也轮不到中国当代艺术,或者说根本搞不出这样的单品来。未来也不好说,那刚巧今年过大寿时天时地利人和,何乐不为?当然,这些心照不宣并不意味着这一单交易是不合法的,请记住它是一间身处香港的上市公司。

  这个数字对中国当代艺术界有什么影响?其实没什么影响。若说在早年间,中国当代艺术还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的情况下,苏富比拍出个这,倒是有帮助——西方人也不傻,当时怎么可能会出现这种数字。但现在两边往来频繁,去到哪个艺博会都能看见长征空间的卢杰带着他签的艺术家作品去展览,去交易,连农村大娘郭凤仪的治病画都在纽约、威尼斯到处展,谁还需要一个1.8亿来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界?

  对年轻艺术家有影响吗?别天真了。从美院毕业的年轻人都知道跟他们没关系,他们着急怎么找个便宜合适的工作室还不被二房东赶出去,找个好画廊而不被画贩子们骗,练好自己半吊子的英文好尽快写一张展览的PPT交给国外的机构……这个圈子是独立的,他能卖千万,你就卖一万,你俩当然不挨着,他能影响你什么?最多是告诉人们他的泡沫还没破,以至于有些人就得出结论,噢,中国当代艺术还没破,那再花一万买你的吧!当然也有可能隔了几天后你卖到一万五就有人就觉得不值得了,你的泡沫再小,没有人替你捧着护着守着,别想了,肯定是要破。

  1.8亿一出,口水横飞。当代艺术泡沫论,作品价格与价值不等,“垃圾”卖到天价……都是老话题老论调了,听着都觉得有些生厌。这些声音却拦不住未来在佳士得进入上海自贸区拍卖5周年、10周年的时候,又会来一张天价画作,这算是人之常情。拍卖业本就是个人情行业,盛举时老朋友们共襄一下,和你家孩子摆满月酒,你发小儿们都来塞个红包大家喝顿酒没两样,不值得上纲上线。苏富比这场四十大寿,尤伦斯夫妇送来大尺幅重要画作,有人接盘,大家体体面面,宾主尽欢,过生日的面子有了,参加派对的礼数尽了,就各回各家,继续生活吧,来年再相聚时就更亲密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