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出货量骤减 当代艺术行情下滑严重

2017年09月07日 08:2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陈逸飞1988年作《吹箫》 陈逸飞1988年作《吹箫》

  据artnet最新的新闻及数据分析,2017年拍卖行所提供的当代艺术拍品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近20%。正值艺术市场最膨胀的今天,今年上半年当代艺术拍品成交量与2014年同期相比下滑了三成。是什么呈现了这样的趋势?专家解释到:市场已从定价及规模都回归至更理性的状态了。

  全球市场:

  当代艺术拍品量骤减

  据artnet数据库显示,今年上半年的战后及当代艺术拍品的上拍数(全球420家拍卖行提供了70473件拍品)及拍品成交量(实际出售了47052件拍品)都严重缩水。成交的当代艺术拍品量骤减了20.8个百分点,最终被购得的拍品数量也萎缩了17.5%。

  这些数据表明,在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高峰过后,市场出现了很多转机,致使每一次主要的出售都看似是历史上最重大的拍卖了。

  相比2014年5月佳士得当代艺术夜场拍出的好成绩(九件拍品最低估价均在2000万美金),今年仅拍出五件同样价值的拍品。

  业内人士认为全球销量下滑应归咎于在低端市场的拍品减少。另一拨专家认为,这一下降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担保及放弃的佣金并不像拍卖行那样常态的发展,以确保令人垂涎的拍品,这有助于促进拍卖行及经销商的私人销售。

  通过对2017年94家及2016年106家拍卖行进行的总体分析过后,2017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美国拍卖行提供了近乎同等数量的当代艺术拍品,今年却获得近9%的增长点。美国仍在当代艺术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然而亚洲对当代艺术的欲望持续下滑。北美的销售额占今年(当代艺术市场)的43%,比去年多8个百分点。此时,欧洲占33%,比去年少8个百分点;亚洲,今年占23%。

  国内市场:

  春秋两季皆陷低迷

  反观国内,曾经扛起拍场先锋旗帜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在最近几年春秋两季拍卖市场中屡屡失宠,并陷入低迷境地。从今年春季的香港苏富比(微博)、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匡时等大拍卖行的实际成交情况看,除了曾梵志的作品较为惊艳外,被誉为当代艺术“四大天王”——张晓刚(微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钧的作品均无太多的亮点。如在香港嘉德2017年春拍“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中,张晓刚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血缘:大家庭系列》,最终仅以90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则以1050万元成交。

  中国嘉德是今年春拍业绩最好的拍卖行,共斩获29.39亿元。但主要集中在中国书画板块上,前些年风光无限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春拍推出的“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场,云集了众多闻名海内外的名家力作,最终成交额只有1.35亿元,其中,表现最好的是罗中立的力作《春蚕》,以720万元起拍,最终以4945万元的高价成交,并刷新其作品拍卖最高纪录。而另外一些曾出尽风头的画家拍品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如陈逸飞的《吹箫》仅以701.5万元成交、吴大羽的《飞光采韵》以667万元成交、王广义的《黑色理性——病理学》以494.5万元成交、刘野的《朝阳》以471.5万元成交。

  面对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低迷状态,国内不少拍卖行已开始逐步调整思路。例如,北京匡时针对市场变化,在今年春拍及时推出了“减量保质”的举措,推陈出新,以图突破。

  想当初,中国当代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如朱德群、陈逸飞、罗中立、艾轩以及刘野、李真等可谓风光无限,备受追捧。而此番春拍虽有曾梵志、罗中立等个别画家的作品以高价成交,但也有部分投资者多年前高价购入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最后却是“割肉”抛出,尤其是在香港拍场上,有些知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估价仅200多万港元,但由于无人应价,最终只能流拍。很显然,中国当代艺术板块的调整行情仍然没有结束。(张晓刚)

  来源:收藏快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