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博物馆无法与私人收藏家竞争

2017年10月13日 11:4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Dan Flavin, 《1963年5月25日的对角线(致敬康斯坦丁·布朗库西)》,1963,在弗里兹大师展上卓纳画廊展位。图片:by Benjamin Westoby; Courtesy of Benjamin Westoby/Frieze  Dan Flavin, 《1963年5月25日的对角线(致敬康斯坦丁·布朗库西)》,1963,在弗里兹大师展上卓纳画廊展位。图片:by Benjamin Westoby; Courtesy of Benjamin Westoby/Frieze

  尽管我总是对市场报告保持着谨慎态度,但据说刚刚结束的弗里兹伦敦艺博会与弗里兹大师展的销售成绩却在今年浮动的市场中显得格外强劲。许多参展商都在VIP预展之夜积极地向外界宣扬他们的成果 (或者至少假装这么做)。但是我不希望在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环境中,试图于利己因素中拯救可疑的诚实。我想以另一种维度关注在此期间的销售进程:具体来说,就是过去势均力敌的两类买家间日益增加的不平衡状态。

  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展位上展出了一幅20世纪美国极简主义装置艺术家Dan Flavin的作品《1963年5月25日的对角线(致敬康斯坦丁·布朗库西)》(the diagonal of May 25,1963 (to Constantin Brancusi)),ARTnews的作者Nate Freeman在他预览日报道中与画廊总监David Leiber进行了一场相关对话。尽管Leiber对这件作品的具体标价含糊其辞,但他表示,这笔艺术品订单的大手笔程度足以令Freeman 写下: “这个价格范围属于一家机构,或是一位态度严谨的极简主义作品藏家的级别。 ”

  这便是经时间认证的画廊主“通关密语”:“简直太贵了” ,通常价位不是7位数,至少也达到了6位数的高度。而让人警醒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顶级价格层面,即使大型博物馆也不再拥有可与重要私人收藏家匹敌的资源。

  2016年(这里指财政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花费了超过4060万美元购买艺术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新近名声大噪的日本大亨藏家前泽友作,仅在2017年他便已在购买艺术品上花去了近3倍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6年所花数额的金钱。这其中包括使他登上各大版面的让-米歇尔·巴斯奎亚的《无题》(5月,1.105亿美元)、珍妮·霍尔泽的《第六页》(Page 6,8月,未公布价格)、以及安东尼·葛姆雷的《天使I》(A Case for An Angel I,就在本周,693万美元)。当然,这些使人屈膝的数字仅代表一部分拍卖成交结果。它们还未包括前泽在过去九个月里于私人市场中投入的海量资金,以及他在今年剩下的一个季度中可能进行的收购。

前泽友作刚与买下的巴斯奎亚的《无题》。图片:via Instagram前泽友作刚与买下的巴斯奎亚的《无题》。图片:via Instagram

  33年间涨幅超5800倍!日本电商大亨昨夜以7.6亿造就美国最贵艺术家 | artnet·市场

  所以结论是什么?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试图让一个机构与“一位严谨藏家”间达到预算平等,就像试图让搭建篝火与烧毁伐木场产生同等热量一个道理

  诚然,就我看来,这种对比或许并不完全公正。卓纳画廊代理着艺术家Flavin,这也就意味着《对角线》被放在了一级市场上出售。请记住,二级市场的价格普遍高于一级市场,这就像霸道的父母对一个沉浸于梦幻中的年轻懒鬼的期许一样。从这种意义上而言,来自主要艺术机构主要藏家的对抗式的购买力在这种特定情况下比两者合体走得更加紧密。

  即便如此,谈及经济问题时, 机构与私人买家不仅仅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不同“球场”乃至“联赛”,它们还正在一起尝试不同的“运动”。尽管画廊与经销商还是可以向艺术市场传送有用的信号来等分这两个板块,但如今我们对这两者的关系的信任还是明显有限。

  来源:artnet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