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造假黑幕重重

2013年06月17日 08:22   中国文化报  

  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

  钱钟书信札拍卖事件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前,原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魏同贤质疑保利此前对公众宣布拍卖的3封钱钟书、杨绛先生私人信件之中,两件写给他的都是“伪造”。他感慨:“对于依然健在的人,都有人敢如此明目张胆地造假,那么对于古人作品的造假也可想而知。”此次事件,掀起了拍卖造假的黑幕一角。

  拍卖公司“知假拍假”?

  “可以这么说,在当下的拍卖市场上,既真且品质好的艺术品,颇为难寻。大量的造假鱼目混珠,给拍卖公司的鉴定带来不少困难。”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总经理刘金旺最近在筹备2013年春拍的拍品。他向记者坦言,朵云轩以书画专场为特色,此次最终征集到约1000件拍品,但“为此看过的并且被认定是假的东西,至少有两三倍之多。”

  拿上拍台的艺术品被发现是假作、赝品,拍卖公司是否是“知假拍假”?刘金旺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不排除在一些情况下,有的拍卖公司因为征集不到真作,会用假作来“混”进其中,或者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轰动效应、牟取暴利而把明知是假的艺术品送上拍台。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拍假原因是这些拍卖公司在学术研究上功力浅薄,不具备鉴别艺术品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

  在此次钱钟书书信拍卖事件中,魏同贤就表示,“关于这些书信的真伪,保利拍卖甚至没有‘挤出一点点时间’来向当事人求证。而造成的结果,就是造假书信堂而皇之地上拍,误导公众。”

  拍卖造假名目繁多

  为何拍卖市场赝品、假品迭出?一位从事艺术品拍卖逾20年的业内人士认为,艺术品造假古已有之,不过近年来随着艺术收藏市场的剧烈升温,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之下,拍卖造假也变得名目繁多。

  其一,瞄准大师名家而进行专业化的造假。“眼下市场上身价最高的大师,无论齐白石、傅抱石,还是吴冠中等,都有专门研究他们作品的造假者。这些造假者往往自己已是专家,或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做假,他们对大师的艺术风格、用笔特征、作品细节都研究得很透彻,因此与大师真迹相似度颇高。很多都是专家在仿,或者专家指导在仿,知道行家就看这些细节,他就专门在这些细节上做得很精。”该业内人士表示。

  其二,“双胞胎”“克隆”颇多。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讲了个故事:某知名藏家拍到一幅大师作品,沾沾自喜,可回家后就在另一个拍卖预展上碰到了这幅画的孪生兄弟。一番周折后,他将两幅作品“肩并肩”挂在一起细细比较,才发现自己拍下的是一件赝品。这样的双胞胎甚至多胞胎现象,如今在拍场上很是常见。

  其三,无中生有、仿造“神品”。业内人士说,艺术品造假,无非临、摹、仿三种手法。前两种都需要原本,而且经过比对容易发现破绽、打回原形,而“仿”却是在领会艺术家风格精髓之后随意发挥、自己创作。如今的拍卖造假,以仿作最多,而且有时的确真假难辨。也正因如此,拍卖市场上往往会有名不见经传的“神品”横空出世。

  诚信应贯穿拍卖各个环节

  我国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据了解,尽管按照法律规定,拍卖公司不必对拍品的真伪负责,也就是行内说的“不保真”,但实际操作中,大型的拍卖公司一般都从自身历史和品牌美誉度考虑,会重视对拍品真假的鉴别。如果发现是假品,拍卖公司可以直接决定不上拍。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品拍卖都要提前数天举行实物预展,供买家和藏家来观看、识别——一旦买家进了拍场而且举牌,就必须承担后果,无论真伪都必须接受。

  刘金旺说,大型拍卖公司征集拍品,通常有几个“判定真伪”的关键环节,包括业务员鉴别、资深专家鉴别、以艺术家的其他作品与之比对等。而对于那些拍价较高的近现代艺术品,艺术家本人健在的话,往往会请他认定。如果艺术家已经过世,那么也可以向他的亲属、弟子等求证,征询他们的评价以作为真伪的参考。

  刘金旺认为,拍卖需要诚信,但拍卖造假,其中牵涉的环节众多。一方面要针对造假的源头追究责任,另一方面,艺术品鉴定需要更加规范、权威,同时买家的心态也需要调整。艺术品的真假鉴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现在的拍卖市场上,80%甚至更多的人都不是抱着收藏的心态,而是在投资,希望获利,他们并没有积累足够的艺术修养,或者为拍下某一件艺术品做足功课。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