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品市场需要看得见的手

2013年12月28日 23:21   新民晚报  

  ◆ 方翔

  在刚刚落槌的申城秋季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各大拍卖行扎堆拍卖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出现了在一个晚上,两个拍卖行都进行夜场书画拍卖的情况,“拍卖季”变成了“拍卖日”。

  近日,《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草案)》向公众征求意见。其中,为了进一步规范文物经营活动、加大监管力度,办法草案对于文物商店、从事文物拍卖活动的拍卖企业、古玩旧货市场的经营活动以及相应的处罚作了规定。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除了规范市场之外,在引导市场上也是大有可为。

  拍场“火并”难以双赢

  虽然从拍卖行的角度来说,究竟选择哪一天进行拍卖都有着自己的考虑,但是通过“火并”的形式来争夺客源,其结果往往将是两败俱伤。虽然从最终的情况来看,虽然高成交价也不少,但真正能够影响市场的拍卖行并不多。

  从京城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来看,自2007年首届拍卖季举办以来,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高度整合拍卖资源,增强拍卖企业的凝聚力。在2013年北京拍卖季上,共有130家企业参加,从拍卖的场次来看,虽然也会出现同一天有多场拍卖会,但基本上都属于不同的类别,其结果是在北京不仅有像中国嘉德、北京保利这样的行业龙头,北京匡时、北京诚轩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拍卖行,也逐渐掌握了话语权。

  架起桥梁促进发展

  相比其他地区的拍卖行,上海拍卖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相比京城一些拍卖行动辄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成交额,申城艺术品拍卖会虽然低了一个数量级,但是有许多令北方同行羡慕的高价。像在今年上海工美的秋拍,唐云旧藏的一件林风眠手绘瓷盘,估价为3万至5万元,落槌价则达到了30万元。首次露面的谢稚柳《敦煌笔记》,估价为50万至80万元,落槌价为175万元。上海泓盛秋拍上,一件乾隆(款)鸳鸯水墨纸本从1.2万元起拍,最终成交价(含佣金)高达1023.5万元。

  海派收藏在我国的收藏界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素有“半壁江山”之美誉。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在上海居住的收藏家更是占据了全国的大半。这些收藏家的后裔们,由于种种原因会通过拍卖将藏品释出,作为有关部门来说,如何通过自己手中掌握的信息,为拍卖行提供资讯,同时也为藏家推荐信誉好的拍卖机构,可以大大促进上海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在北京拍卖季上,不仅有众多的拍卖会,还会举行高峰论坛,邀请海内外专家、收藏家、媒体、业内人事等嘉宾进行交流,这实际上也从一个方面帮助市场机构寻找潜在的客户。

  依托优势服务藏家

  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草案)》的审议意见报告时,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薛明扬提出,为更好地保障文物出境进境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文物经营行业的健康发展,建议从地方立法权限出发,进一步研究补充文物出境进境的相关规定。

  从目前的税收制度来看,海外文物的回流会遭遇到非常高的税收问题。对于许多大藏家来说,往往会选择将拍品放在香港地区的仓库中,利用借展的模式使得藏品能够暂时回到内地。相比之下,上海自贸区的政策优势无疑是非常明显的,其不仅能够提供保税区的一切优惠,更是可以提供额外的便利。对于政府有关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向市场大力推荐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同时也应该组织有关企业入驻自贸区,为藏家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