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退藏
10月5日,香港十一艺术周迎来了一个高潮——苏富比(微博)的龙游帝苑专场上,7件皇家重器集中亮相拍场,非常罕见。
中午近一点钟,香港会展中心三楼的苏富比拍卖大厅内,座无虚席,很多晚到的客人站了几大排,上千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紧了即将开始的七件重器。
最受家具圈关注的LOT号3303的“清 十八世纪 紫檀木雕争珠云龙图大柜”,现场极为异常,2400万港元起拍,喊到2900万停滞了。或许是起拍价太高,或许是东西缺乏完整度,或许是资金受限,藏家各有各的考量,场上只有一位买家举牌,举到2900万,场外也没有跟进,未达估价下限,最后被拍卖官定为流拍,令人扼腕。
乾隆紫檀大柜:“意料之中”的流拍
此件紫檀大柜2011年才在拍场出现过,且同样是苏富比经手,只不过是在巴黎苏富比。当时估价50,000~70,000欧元,最终以2528750欧元(约合人民币1900万元)成交。
无论是体量感、工艺还是材质,这都是一件令人咋舌的宫廷重器。
这件柜子高241.5厘米,长208.3厘米,深53.3厘米。毋庸置疑,像这般体量巨大精雕细作的紫檀大件,确实极为难得,苏富比估价3000~4000万港元,也必是对其市场有相当自信的表现。
在精品难觅的拍卖市场,能遇到这件宫廷紫檀重器,是藏家们难得的机会。关于此件大柜,本刊在9月刊有过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紫檀大柜流拍的消息一出,引发了业内热烈讨论。对这个结果,多数业者表示“不出所料”“意料之中”。
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三点:
其一,中国现下经济面处于低谷,而且大气候在持续衰退,使得藏家没有底气,愿意出大金额购买一件器物的买家很少,出手也愈加保守和谨慎。
其二,习大大上台以后,反腐之风越吹越烈,政治风声紧,大资金怕被盯上,不敢现身。
其三,器物本身会说话。这对紫檀大柜,虽然是典型的宫廷器物,紫檀雕工做到了极致,帝王气象十足,极为难得。但完整度不够,而且距离上一次(2011年,巴黎苏富比)出现时间太近,对藏家来说没有新鲜感。
乾隆御题诗古琴:“合理”的溢价成交
与大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香港苏富比“中国艺术珍品”专场上,一把乾隆御制古琴竟成了拍场焦点,经过几番激烈角逐,最终以5564万港元,超过估价两倍成交!
古琴连珠式,金徽,朱红漆,通体仿刻梅花断纹。琴书有记,琴过五百年方出梅花断,此亦证乾隆皇帝好古之癖。
琴面造型浑圆,琴面、琴边发连体小蛇腹断纹。琴面岳山至七徽处绘有祥云闲鹤,琴面漆色如新,无琴弦磨擦之痕迹,未经长期抚弄也。
岳山、琴轸、雁足、龙龈、龈托、焦尾、托尾等为玉制,外雁足为后换,其余均为原琴配制。
琴轸、雁足等刻有鹤舞祥云纹,填以金漆,与琴面所绘相互映趣。原配缥色琴穗,但琴弦绒扣等俱已散缺,今为新换。琴底龙池、凤沼等为如意椭圆形设计,更于龙池、雁足间开二寸许椭圆音孔,此为一般琴制所无。
传世之乾隆御器,无不为精心妙作,屡见巧创奇想,然尽管珍器满堂,唯甚少可与此琴媲美。乾隆生性慕古好雅,如斯珍爱此梧桐漆木琴,题诗铭刻,其心性与向往可见一斑。
二十世纪日本古董巨商山中定次郎,曾从满清亲王贵族手上购得海量重器珍品,此琴为其中之一:二战时美国政府将其财产充公拍卖,在最后、即第三场拍卖会上,年轻西藏先锋探险家F。 Bailey Vanderhoef Jr。相中此琴,尽管当时署年与资料皆语焉不详,他喜以为宋代古琴,并在1976年借展于圣塔芭芭拉美术馆一场漆器展,时展览图录误以为琴上纪年乃修补记录。
曾经手过王世襄“大圣遗音”的国际大行家陈仁毅,对此琴赏析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他解读道:
这把琴是“连珠式”,用料豪奢,典型的宫廷手笔。
文人书房如果缺把琴,就差一口气。琴不用时就挂起,是重要的装饰之物,在“琴棋书画”中排在首位。当唐代大圣遗音琴挂在王世襄先生的书房,就仿若悠扬琴声隔空传来。
对我们来说,这不是一把琴,而是一件宫廷制器,由补桐书屋制。补桐书屋是乾隆皇帝的书屋,屋前原来有两棵梧桐树,死掉一棵后又补种一棵,这就是“补桐书屋”四字的由来。死掉的梧桐树舍不得丢弃,就用其做了四把琴,藏在书屋里,这把琴就是其中之一。与西方交战后,补桐书屋只有书留了下来,其余的都被劫掠一空,这是书屋公开面世的第一把琴。
琴最重要的还是音色。对藏家来说,最好的琴是唐琴和宋琴,木头里的水分都空掉了,音色显得尤为空灵。清朝距今只有三四百年,琴就显得特别新,音色很闷。琴的文化兴衰,全视皇帝本人的好恶决定。这把琴就属于此种背景下的“意象型”器物,是帝王的装饰品,用来彰显其文人品味,与我经手的唐代大圣遗音琴无法相提并论。
这把琴不是用来弹的,一般的琴腹都有断纹,因为弹奏需要按压,但此琴的断纹不明显,这失去了琴的本义,但它仍旧是一件非常棒的宫廷器物。
研究古琴文化的人对这把琴并不感冒,倒是研究宫廷文化的人会有意收藏,因为里面有故事。
近年研究揭示,本琴实为一组四张乾隆十一年(1746年)完成的御制古琴之一。原木取自一株古梧桐树,乾隆仍为皇子时,于梧桐所在的庭院读书受教,甚爱此树。
关于本琴,清宫档案记载甚繁,详述当中选材、选匠、样式与制作工序,读者如历在目。乾隆为四张琴各制一首御题诗,镌刻其上,此后连续十月,宫人源源向乾隆禀报此琴的制作进度,直至完成后呈送至补桐书屋方止。凡此皆可见乾隆对本琴的珍视。
对这把琴的高价成交,陈仁毅并不感到意外,“过去十年,带乾隆御题诗的琴价格都很高,加上这把琴有不同的漆色,保存完整,来龙去脉非常清楚,又是从乾隆书房中流出的唯一现世之物,这样的成交价格其实并不算贵。”
相对藏家对古琴的争先恐后,紫檀大柜的无人问津不免让人有扼腕之叹。正如某业内人士所叹:
“流拍是意料之中,这是一件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东西,适合收藏,不适合投资,也不知何时江湖再见……”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