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80年代《桃花源》亮相拍场

2018年04月03日 09:02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华人现代艺术之光、二十世纪旅法艺术大师赵无极80年代臻绝巨构《25.06.86桃花源》隆重亮相中国嘉德香港2018春季拍卖会预展!

赵无极(1921-2013)赵无极(1921-2013)

  25.06.86 桃花源

  油彩 画布 l 一九八六年作  l 195×130cm

  Zao Wou-Ki

  25.06.86

  Oil on canvas l Painted in 1986

  来源

  巴黎Heyram画廊

  欧洲重要私人收藏

  2012年4月2日,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拍品编号540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附:赵无极工作室开立之作品保证书

  注:此作将收录于由梵思娃 · 马凯及扬 · 亨德根正筹备编纂的《赵无极作品编年集》(资料提供/赵无极基金会)

  估价 Estimate:

  HK$ 34,000,000 – 56,000,000

  作为最早打入西方核心艺术圈、最被认可的中国艺术家,同时亦是中国油画世界拍卖纪录保持者,赵无极不仅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更是当前全球艺术市场毫无疑问的追逐焦点!截至今日,海内外收藏其作的国立艺术机构逾138家,当中包括:巴黎罗浮宫、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北京中国美术馆等东西方博物馆界巨擘。这样的资历,翻开亚洲现代美术史,无人能出其右。

  是次亮相的《25.06.86桃花源》完成于80年代赵无极功成名就,国际声望如日中天之时,为其人生创作与成就之巅峰代表巨作,堪称东西艺术交融之大成的最佳典范!赵无极用宛如幻境的情诗画境与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隔空相会,以西方绚丽奔放色彩与张大千中式泼彩巨制《桃源图》相映对话,穿过历史长河,为世人留下一幅撼人心魄、瑰丽雄奇的美术馆级史诗巨篇!

  人生成就之巅   

  艺术创作之萃

  80年代,在历经过去逾30年投身绘画的探索后,赵无极说:“我变成熟了,过去累积的努力,有了成果,一切都变得容易多了。”在该阶段,他全然可以笔随己心,如入无人之境。技术层面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问题。

  而在此时,艺术世界向他回报了丰硕的肯定。如在1981年,巴黎大皇宫国家画廊邀请他于该处举办个展,如其自言,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在“官方场所”展览。大皇宫为法国一级的博物馆,此展揭示了他为法国艺术圈从上到下的全面拥抱。而在1985年,赵无极更被中国官方邀请回杭州艺专讲学,大师地位焉然底定。完成于1986年的《25.06.86桃花源》一作,即诞生于其人生、国际声望如日中天的时空背景中。作品除展现他在创作上的完满、挥洒自如,亦反映了他辽阔、悠然自得的心绪,与其终极的美学观。

《25.06.86桃花源》局部图《25.06.86桃花源》局部图

  在《25.06.86桃花源》直式的宏大画幅中,赵无极奔放地在画布上施以亮丽的蓝紫基调色彩,大胆地让它占据画布近乎三分之二的空间。大面积的色块中,悬浮透亮的葡萄紫随着柔韧绵延、跃动飞扬的墨黑线条由地面蒸蒸上升,和宝蓝、靛青与墨色交织、迸溢出如山壁般的形象,层层向上递嬗,苍茫劲拔,柔中见刚,当中还有如琉璃洒溢的点点金光,为作品注入一丝温暖的气息。赵无极并在此将中国传统书画中“墨分五色”的概念,加之以西方绚丽的油彩重新演绎,以其极标志性的艺术语言汇融出新地展现东西艺术精粹交汇的灼灼之光。他的表现方式,与其所采取的路径,显然是在西方艺术家笔下,不可能出现的艺术格局与境界,此使他得以卓绝而立。

  罕见的垂直的三涧式构图

  中西美学大师的人生对话

  在1986年,赵无极的创作首见垂直的三涧构图,该构图形式在他的毕生创作中仅有三件,是次上拍的《25.06.86桃花源》是为其二。此构图受马谛斯的名作《科利尤尔的法式窗子》启发,他曾赞叹该作“呈现了一个虚空和充实同时存在的门,在那面前,我们可以找到生命、灰尘和我们所呼吸的空气。然而在那后面发生什么事? 那里是黑暗的、巨大的空间,像是一扇真正朝绘画展开的门。”因而在1986年二月,参考其形式画下向马谛斯致敬的作品分别为《02.02.86向马谛斯致敬I》,并接续在6月创作《25.06.86桃花源》。

赵无极《向马谛斯致敬 02.02.86》油彩画布,162x130cm,1986年作(版权所有)此为赵无极1986年首度在创作形式上出现垂直的三涧式构图,该构图形式在他的毕生创作中仅有三件,是次上拍的《25.06.86桃花源》是为其二  赵无极《向马谛斯致敬 02.02.86》油彩画布,162x130cm,1986年作(版权所有)此为赵无极1986年首度在创作形式上出现垂直的三涧式构图,该构图形式在他的毕生创作中仅有三件,是次上拍的《25.06.86桃花源》是为其二

  晋代文学大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曾写道:“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此对美好幻境的想像与《25.06.86桃花源》的画意不谋而合,展现了完美的对照。

  水墨大家张大千与赵无极为忘年之交,在巴黎时曾多次互动。1983年1月,赵无极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个展时,曾来台参加展览开幕,期间特别至摩耶精舍拜访张大千。张大千在50年代中期从细笔转向粗笔、泼墨,60年代初期成就泼彩,此与赵无极从具象转到抽象的创作转折或互有启发、互通关联,两者同为勇于突破自我,追求更高境界的艺术家。

左:张大千《桃源图》彩墨纸本,209x92.2cm,1982年作(版权所有); 右:赵无极《25.06.86桃花源》作品局部  左:张大千《桃源图》彩墨纸本,209x92.2cm,1982年作(版权所有); 右:赵无极《25.06.86桃花源》作品局部

  对照张大千的《桃源图》与赵无极的《25.06.86桃花源》,虽一以中式墨彩,一以西式油彩来表现,但两者在构图与用色上展现了有趣的对话,均显露其对传统的超脱与创新,以及两人在历经千帆过尽后,展现的人生智慧与其眼见的丰美世界。

  对照大千晚年的《桃源图》(1983)与赵无极的《25.06.86桃花源》(1986),虽一以中式墨彩,一以西式油彩来表现,但在构图与设色上却展现了有趣的对话,两人分别以自我独特的方式对传统提出诘问与创新。作品如同一扇展开的大门,向我们展现过尽千帆后,无极沉淀的人生智慧与其眼见的丰美。

  来源:中国嘉德拍卖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