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2015西泠春拍李可染长征赏析

2015年06月30日 11:27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李可染(1907~1989)长征   设色纸本镜片1978年作181×95cm  李可染(1907~1989)长征   设色纸本镜片1978年作181×95cm

  出版:1.《长征》,李可染艺术基金会,2010年。

  2.《第二届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近现代书画》P146-147,2010年。

  3.《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P265,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展览:4.“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展:潘天寿、李可染、黄胄艺术展”,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

  5.“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北京国际会展中心,2010年。

  6.“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RMB: 估价待询

  《长征》是李可染1978年12月在北京创作的水墨山水大作,早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中国革命博物馆曾邀请李可染以毛主席《七律·长征》为题,创作一幅山水,横构图的一幅《长征》由此产生,之后收藏在了中国革命博物馆,这是李可染个人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新里程碑式作品,到了1978年,李可染在初稿基础上,重新创作了又一幅竖构图的《长征》,便是本场的这件六尺巨作。画上题毛主席《长征》七律诗句,72岁的李可染重现与歌颂了43年前红军的军事壮举,也是向毛主席表达敬意。

  红色题材的《长征》被认为是李可染一生山水创作的大成之作,历史题材的绘画本身不仅需要画家在表现语言上的颠覆和强烈表达,同时要有高超的技巧保证付诸,而这幅《长征》更加要切合主席诗词的弘大气魄,显然李可染在这几方面处理的游刃有余。

  李可染的山水具有浑厚的面貌,浓烈激昂的笔墨韵味,独特的重墨与光效是他的后期山水的典型特征,自然山川在他笔下律动,这取决于他独特的绘画语言,“黑”“满”“倔”是他作品的特色,他善于运用的“积墨法”,却并不显呆板,反而体现出流光浮动的透亮感,这绝非易事,李可染有扎实的素描功底,写生后的他继续理性的思索,对光与墨的变幻不断探索,用墨绵密而丰富,刻意经营在画中已经消失不见,甚至流露出情怀,营造了崇高的氛围,高超的感染力和厚重的历史感破空而出,他真正做到了由写生到造境的完美转变,李可染的山水可独称“李氏山水“,他在墨色的层次处理上极其细腻,红军前进的山路与浓郁的积墨产生明快的对比,近景山峦重黑,山势迎面压来,远山无树,浑厚深邃,而愈近山巅却豁然开朗起来,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山色空蒙中蕴含静默灵动的美学思想,这一切让观者切实感受到红军长征之难,赞叹祖国的山河壮丽,澎湃之情流淌在心间,不由自主的被带到他的艺术世界中去。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期,许多知名画家被调回北京,为有政治意义影响的重要主题进行绘制和创作,国画界提倡新国画的呼声日益高涨,李可染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直致力于改造旧国画的历史使命,经过大量的山水写生实践,和长期的反思和摸索,他突破了传统山水的程序,创造了新的现代绘画语言,奠定了美术史上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长征》是李可染先生一生山水画创作中成就最高,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的作品,既显露出深厚的造诣,又突出反映时代精神,影响巨大。此时他的画艺日臻成熟且到达巅峰,先生本就创作态度严谨,此时更是精心绘制,竭尽所能,所以才有了这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宏伟巨作。

  此作曾出版在《第二届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近现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长征》中,参展“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展─潘天寿、李可染、黄胄艺术展”。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西泠长征李可染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