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轩2019春拍现当代艺术:觉醒的盗火者

2019年05月16日 16:5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北京诚轩拍卖2019年春拍现当代艺术二十世纪早期板块,囊括林风眠、关良、倪贻德、方君璧、常玉、周碧初、吕斯百、胡善馀、唐蕴玉、黄显之、秦宣夫、沙耆等,蔚为大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成为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重要现象,一代志识人士破出国门,取法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新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美术作为文化转型发展的一个侧面,自也不能例外,从1887年第一位学习西画的留学生李铁夫到达纽约起,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里,众多美术人才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踏上求学之旅。

  1933年春徐悲鸿在巴黎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览”,旅法的部分艺术家在黄显之家聚会欢迎。(前排左起:徐悲鸿,张悟真,马霁玉,郑可,唐一禾;中排左起:黄显之,秦宣夫,刘曲樵,唐亮,胡善馀,曾竹韶,吕斯百,常书鸿;后排左起:谢投八,杨炎,周轻鼎,周圭,王临乙)

  当时,留学目的地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直接到欧洲或美国,特别是西方美术中心法国,求取原汁原味“真经”;另一则采曲线道路,赴近邻日本,学习经消化改造后的间接经验。留学生归国后大多汇集于“东方巴黎”上海,分庭抗礼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艺术现代主义萌芽。

Lot.732 关良(1900-1986) 春(卑尔根风景)Lot.732 关良(1900-1986) 春(卑尔根风景)

  Lot.732 关良(1900-1986) 春(卑尔根风景)

  1957年 木板油画 24×33cm。

  出版:《关良画册》,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82年5月,第31页

  《关良百年纪念展》,大未来画廊,台北,2000年4月,第22页

  《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关良》,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09年12月,第147页

  《一代宗师·艺坛巨匠/ 纪念关良诞辰110周年:关良油画作品精选》,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2010年10月,第87页

  《关良: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7月,第58页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高妙传神:关良绘画艺术研究》,广西美术出版社,桂林,2015年4月,第185页

  《诚轩拍卖十周年精品图录》,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北京,2015年,第8页

  展览:“关良百年纪念展”,2000年4月19日至5月14日,大未来画廊,台北

  “关良个展”,2004年3月6日至25日,大未来画廊,台北

  “绝代风华·杭州艺专”,2010年3月6日至28日,大未来· 耿画廊,台北

  东渡日本

  由于交通和路途等地缘优势,加上明治维新的显著效果和甲午战争中方战败的刺激,早期赴日留学者逐年增加,至1905、1906年左右达到高峰,自费留日人数在八千人以上,其中不乏研习美术者,东京美术学校和川端绘画学校是求学者的主要目标。这批留日艺术家包括(以下括号内为留学起止年份):李叔同(1905-1910)、陈抱一(1913-1921)、汪亚尘(1916-1921)、关良(1917-1922)、丁衍庸(1921-1925)、倪贻德(1927-1928)等。彼时正值日本引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之际,留学生得以直接或间接接触西方艺术,打开“艺术之眼”。归国后,留日艺术家又聚集洋画中心上海,通过筹办院校(上海图画美术院等)、组建艺术团体(天马会等),为西洋绘画的推进作了开拓性工作。另外,西方现代艺术很多概念,是日本学者翻译成汉字后再传入中国,如“美术”“雕塑”“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等重要术语,留日艺术家在现代艺术理论推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日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被视为“中国现代绘画的推手”。

Lot.733  倪贻德(1902-1969)   风景、芍药(双面画)Lot.733 倪贻德(1902-1969) 风景、芍药(双面画)

  Lot.733 倪贻德(1902-1969) 风景、芍药(双面画)

  1940年 布面油画 42×49cm。(正面)45×37cm。(背面)

  来源:直接征集自画家家属 

Lot.733 芍药(背面)Lot.733 芍药(背面)

  远赴欧洲

  1920年代中期以后,自欧洲取经归来的艺术家群体颇具规模,并对中国现代艺术产生决定性影响,形成了继“日本体系”之后的“欧洲体系”。这些留欧艺术家主要包括:方君璧(1912-1930)、常玉(1919年留法后未回国)、徐悲鸿和林风眠(1919-1927)(1919-1925)、潘玉良(1921-1928)、吴大羽(1922-1927)、周碧初和庞薰琹(1925-1930)(1925-1930)、颜文樑(1928-1932)、秦宣夫和唐蕴玉(1930-1934)(1930-1938)、吕斯百和黄显之(1931-1934)(1931-1935)、胡善馀(1932-1935)、沙耆(1937-1946)等。

 

Lot.740 方君璧(1898-1986) 繁花缤纷

  1970年 纸本彩墨 62×98cm。

  出版:《方君璧作品回顾展》,北京匡时拍卖有限公司,2018 年,第25页  Lot.740 方君璧(1898-1986) 繁花缤纷   1970年 纸本彩墨 62×98cm。   出版:《方君璧作品回顾展》,北京匡时拍卖有限公司,2018 年,第25页

  其中佼佼者如徐悲鸿与林风眠,皆受蔡元培之赏识栽培,归国后为美术教育工作贡献卓著。林风眠历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和杭州国立艺术院校长,后者吸收了多位留法艺术家,形成了兼收并蓄、中西融合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和教学模式;徐悲鸿则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氏强调素描、形体训练的重要性,是典型的西方古典绘画教学体系。总之,徐悲鸿和林风眠开创了中国画转型的两条路线,即“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和“走中西融合道路”,奠定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基调。

Lot.744 林风眠(1900-1991) 山居读书图Lot.744 林风眠(1900-1991) 山居读书图

  Lot.744 林风眠(1900-1991) 山居读书图

  1937年 绢本彩墨 111.6×54.6cm。

  出版:《海上名画续集》(下卷),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8年5月,第113页

  来源:上海文物商店旧藏

  北京诚轩拍卖,《中国油画雕塑》专场,2009年5月30日,拍品编号20

  现藏者得自上述拍卖

  欧洲派与日本派的风格差异

  相去甚远的留学经历,直接导致这些现代美术奠基者不同的艺术面貌,留日艺术家普遍对欧洲现代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因为日本的油画没有欧洲那种悠久的写实传统,学院派教育一开始就带有外光派色彩,而且尚未扎根,西方现代主义就接踵而至;而留欧艺术家则多经严格学院派训练,在色彩、透视、解剖等技法上有深入研究,与此同时,他们切身经历欧洲现代主义思潮,时刻与“正统”艺术观念发生“碰撞”,或忠于古典,或拥抱现代,不一而足。

 

Lot.749 胡善馀(1909-1993) 山区 1964 年

  布面油画 45.5×64.4cm。Lot.749 胡善馀(1909-1993) 山区 1964 年   布面油画 45.5×64.4cm。

  其实,所谓留欧与留日的对立与分派只是相对的,他们推广西方艺术教育体制、传播西方美术技法,进而引进先进文化精神与本土经验相融合,以求得中国文明生之钥的初衷则并无二致。加之艺术家不同的个人修养和人生际遇,造就出独特艺术风貌,其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并非单纯用两个派别就能厘清。更为心酸的是,留给艺术家专心研讨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步步收缩,随着外部环境恶化,纯艺术的争论越来越成为侈谈。抗战期间,留法艺术家聚集地杭州艺专内迁,与北平艺专合并,新加入的教师除留法的庞薰、秦宣夫外,也有留日的关良、倪贻德等。

Lot.750 秦宣夫(1906-1998) 观音瓶与花

  1953年 纸本油画 34×48.5cm。

  来源:现藏者直接得自画家家属  Lot.750 秦宣夫(1906-1998) 观音瓶与花   1953年 纸本油画 34×48.5cm。   来源:现藏者直接得自画家家属

 

 

Lot.745 周碧初(1903-1995) 潭江风景   1961年 布面油画 42×55cm。   出版:《周碧初作品与文献集》,索卡国际艺术有限公司,台北,1998年5月,第63页  Lot.745 周碧初(1903-1995) 潭江风景   1961年 布面油画 42×55cm。   出版:《周碧初作品与文献集》,索卡国际艺术有限公司,台北,1998年5月,第63页

  个性创作

  中国早期油画团体的力量相对薄弱,艺术家更多以个人形象立足艺坛。其中常玉尤为特立独行,与徐悲鸿坚守学院传统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画难以划分为任何一种流派,风格上似是融合了中国文人写意与野兽派表现,这种原创性和现代感让人眼前一亮。

 

Lot.743 常玉(1895-1966) 俯身裸女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 纸本水墨 44.8×28cm。

  出版:《常玉素描与水彩全集》,财团法人立青文教基金会,台北,2014年,编号0485

  来源:北京诚轩拍卖,《中国油画雕塑》专场,2009年5月30日,拍品编号20

  现藏者得自上述拍卖  Lot.743 常玉(1895-1966) 俯身裸女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 纸本水墨 44.8×28cm。   出版:《常玉素描与水彩全集》,财团法人立青文教基金会,台北,2014年,编号0485   来源:北京诚轩拍卖,《中国油画雕塑》专场,2009年5月30日,拍品编号20   现藏者得自上述拍卖

  方君璧、唐蕴玉作为女性艺术家,对东西方艺术的特质极为敏感,她们的作品总能温和地传达出东方情调,又不失油画本来之韵味。

 

Lot.748 唐蕴玉(1906-1992) 白玉兰

  布面油画 45×34cm。

  出版:《中国油画研究系列:唐蕴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7月,第35页  Lot.748 唐蕴玉(1906-1992) 白玉兰   布面油画 45×34cm。   出版:《中国油画研究系列:唐蕴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7月,第35页

  沙耆系统研究和学习欧洲传统绘画,对光线、色彩和浪漫情调掌控精道,同时,他又积极吸收后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等新兴技法,画风自出机杼,创造出气势恢弘的格调。

 

Lot.760 沙耆(1914-2005) 画室 1940年

  木板油画 32×40cm。

  来源:亚洲私人收藏Lot.760 沙耆(1914-2005) 画室 1940年   木板油画 32×40cm。   来源:亚洲私人收藏

 

Lot.761 沙耆(1914-2005) 瓶花与娃娃

  1940年 布面油画 35.8×27.5cm。Lot.761 沙耆(1914-2005) 瓶花与娃娃   1940年 布面油画 35.8×27.5cm。

  林风眠、关良、倪贻德、周碧初、秦宣夫、吕斯百、胡善馀和黄显之等人,始终探索油画民族化路径,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吸取养分,通过油画传达特有的民族精神。

 

Lot.746 吕斯百(1905-1973) 扬子江上

  木板油画 20×29.3cm。

  来源:油画家宋征殷先生旧藏  Lot.746 吕斯百(1905-1973) 扬子江上   木板油画 20×29.3cm。   来源:油画家宋征殷先生旧藏

 

Lot.751 黄显之(1907-1991) 运矿缆车 1958 年

  布面油画 32.5×40.8cm。

  来源:现藏者直接得自画家家属  Lot.751 黄显之(1907-1991) 运矿缆车 1958 年   布面油画 32.5×40.8cm。   来源:现藏者直接得自画家家属

  贡布里希(E.H.G)曾说:“没有所谓的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正是这些留日、留欧的先驱艺术家们,在艰苦卓绝的时期坚守艺术本心,谱写了一部鲜活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时值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一百周年,再次回首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意义尤为深远。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