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仅一年南京任上罕见用宋纸本书赞

2022年01月14日 13:3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承事松轩卢君廷玉像赞。

  范阳之望华,葑塘之世遐,善为家宝,义作生涯。于乎,堤于我乎,甃梁于我乎,构槥于我乎,给粟于我乎。授义之就也,圭田被郭验其孝,书声满屋验其教,命章之锡验其贵,宅里之表验其道。善之效也,无烦余赞,风声永耀,吴公有文,

  孝皇有诏。

  应天府通判祝允明赞

  一载名督应天府

  世人始称京兆公

  钟山龙蟠  石头虎踞

  赞文证史  留都觅踪

  祝允明与南京

  一个人 一座城

  ▲2021西泠秋拍

  祝允明(1460 ~ 1526) 罕见南京任上用宋纸本书 卢廷玉像赞

  纸本 镜片

  1522 年作

  出版 :1。《 图说朱省斋读画记》图版,牛津出版社,2022 年。

  著录 :2。《 书画随笔》P112、144-145,星洲世界书局,1958年。

  3。 《书画随笔》P169、205,国家图书馆。

  说明:毛怀、金德鉴、朱省斋等旧藏。

  此作用宋纸书写,十分珍罕。

  嘉靖元年1522 年,祝允明任应天府通判,在南京任上不到一年即辞官,因此祝允明署“应天府通判”款仅此一年任上时期,所存极罕。已知署“应天府通判”款的作品,都可见严谨庄严的书风。

  祝允明在“诸体兼善”、“有明第一”书家形象之下,其明中期文学家的内核不应被埋没。此本《行书卢廷玉像赞》作为祝氏新发现的完整文章作品,意义重大。在这样一篇应用文像赞中,祝允明不仅以“于我乎……于我乎”力追古奥的句式彰显他作为“古文辞”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的文学追求,更在其严谨精修的行楷书风之上表达其浪漫主义文风,此作兼祝氏文学与书法双绝,可称珍贵。

  像赞人物卢廷玉即吴中乡贤卢珪,家居葑门塘。祝书中“吴公有文”即指礼部尚书吴宽曾亲自为卢廷玉作《葑门塘改造二桥记》以记其事迹善举,可见卢廷玉其时名声之斐然。

  文书双绝之外,祝允明对于《卢廷玉像赞》的重视程度于书写所用纸墨以及格式可见一斑。此作以宋纸写就,透过纸幅仍依稀可见背面公文字迹。佳纸之余,其所用古墨精良,墨笔行文之中色泽通透、浓淡呼应。

  面对如此高规格的书写用具,无怪乎祝氏会选用严肃工整的书体以示匹配。而从此作平阙得当,”孝皇有诏”保留抬头等诸多细节中不仅体现时代特征,更表达出祝氏严格恪守书写格式,一丝不苟完成此作的认真态度。纸精墨妙、文佳书绝,是距今五百年前祝允明对待得意之作力求完美的证明。

  是年春二月,祝允明又得览赵孟頫所书《圆觉经》并敬书一过,也可见本作书体之起源。

  51×29cm

  绝世艺文天才,耗费半生功业,终将自己的名字与这座城并列,却在一年后,转身离去。

  应天府通判任上某日,祝京兆取宋代公文纸,精研笔墨,翻页写下千古传颂的赞文。

  祝允明,这个年近花甲的“西城特派员”(应天府城位于皇城之西),立府墙高歌一曲“平凡之路”,唯留后世在行状碑铭中,尊享着他和这座古都笔断意连的游丝情缘。

  应天府名,由宋及明。于嗟乎,京兆公反手一页,元朝百年史翻篇走马。于我乎,祝枝山飞声正名,三十年仕宦途收笔归梦。

  南京与祝允明

  一座城  一个人

  徘徊着的  在路上的

  失落的  骄傲着

  直到看见

  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中国书画古代作品暨明清信札手迹专场

  1月22日  13:00  A厅

  应天府,明王朝开国之地

  南京,在历史上有数十个名字。而天府之名,表征着与帝王直接的关系。祝允明自弘治五年1492参加应天府乡试,到1522年出任应天府通判,与“龙兴之地”的这份功名缘分,耗费了他三十年光阴。

  七试礼部不第,五十五岁罢念就选,其于正德年间仕宦岭南,微职知县。又因广东兴宁知县任上表现突出,得迁应天府通判。然而仅一年后,或因看不惯官场腐败,祝允明托病卸职,结束了仕宦生涯,致仕归隐。(据朱圭铭《明代书学研究》,祝允明正德年间仕宦岭南,后迁应天府通判,最终致仕归隐的具体行迹,众家所云稍有不同,我们在此选择较为广泛的1522嘉靖元年转任应天府、嘉靖二年托病归里之说。)

  无疑应天府通判这段经历在其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精神世界的决意转身,尤显隐迹特性。其在应天府任上所遗书迹、诗文,亦随南京城几世沉浮。

  明 陈沂《金陵古今图考》之《应天府境放括图》

  应天府,大明朝举世闻名的一线城市。

  明《永乐大典》“南京”一条载:大明丙申年(明成祖朱棣 永乐十四年1416),改应天府。洪武元年,立南京,北京。诏曰:

  民初有助于朕,其可忘乎?。。。 江左开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图治,广一同仁之心。

  据清龙文彬《明会要》载,弘治四年,应天府户一十四万四千三百六十八,口七十一万一千三。这是祝允明应天府任上大致的居民人口基数。

  明《万历应天府志》之《应天府境图》

  图示为应天府衙所在地

  明代初年,应天府衙由长乐路迁至锦绣坊(今日府西街)。明初到清末五百年,府衙基本设在此处。清《职方典》江宁府(应天府清代更名)公署考,为我们想象祝允明应天府任上的工作环境提供了大致参考:

  应天府在内桥南。其制大门之内为仪门,仪门内为莅事堂,东为广积库,左右设首领廨署,翼以吏胥诸房科,后为忠爱堂,堂西为册库、为待考官房,后为俸给仓,官廨列于堂北,东西并达仪门,住宅后有雅亭。。。

  应天府乡试,梦开始的地方

  应天府乡试是明代两京十三省乡试最重要的部分,中国古代科举史重镇。学者裴家亮有专论,有明一代应天府乡试录取举人超过一万名,傲视它区。

  应天府乡试的地区大体为今天江苏、上海、安徽三地。洪武、永乐时期录取率较高,达到23.22%,明代平均录取率为7.26%。明廷分别在成化、正德和嘉靖四次限制考生规模,弘治十四年至正德五年,应天府乡试考生数暴增至四千以上,平均录取率骤跌至3.3%,可见南京地区士子获举人功名的难度之大。

  弘治五年(1492)秋,祝允明即举于应天府乡试。其时王鏊等同乡前辈阅卷后,对祝允明颇为赞叹,以其为可造之才。祝允明本人亦颇为自得,想来年赴京“取高第,反复掌乎”。

  《王鏊集》中《应天府乡试录序》记录了当时的情况:

  弘治五年七月戊寅,上命右谕德臣鏊、洗马臣杰,考应天府乡试。壬午陛辞,八月癸卯抵府治,乙巳燕府治,遂入锁院。时士之就试者二千三百余人。揭榜得士凡一百三十五人。人才盛衰,系乎时者也。《禹贡》扬州田维下下,《周礼》东南不在五服列。

  ▲2021西泠秋拍

  祝允明  罕见南京任上用宋纸本书 卢廷玉像赞

  “圭田被郭验其孝,书声满屋验其教”。

  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是,祝允明的自信并未换来进阶成功,七次会试不第,罢念就选,于是得广东兴宁知县。

  江南才子四人,科举仕途均坎坷。文徵明26岁赴应天府参加乡试,多年不中,53岁第十次乡试依旧名落孙山,由苏州巡抚李克诫推荐才授翰林待诏。唐寅29岁考中应天府解元,却在次年会试时因舞弊牵连入狱,后被罢黜选择远游。徐祯卿23岁赴应天府参加乡试,26岁中进士,竟因貌丑不得入翰林,归仰道教却英年早逝。某种意义上,祝允明是唯一攻克这座城的。

  在祝允明的字号别称中,祝京兆是后世对祝允明仕途生涯最终的定论。“祝京兆”一称即源于嘉靖元年祝允明升任南京应天府通判。

  自同时期文征明《莆田集》(下图1)、稍晚的文嘉致敬祝允明的《书后十九首》(图2)、钱谷《吴都文粹》(图3),到明代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图4)、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图5)、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图6)、张丑《清河书画舫》(图7)、文震亨《长物志》(图8),在指称祝允明时均冠以祝京兆之名,至清代《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则后世皆称祝京兆。

  自同时期文征明、稍晚文嘉、钱谷,到明代王世贞、胡应麟、董其昌、张丑、文震亨,至清代《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后世皆称祝京兆。

  通判的职责,遗世独立的监察眼

  应天府,宋、明置为京府或陪都府。初置知府,洪武三年后改府尹,府丞,治中各一人,通判二人。(《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

  两京兆,明代北京顺天府、南京应天府二京尹拟古之官称。古代京兆尹为汉三辅之一,秦置内史官,掌治京师,后分置左右内史。

  通判,又称参府。据《明史·职官志·府》“知府一人,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无定员,正六品。同知、通判,分掌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事,无常职”。

  通判不是知州的副职,亦非知州属官,拥有与知周共同处理本州行政、民政、军事、财政、户口、赋役、司法等方面事物的权力。各州的公文须经知周与通判共同签署方能生效。

  通判与知州分掌行政,又专掌监察,故有监州之称。他有权监督知州及其所属官员,知州不法通判可以直接向皇帝奏报。

  《万历应天府志》记载应天府历任通判名录

  《万历应天府志》的纂修者们曾任应天府知府,均为刚毅耿直之人,或倾力赈济灾民,或不堪官场之乱愤而托病辞归。

  也就是说,祝允明在任的职责权力,是具备连署州府公文和监察官吏之权的“特派员”。身虽六品,地位却颇高,属于皇权构建地方监察网络的一员。

  艺术家之自由、文学家之敏达,注定与这份监察职责共一池墨,又分两笔书。

  ▲2021西泠秋拍

  祝允明  罕见南京任上用宋纸本书 卢廷玉像赞

  “于乎,堤于我乎,甃梁于我乎,构槥于我乎,给粟于我乎”。

  ▲2021西泠秋拍

  祝允明  罕见南京任上用宋纸本书 卢廷玉像赞

  祝允明书写所用之宋公文纸

  推寻内外:城中有城,墙内有墙

  应天府城中有皇城,应天府城外是京城。正如祝氏书法中率意偏离的中轴线,纵然应天府蜿蜒曲折的城门与山水融为一体,南唐旧城与六朝故城砖砖相契,却未能护佑祝京兆与大官场深度嵌合,众多城门却无一扇明路指引他通达内皇宫或更远的北京城。

  整个明代,南京仍然保持一套完整、平行的中央政府机构。明代皇城偏落在城市东部,宫城中有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和乾清、坤宁两宫。洪武门中为御道街,南对都城正门正阳门。

  皇城和宫城中正见方,依照《考工记》有规律的布局,宫城在皇城的中央。中央机构设在洪武门内中线两侧。十三座城门,周围五十里有九,折合今制,是三十五公里的城墙。自朱元璋统一战争初年下令起,不同时代的城砖混合着历史信息,拓展了应天府的轮廓。

  《明都城图》

  明朝南京四层城郭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同治上江两县志》之《明 应天府外郭门图》

  应天府城,则在皇城的西边,廓城作不规则形状,主要包括防卫性的高地堡垒,如石头城。秦淮河流贯穿应天府城郊区,在廓城之内。京师通判属京官,得以上朝,任官三年可受皇帝敕命,其父母与妻子得受封。若为外官,则需九年才有资格。

  也就是说应天府通判职位上继续发展,即可以直接上朝面见皇帝,这份荣耀是其他外官无法比拟的。

  然而,推寻内外。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2021西泠秋拍

  祝允明  罕见南京任上用宋纸本书 卢廷玉像赞

  像赞通篇的章法表现为纵有列横无行,字的大小基本依附界栏,随即调整。在既定的形中,看到往来不定的形势,整体谨而不拘、放而不野。

  南京,门的意象:身份与出入

  南京,墙的意象:守护与嵌合

  墙中墙是南京明城墙所具有的独特现象,南京紫金山前湖段“植入”钢筋桥的墙内墙,以及登上热搜的植入天际的“南京云墙”奇观。

  笔墨围城,礼失求诸野

  国家博物馆藏明代《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绘了万历年间南京城的情景。川广杂货、福广海味、口北皮货、东西洋货,布庄银铺、花市鱼市、米市菜市、木料牛羊、丝市绸庄。酒楼六七百,茶社一千多。

  秦淮河边琴弦不绝,河上画舫如过江之鲫。然而仕子明白,桨声灯影那边是贡院所在。秦淮河为伴池,夫子庙东立魁星阁,立状元榜眼探花题名牌坊。国子监学生近万,高丽、日本、暹罗留学生慕名而来。

  夫子庙与秦淮河:文化与商业的碰撞

  石头山,李白有诗: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秦淮河,杜牧有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凤凰台,李白有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乌衣巷,刘禹锡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万历应天府志》大量诗文标榜着古都文脉。林立的书院,繁荣的书坊,究竟什么样的人物,什么样的文字,才有资格付梓?

  《万历应天府志》又明确以府志为名,讲求就地记载,严格限定凡宫阙、都城、台省、苑囿皆不得书。作为留都,应天府伴随皇宫、都城、皇家园林具在,但总归又有一个禁行区存在。府是府,宫是宫。

  祝允明任上,需走访南京周围也就是应天府其他各县执行公务。与南京城中的繁华喧嚣形成对比的是,各县表现的习尚和生活行为方式,与江南其他地区的日新月异有着较大的区别。

  万历《应天府志》总述一府风土道:

  金陵山水清丽,士生其间,大抵崇廉让,好儒术。入国朝以来,治化隆洽,俗尚淳朴,若弘治、正德间彬彬乎进于古矣。

  民国,南京城墙外农忙

  作为都城通判,祝允明敏锐地察觉到与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增长相应的官场不良风气。

  作为文化通判,祝允明敏锐地察觉到八股取士制度倡行,教育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严重钳制了受教者和施教者的精神思想。

  囿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祝氏以一己之力海纳百川,坚持开启文体和书体的双重改革。

  《卢廷玉像赞》中,“。。。于我乎 。。。于我乎”的句式,力追古奥,彰显祝允明作为“古文辞”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的文学追求。复苏的骈意,从科举制中冷门科目和应用性公牍文中脱离出来,有意承担着伦理道德以外的文学使命。

  作为有明一代的大书家,祝允明对当时书坛出现的院体书、奴书等现象放到历史当中进行对比批判。不屈从于政治,不迎合时俗,从书法本体着眼,尤其是对赵孟頫书法深入思考。无怪乎祝允明会以“赵体”书法为基础,来为卢廷玉写像赞,尽显像赞主人的高义与善举。

  ▲2021西泠秋拍

  祝允明  罕见南京任上用宋纸本书 卢廷玉像赞

  “善为家宝,义作生涯”

  守与破,转身是为精神高筑护墙

  应天府通判祝允明为乡贤卢廷玉立赞,像赞的主人卢廷玉,即明代吴中乡贤卢珪(1442-1517)。因在苏州乡里屡做善事,修桥铺路,赈济灾民,而得到“义门”的旌表。祝书中有“善为家宝,义作生涯”即是指此。

  因人存文、因文存人。地方乡贤希望家族之名能通过名望之士的文字流传后世,这是吴中的社会风气。祝允明行书《卢廷玉像赞》中提到“吴公有文”、“无烦余赞”,“吴公”即指祝允明好友、礼部尚书吴宽,“有文”指的是吴宽长达六百四十字的《葑门塘改造二桥记》(收录于明代钱谷的《吴都文萃续集》)。这里不仅有吴中地方旌表系统中的社交关系,也暗含了吴宽这位典型“朝隐”官员的家世传承和个性秘密

  ▲2021西泠秋拍

  祝允明  罕见南京任上用宋纸本书 卢廷玉像赞

  “吴公有文,孝皇有诏”

  吴  宽

  1435 - 1504

  吴宽《葑门塘改造二桥记》(明钱谷《吴都文萃续集》卷三十五)载卢廷玉事迹,西泠本祝允明《卢廷玉像赞》人物概述援引于此,像赞中“吴公有文”即此文。

  祝允明《像赞》中提及的“孝皇有诏”,孝皇应指明孝宗朱祐樘(1487-1505年在位);诏,应指弘治五年卢廷玉奉诏出粟,又获诏获得义门旌表之荣耀。根据都穆撰铭《义门卢君墓志铭》:即明宪宗成化十七年,卢廷玉因赈灾,享有冠服之荣。明孝宗弘治五年,卢廷玉再次赈灾,这次是奉诏出粟,义门旌表直接由皇帝颁发,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建的最高表彰。

  义门卢君墓志铭(都穆撰铭)

  西泠本祝允明《卢廷玉像赞》中“孝皇有诏“,应为卢氏墓铭所书,弘治五年卢廷玉奉诏出粟,又获诏获得义门旌表之荣耀。 

  祝允明内外二祖均身居高位。从祝颢到祝瓛再到祝允明,祝家又已经两代单传。正德六年,祝允明祝续父子同赴京城参加会试。祝续中进士,而祝允明再次名落孙山。儿子能得以高中,他万分欣慰,感叹到“幸有丹衷世世存”。经世之梦,科举实在是一条无法绕过的必由之路。

  祝允明《示续》教子亦自勉:作好官,建勋名,固是门户大佳事,要是次义。只是不断文书种子,至要至重!苟此业不坠,则名行自立,势必然也。

  弘治五年应天府乡试,如王鏊的说明,合格者一百三十五人,祝允明以《易经》应考,实际上榜列第一百一十五名。王鏊对祝允明深加赞赏,这份赞赏甚至让祝允明产生自我高估的误判。一方面是与祝允明岳父交好,另外,我们也能隐约体会到,王鏊在高官立场和文豪立场上的双重评估,或者说科举选拔和人才选拔评判机制的分叉。

  明代科举成式与条格明确规定,乡试三场,第一场试“四书”义,第二场试论、判、诏、章、表、内科,第三场试经、史、策论。前晚入场,次日考一整天,未完成者续蜡三支,答至蜡尽为止。会试所考三场,文字与乡试同,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应天府乡试竞争的激烈,代表着明代社会中后期最优越的向上流动渠道,士子们趋之若鹜。这样的选拔,几世出一名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呢,这与凭借一己之力赈灾救民的乡贤,何者功绩更大呢。乡试场续蜡奋笔的知识构成,在真正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时,在审视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中,储备了足够的能量么。

  作好官,建勋名,要是次义。

  名行自立,不断文书种子。

  ▲2021西泠秋拍

  祝允明  罕见南京任上用宋纸本书 卢廷玉像赞

  书写格式

  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奉行孝治天下。考察明朝历史上最为仁慈和恤民的君主,正是祝允明《卢廷玉像赞》中提及的“孝皇”明孝宗朱祐樘。弘治是明朝明孝宗年号,大明帝国近三百年历史中,弘治朝免税粮数额最高。明朝前期,洪武开国、正统、景泰交替之间都是极端天气频发时期,甚至有关太阳黑子活动的记载,国家层面的蠲免是为仁政孝行的具体体现。

  明孝宗时代,却是大明帝国历代蠲免税粮最多的时期,晚明正德、嘉靖蠲免税粮程度远没有达到孝宗弘治时代的程度。这或许也构成了《卢廷玉像赞》书写格式上追忆前朝先帝的那份恭敬。

  《应天府志》载祝允明任应天府通判前后的自然灾害

  明故宫五龙桥遗址

  应天,应受天命,应受天赋之命。

  假使天命祝氏增枝加寿五百年,他又会在千军万马的公考中,交上什么样的答卷呢?

  明代放榜图与紫金山南麓明孝陵前的文官石像

  孙过庭的《书谱》在谈到作书时有五合:“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卢廷玉像赞》是祝允明在南京应天府通判任上而作,这时达到了一生政治生涯的最高峰,精神愉悦,一合;

  有感于乡贤卢廷玉的义举,与自己一贯奉行的道德价值观相一致,二合;

  刚从岭南回到南京,家乡舒适的环境是岭南所无法比拟的,三合;

  用宋纸书写,纸质的细腻性衬托着墨色的变化万端,真正达到了纸墨相互生发的境地,四合;

  情之所至,意之所至,以“赵体”书法为基础,一气呵成,五合。

  如此,《卢廷玉像赞》可称为一篇集合天时、地利、人和的书文双绝之作。

  [附]

  明故承直郎应天府通判祝公行状

  其生为天顺庚辰(1460)十二月六日

  妻李氏,封孺人;子男二人,曰续,……,次侧出,幼,未名;女一人,嫁潮州府经历王榖祯……母徐夫人殁,事继母陈,极尽诚孝。

  故多盗,窜处山谷,时出焚劫,为民害”,“公(允明)设方略捕之,一旦,获三十余辈,桴鼓不警……

  (允明)暇则亲莅学宫,进诸生课试讲解,岭之南,彬彬向风矣。……丙子、己卯再乡试,公皆参典文衡,得士之盛,与有劳焉。在岭南几五年,以当道剡荐,升应天府通判,专督财赋。公悉力经总,民不扰而事集。居无何,乞身归,筑室吴城日华里,益事著述,洞观天人,或放浪山水间……

  雅宜山人王宠撰

  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1522年)六十三岁

  是年,祝允明任应天府通判,故称祝京兆。

  在南京近一年,后因病迄归里。

  春二月望前三日,允明过武林寓昭庆寺,访灵梵上人,得览赵文敏所书《圆觉经》明处心斋戒,见行箧中偶佳櫡,乃闭关月余,敬书《圆觉经》一卷(《秘殿珠林》93页)。

  春三月,允明作草书卷于从一堂。(广州美术馆藏

  三月,过友人处,观赵文敏书《陆士衡文赋》,灯下临书一过。(上海博物馆藏

  三月朔旦,允明过则山亲家庄,置盛馔相款,领至日衔西岫,尚未觉,酣,则山命冢嗣设纸笔索书字式不同者六首,再辞不允,乘酒兴为书《六体诗赋卷》(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月五日,允明行书《庄子逍遥游》于寒绿堂(《清河书画舫》)。

  是年,允明〈读嘉靖改元诏书并阅邸臣敬作古调一首〉(全集卷四)。

  作草书《荔枝赋》(深圳市博物馆藏)于春野堂中。

  又作草书《前后赤壁赋》卷(清华美院)。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祝枝山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