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我看《最后的晚餐》的天价成交

2013年10月20日 09:07   信息时报  

  柯鹏(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博士生)

  在充满“作局论”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场中,两个话题最能吸引大家的眼球:造假和天价。

  在刚过去的国庆长假里,苏富比拍卖行的同事们真正迎来了“黄金周”,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开创了新的纪录: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币(含佣金)的破纪录价格成交,这一价格也是亚洲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的最高纪录。

  拍卖刚结束,“天价造假”之类的言论如约而至,质疑者将送拍人尤伦斯男爵和疑似购买者高古轩画廊之间的利益关系联系在了一起,坚持这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而支持成交价真实可信的人士,坚信这样的价格预示着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亿元时代”,并且价格获得了国际艺术市场的认可。

  估且不论1.8亿港币的成交价是否含有水分,我们如果将《最后的晚餐》放置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中去看的话,它算不上是开拓性的作品,但也应该可以属于小结性的作品。

  从作品的名字来看,它从一开始就走在了用历史名画的旧瓶装时代特性新酒的创作路线,而达·芬奇的壁画原作《最后的晚餐》,早已是万千艺术作品模仿借鉴的对象。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主要表现的异化的社会环境中分裂的人性,总体上还是属于“政治波普”的一员,而将自身创造的符号化形象代入到世界名作中的做法,无疑使得作品能够更快地被认知和阐释。

  无论曾梵志借用多少个分裂的人来折射这个时代,他们也只能折射曾梵志自己内心对社会的感知。在画面风格、技法笔触、形象隐喻等等因素都已经成熟定型之后,艺术家对历史预言的直觉和对现实的观照同样重要,从“政治波普”风格的中国艺术家身上,我们甚少看到他们对前景的期望,更多的是对现实情绪的渲染。笔者相信,在未来能够打破曾梵志纪录的还将会是“政治波普”风格中的作品,而我们可能也要惋惜地承认,“无力感”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特征印记。

  就在曾梵志天价作品成交之后的两天,苏富比拍卖行成功拍出一颗118.28克拉的椭圆形D色无暇钻石,成交价2.3亿港币。我们是相信“钻石恒久远”,还是相信“梵志永留传”呢?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