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收藏内容为王

2013年12月16日 08:32   大洋网-广州日报  

鲁迅致陶亢德的一封信 鲁迅致陶亢德的一封信

  文、图/记者江粤军 郭晓昊

  近日,在秋拍中,鲁迅致陶亢德的信函、李大钊致夫人吴若男的书札、陈独秀致陶亢德的书札均以不菲的价格成交,掀起了一个信札拍卖的小高潮。那么,近现代名人信札是否已成为艺术品市场中冬天里的一把火?其文化内涵有几何?收藏信札要注重哪些方面的价值?对此,业界专家进行了深入剖析。

  信札压根就没火

  梳理中国近现代名人信札拍卖的历程,可以看到,名人信札经历了一个被忽略,之后逐步获得价值认同和回归的发展之路。

  早在1994年,翰海秋拍中就试水上拍—册15通的徐悲鸿信札,估价为10万元,但没能拍出。2004年,仍然是翰海拍卖会,仍然是徐悲鸿的信札,这一回,仅3通的信札竟以24.2万元拍出。2005年,在嘉德秋拍上,郁达夫致王映霞的8封情书又以34万元高价成交。而后,2009年的嘉德春拍上,陈独秀、梁启超、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信件,创下744.8万元成交价的纪录,引起了较大轰动。今年,鲁迅的一封200字信札又以600多万元创下了纪录。因此,有人惊呼,以前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现在是信中一字已抵万金,名人信札收藏将迎来一个春天。

  但是,在匡时拍卖老总董国强看来,信札拍卖出现一些高价,是社会整体文化品位提升的表现,但信札收藏压根就没火过,也没有出现让他觉得很意外的价格。因为它并没有被资本所青睐,收藏者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我们的文化不值钱已经很多年了,很多人都习惯于这种不值钱,所以出现个高一些的价格,他们就大呼小叫。”

  董国强认为,鲁迅的信札拍出这样的价格,以其身份、历史文化地位和墨迹在民间流传的稀少程度,其实是低了。“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言,‘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而且,除了公立博物馆之外,估计全国没有三个人手中有鲁迅的亲笔信。这样的拍品,其唯一性已经达到了完全取决于卖家愿意以多少钱出手,不需要市场标准了。”

  而大部分的名人信札,其实都还比较便宜。董国强说:“梁漱溟、冯友兰这些人们比较熟知的近代思想家,他们一通信札也就能拍几万元。”

  不过,由于收藏信札的大部分不是投资客,而是有文化情怀的藏家。所以,董国强认为,信札涨得慢一点,让真正有底蕴的人能够买得起、藏得住,并非坏事。

  信札承载的是书法和时代文化

  那么,名人信札为何会受到文化人的青睐?文献学家、收藏家王贵忱表示,收藏信札其实就是收藏名家书法。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主要都是通过信札流传下来并被后人奉为圭臬的。比如,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陆机手书的《平复帖》,便是一纸书信,曾引得大收藏家张伯驹不惜为其倾家荡产;三希堂珍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也是书法大家的三张“便条”。“在信札中,一个人的书法水平、气质、性情都得到了最真实的反映,因为书写者并没有想过要公开,所以写得很放松很随意。”

  董国强也谈到,收藏信札其实是收藏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文明、文化。“像鲁迅、丰子恺等近现代文化名人,本身就是很好的书法家,他们的字和今天国内著名的书法家相比较,一点都不逊色,甚至更出色。钢笔的信札拍卖价格低于毛笔字所书信札,就在于其欣赏性差一些。

  另外,很多信札文字优美如散文,或者直接就保留了一些诗稿,很值得反复吟味。而且,朋友之间的往来信札往往都是直抒胸臆,没有过多的修饰,反映的是真性情,在用笔上也比较自由。”

  收藏讲求“内容为王”

  除了把玩上的愉悦性情,从收藏角度看,名人信札的价值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察呢?

  董国强表示,收藏信札应该从稀有性、作者的名头、历史地位,是否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考虑。以他们去年上拍的梁启超专场为例,同样都是梁启超的信札,有的拍了十几万元,有的拍了一百多万元,差距非常大,决定价格不同的因素就是内容了。那些对历史有补充作用,或者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的信件,价位自然要高很多,譬如梁启超写给孙传芳、袁世凯的信札,因为对方也是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价位就比较高,他写梁思成、林徽因结婚细节的信札,价位也比较高,因为这是公众很熟悉的、很有兴趣去详细了解的社会事件。

  2009年上拍的胡适家族秘藏信件,包括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梁启超致胡适词稿及信札11通、徐志摩致胡适信札3通,都是从未对外公开的。其中,陈独秀等致胡适的信札历时长达10余年,涉及1920年《新青年》独立办报事件、1920年《新青年》众多编辑分裂事件、1920年上海学生罢课游行运动、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事件、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极具史料价值。所以拍出了554.4万元,后来,国家文物局还行使了国家优先购买权,可见其珍贵。

  王贵忱也强调,收藏名人信札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人物的地位、名声,按照自己的学识、修养和研究课题来做收藏。

  争议:

  拍卖手稿

  是否侵权?

  关于名人信札手稿的争议不断。去年梁启勋后人拍卖“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引发梁启超后人声明抗议。今年春拍上,关于钱钟书、杨绛书信拍卖涉嫌伪造的事件也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拍卖行最终撤拍。而就在今年秋拍季中,有拍卖行上拍的郭小川手稿《团泊洼的秋天》被其女称为赝品,并向媒体展示了手稿原件。但拍卖行表示只负责拍卖,无义务鉴定标的物的真伪。

  除了拍卖会之外,许多对信札、手稿感兴趣的藏友也习惯去网上淘宝。12月2日,作家迟子建在新浪微博发文称,“上午接到梦遥女士短信,告知孔夫子旧书网有关于我1995年一篇创作谈手稿的拍卖。当时稿子是应《中国文学》之约写的,拍卖的是稿签连同5页手写稿,昨晚出价到1200元。如果杂志社都这么干,像我和王安忆这样用电脑较晚,大部分以手写稿为主的作家,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

  记者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搜索“手稿”查找到相关拍品53468件,其中包括莫言、余秋雨等作家的手稿,但价格不算太高,一页纸在50元~100元左右。作家手稿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拍卖、交易,应该怎么处理?有律师认为这涉及侵犯作者著作权,但有藏友则认为,一个完全不喜欢作家作品的人是不会花钱去拍卖的,而那些拾荒者了解到这些书稿可能值钱后,将其转手给商家,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保护了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