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入沪七年 何时突破小规模成交量

2019年09月23日 07:54 澎湃新闻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澎湃新闻记者 陆斯嘉

  9月21日晚间,佳士得完成了今年上海秋拍,三个专场共计取得1.48亿元成交额,其中赵无极的《银河—09.11.1956》以5640万元,成为上海拍场历次拍卖最贵拍品。迄今,进入中国内地七年的佳士得,已举行过9次拍卖,其中5次成交突破1亿元。

  相比纽约、伦敦、香港三大拍场,仅仅七年的上海佳士得仍是一块“试验田”,始终保持在1亿元上下的成交总额,这样的小规模是否符合佳士得的战略,未来何时可见突破?

  作为取得拍卖牌照并留驻中国内地的唯一外资拍卖行,2019年是佳士得进入中国拍卖的第七年。9月21日,佳士得完成了今年上海秋拍,这也是其进入中国的第9场拍卖(2014和2015年各举行一次春拍),此次秋拍共取得1.48亿元总成交额,与2018年秋拍基本持平。

  拍卖现场

  在当天傍晚举槌的“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第二次出现在上海拍场的赵无极画作取得5640万元成交价,这件名为《银河—09.11.1956》的作品,是他甲骨文时期的大型创作。近年,赵无极大幅画作凡现身拍场,多为破纪录或高价拍品,目前最高纪录是由香港苏富比在2018年9月拍出的5.1亿港元的油画三联作《1985年6月至10月》。去年,赵无极画作第一次来到佳士得上海拍场,以3360万元成交额领衔历年上海拍卖,也为当时连年徘徊不振、难回亿元的上海拍场,贡献出一针强心剂。

  赵无极《银河—09。 11。 1956》
澎湃新闻发现,此次晚拍,除了达利、毕加索、安迪·沃霍尔、夏加尔、贝尔纳·布菲、波特罗、布拉吉利、奈良美智等上海拍场的西方或日本“常客”,佳士得首次引入了六位西方艺术家作品,如美国艺术家阿历克斯·卡茨,德国艺术家杰哈德·李希特,德国摄影家安德烈∙古斯基,英国雕塑家托尼·克拉格,德国女性艺术家卡塔琳娜·格罗斯,美国艺术家艾迪∙马丁内斯。拍卖中,这6位艺术家作品全部取得成交,其中阿历克斯·卡茨的《珍妮弗和马蒂厄》成交额最高,为504万元;杰哈德·李希特的《富士》次之,为384万元。此外,那些“常客”艺术家,也悉数售出,2017年曾在上海尴尬流拍的夏加尔与布菲作品,分别取得540万元和456万元高价。此外,达利的雕塑和奈良美智的画作也取得当晚高价。全场唯一流拍的是两幅波特罗油画中的一幅《静物与吉他》。据悉,整场晚拍的成交率达到97%。

  阿历克斯·卡茨的《珍妮弗和马蒂厄》

  杰哈德·李希特《富士》

  马克·夏加尔《果篮与恋人》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佳士得敲下中国第一槌时,中国藏家对西方艺术的敏感度并不如现时,首场拍卖,仅搭配4幅西洋作品出售,其中一张莫兰迪画作无人接手而流拍,4幅西洋作品,总共只取得2756万元成交额。

  近年,大批西方艺术家作品来到中国,如2016年1月,哥伦比亚艺术家费尔南多·波特罗在上海举办了首个中国大展;2018年冬,德国女性艺术家卡塔琳娜·格罗斯首次中国个展“呢喃的土地”登陆沪上。在之后的佳士得上海秋拍中,便出现了这两位艺术家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那张流拍的莫兰迪只是来早了。2017年,上海艺仓美术馆举办了“基里科&莫兰迪——意大利现代艺术的光芒”大展,大部分中国观众才第一次走近莫兰迪,短短几年间,莫兰迪甚至成为了流行标签。事实上,此后前往纽约、伦敦拍场追逐莫兰迪的就不乏中国买家。

  与纽约、伦敦、巴黎拍场相比,上海拍场的某种“尴尬”反而成为本地买家的优势。佳士得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部总监谭波告诉澎湃新闻,上海拍场的西方作品,往往是纽约、伦敦日场拍卖的重点,时差导致竞标人数减少,部分中国买家出价时信心不足,但同时也有“捡漏”机会。2015年4月春拍,一件毕加索陶瓷作品《舞者大花瓶》以300万元左右在沪成交,该系列陶瓷在西方拍场的成交价通常为400万元左右。谭波分析,目前中国买家在上海拍场购买西方艺术的均价在二三百万元左右,属于比较入门的级别。这个数字,也是中国买家进入西方日场竞拍的主体水平,能够跨过几十万美元门槛,购买几百万美元拍品的中国藏家仍是“金字塔尖”的部分,佳士得中国区总经理胡伟爔告诉澎湃新闻。

  梅忠恕《玉石珠链》

  刀牙素圈椅 一对 当代家具

  当日下午进行的“开创│上海:随艺而居”专场,取得近千万元成交额和96%成交率。这一“拼盘式”的场次,包含油画、版画、当代书画、当代家具与工艺品等多个门类,颇具上海特色。在香港,这一专场仅出售画作类拍品。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与当代艺术部资深专家张丹丹告诉澎湃新闻,相比于香港数百万元的高估价作品,出现在上海这一板块的拍品更为亲民,价格从1万元到40万元左右,是更适合“淘宝”的板块。

  在此次拍卖前,今年上任的佳士得中国区总经理胡伟爔对澎湃新闻表示,进入中国内地七年,佳士得始终在不断求变中把脉中国市场,目前上海拍场的定位更偏向于灵活多变、贴近市场脉络的小型拍卖。作为一处“试验田”和“孵化器”,面对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面对拍卖政策限制和未来可期的突破,佳士得坚持以精耕细作的方式,呈现不同面貌的拍品。

  萨尔瓦多·达利《时间的轮廓》雕塑
佳士得2018年年报显示,当年全球成交总额53 亿英镑(70 亿美元)。亚洲成交总额增长5%至6.131亿英镑,亚洲买家的成交额占全球成交总额的25%。57%的亚洲客户成交额源自亚洲艺术以外的拍品类别,其中古典大师、战后及当代艺术和奢侈品类别的拍卖亦更受欢迎。23%的新买家来自亚洲。

  回顾佳士得中国七年之路发现,历次的拍卖总成交额都保持在7000万元至1.7亿元之间,相比香港,这样的小规模是否符合佳士得的战略,未来何时可见突破?胡伟爔表示,始于1986年的佳士得香港拍场,已有33年历史,2000年初开始引入亚洲20世纪与当代艺术板块晚间拍卖,香港市场约在2005年后开始飞越,该板块也经历了六七年的探索。

  从这个角度上说,经过近20年摸索酝酿,佳士得香港拍场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融入纽约、伦敦、巴黎,成为一流的成熟拍场。对于刚刚起步七年的上海拍场来说,未来仍有相当长的道路与不小的变化值得观察。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