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允在桐江萧寺图即将亮相匡时春拍

2018年06月07日 17:3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姚允在桐江萧寺图姚允在桐江萧寺图

  明末清初时期,江浙地区出了许多的名家,用傅抱石的话讲,这是中国绘画的一个花好月圆时期,出现了许多有特色、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著名书画家。这张《桐江萧寺图》是一个浙江绍兴的画家所绘,他叫姚允在,字简叔。据说他早年曾经跟蓝瑛学过画,但他的风格跟蓝瑛后来的风格又完全不一样,跟蓝瑛早年的作品却有一点相近。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是浙江人,都从宋人取法。董其昌把荆关摆在山水画的北宗,董巨摆在南宗,姚允在就是学习荆关的,但是荆关可信的作品已经不可见了。在这张手卷的最后,有徐邦达先生和启功先生两家的题,他们各作了一首诗,都讲荆关的作品是不可见的。我在阅读这个巨卷之后,有深刻的感受,就是这张画跟那个时代的气息,跟那个时代浙江、金陵的画风是息息相通的。息息相通,却又很难说出他跟哪一家是很近,可以说明,这件作品既有他的个性,又受到那个时代的地区画风的一些影响。这是一个巨卷,有三丈多长,画在一张绢上,这张绢好像也没有接过,三丈之长少见。他完全用墨笔画,画的很具体,很细致,有宋人诸多的画法,包括北宋人与南宋人的风格,在这张画上都有反应。他在一些具体的树木,甚至画面中间,似乎有一点明暗的处理,都跟晚明时期的一些画家相似,比如吴门的画家盛茂烨,他们之间也有些像。他跟蓝瑛的早年风格有点像,跟“金陵八家”中间,除龚贤之外的其他金陵派的画家在画法上也有相似。这个相似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是来自宋代院体画的一个基础。另外,浙江多山,尤其是在浙西,山石很多,而且都是石质山,以前讲北方的山都是石山,南方的山偏重于土山,但去过浙江以后,可以知道浙江山基本上都是石山,所以用小斧劈皴或者大斧劈皴的方法来表现浙江的山,是非常适宜的。我们在看一张作品的时候,前面讲的这些传统的因素,绘画宗派的因素,他所描绘的地理环境的因素,这些统统都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姚允在这件作品有以下四个重要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尺寸之大,三丈多长,千山万水都在里面,刻画的又很细致,是很难得的一件作品。画史记载姚允在非常吝惜自己的画作,不轻易给别人画,有人专门带了许多钱到浙江去买他的画,结果一水一石都没有得到,所以他的传世作品也是相当少。尤其像这样大的卷子,就我个人的视野来看,从没有见过,这件作品是姚允在传世作品中的一件巨制,绘制认真,尺寸巨大的作品。记载说他的作品小尺幅的更精,《读画录》的作者周亮工曾收到他十二张小册页,都有实景。这件作品《桐江萧寺图》完全是实景,是嘉陵江的一部分,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一样,都是描写的浙江山水。一个完全是元代文人画的气息,一个是宋代山水的严谨的风格,后者是格外重视写生画出的山水,这两个手卷放在一起比较很有意思。第二个特点,姚允在注重写生。这卷《桐江萧寺图》的章法、构图,一水一石一树,都有写生。中西之间的写生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古代的写生是一种观其大意,写其大意,但是姚允在下笔都是很精心的在描绘。我们相信在他眼中的桐江的景色,或者是百里,或者是千里,跟现在所展现的这张画卷应该是有相当多的相似,他的画法跟黄公望相比是不同的,他写实的成分要高的多。第三点,画史中特别记载他善于房屋的描写,位置得宜,甚至在《芥子园画谱》中有一段专门讲他画房子。这个手卷中间,时时可以看到屋宇和房子,所谓“萧寺”,就是有寺庙,他都把它放在相当适宜和妥当的地方,中国画六法中讲位置的关系,这姚允在《桐江萧寺图》赏析也是山水画中间一个重要的方面。除了骨法用笔之外,位置一定要摆的适宜,高低起伏以及画面的展开,甚至中间有一些雾气雾霭的处理,都相当真实与妥帖。看到这张画,仿佛游历于桐江,游历了当地的风景,三百年前的桐江,展现在人们面前。以前中国画讲究“卧游”,睡在这里也可以游历三百年前的桐江,这是一种境界。这张画已经很大了,有三丈长,可自然的原本更大,画家把它缩小,可以供人们在家里书房中展示卧游,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形式。此卷后面有一大段龚贤的题跋,龚贤题跋在所见传世作品中是不多的。龚贤在题跋中说姚允在早期跟蓝瑛学画,中年以后名声大噪,名声出来以后有出蓝之誉。常见的姚允在作品大部分是青绿重彩的山水,龚贤并不十分欣赏,因此在看到这张完全用墨笔画的山水以后,他大为开心,觉得这才是姚允在的本质,欣然题了跋。故宫、安徽省博物馆等几个地方,都藏有姚允在的一些小画,这些小画的风格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学宋人的青绿山水,如南宋的李唐、刘松年,甚至还有赵千里青绿设色的方法。第二种则是取元人,如王蒙的方法。可见姚允在不仅学习宋人的风格,还学习文人色彩的元人的画法。这个手卷主要是宋人的画法,但又不完全是宋人,有他自己以及时代的面目。另外,这件作品中还有活动的小人物,画得很生动,而画史就说他画山水之外,也擅长人物。从总的方面来讲,这张三丈长的巨绢,它所反映的是明末清初这个时期,浙江富春山一部分的桐江的真实写照。在写照之间包含了作者的匠心,他对于宋人与元人的汲取,对于同代人的所感受的影响,统统都保留在画面之中,是一件难得的山水巨作。姚允在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与南京的关系。周亮工在《读画录》中录了七十几个画家,有四十个是跟南京有关系的,这四十个人中间就包括姚允在。姚允在跟南京的关系,应该说是相当亲密。崇祯十一年,他在这里有多项的活动。他跟当时的大文人张岱,初识于南京秦淮河的桃叶渡,张岱把他视为书画知己,经常带他参与一些活动。比如访牛首山,甚至访当时的魏国公,魏国公对他也极为欣赏。他跟复社也有相当多的关系,和侯朝宗以及秦淮八艳中的董小宛、顾横波都有联系。张岱和姚允在曾经一起到报恩寺看朋友的藏画,中间有很多宋画,其中有苏汉臣给婴儿洗澡的一套册页,张岱描写姚允在观察的脸都变色了,说明他的精神已完全进入跟前人对话的状态,回去以后就背临了出来,张岱评价说跟原作一笔不失。这些记录都可以佐证姚允在跟南京的亲密关系,他跟南京文人交游的趣事完全可以载入史册。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姚允在的画作与金陵八家有相似处,当然这个相似不是单一的临摹或学习,而是一种自然的潜移默化,这种潜移默化是彼此互相交流之后,对所见河山的共同认识,是英雄所见略同。因此,我们在看姚允在这件作品的时候,其实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他的家乡浙江的文脉,浙江的山水,同时也能看到金陵的文脉,金陵的山水,这就是这件作品的可贵之处。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