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伦瀚潇湘烟霭图即将亮相匡时春拍

2018年06月07日 17:5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朱伦瀚潇湘烟霭图朱伦瀚潇湘烟霭图

  1712

  朱伦瀚(1680-1760) 潇湘烟霭图

  绢本立轴

  著录:

  1。《石渠宝笈》卷之八,贮重华宫,清内府本。

  2。《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二册816页。上海书店1988年出版。

  备注:

  1。康熙题本幅。

  2。日本看斋栗原文库藏。

  3。寺内正毅题盒。寺内正毅(1852-1919年)日本陆军军人、政治

  家。阶级位阶勲等功级爵位为元帅陆军大将従一位大勲位功一级伯

  爵。书之雅号是桜圃、鲁庵。

  148×63 cm

  RMB: 18,000,000-20,000,000

  中国绘画自元至明清,书法化大写意绘画逐渐代替元以前文学化绘画的位置,在画坛占有主要地位。清代绘画艺术世俗化的特征尤为明显。在清中期,兴起了一个新的写意绘画表现形式——指画。“指画”又称“指头画”,作画时,用手掌、手指、手臂、指甲等部位蘸上水墨或色彩代笔作勾、点、皴、染,也可与毛笔混用,艺术风格偏粗犷,古拙,奇崛。清代的指墨画既是清代艺术中一朵耀眼的奇葩,又是传统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分支,它在绘画形式上边更符合当时的审美情趣,既有山水风景,也画市井民生。例如民间传说中赐福镇宅的圣君钟馗,便是指画钟爱的题材之一。《指头画说》中曾提到,指画鼻祖高其佩每年端午都要画钟馗用以祈福。除题材上偏世俗化,指画作品的造型特点与审美观念也符合当时的世俗审美趣味。一般来说,指头作画,点线飞动,造型灵活生动有趣,较一般的文人画线条更加生拙快利,更能迎合市民的喜好。这种世俗化的指画,也同时受到了官方的认可,据载,高其佩曾得到了清庭的诏令,进入宫中“如意馆”作画,从而促进了指画一派的发展与兴盛。清代指画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源于唐代的张璪,也有人认为就是起源于清代初中期的高其佩、王秋山等人,还有人认为是起源于清世祖顺治帝。目前,康熙年间高其佩起源说占有主要地位。高氏家族的直系及旁系的亲属,也成为指画发展延续的重要继承者与传播者。《潇湘烟霭图》的作者朱伦瀚,就是高其佩的外甥。其家族原为明朝宗室,入清隶汉军正红旗。朱伦瀚,字涵斋、亦轩,号一三、涵道人,山东历城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高超的武技考中武进士,后官至正黄旗汉军副都统。据《国朝画征续录》记载,朱伦瀚“善指头画, 得其舅氏高且园(其佩)法……喜作巨障。近日指点墨甚众,要以伦瀚为优”。朱氏创作的指画作品设色冲淡,气韵浑厚,其水墨云龙气势磅礴,生动尽致,在绘画之外亦长书法,各体兼能,蝇头、擘窠均具其妙。《潇湘烟霭图》是石渠宝笈著录,重华宫藏珍品,乃朱伦瀚艺术生涯中最巅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画采用三段式构图,重点突出中景,以前景与远景点缀出层次感,画面描绘的是春雨初歇,如烟如雾一般的美好景色。因清代指画家大多是满族人,所以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带有这个马背上民族的一些粗犷,刚硬的传统气息。例如这幅《潇湘烟霭图》,以指代笔,使线条充满了硬度与力度,在表现形式上少了一分毛笔的秀气与纤细,多了一分质朴与坚硬。描写的虽是山水美景,但观者面对面观赏时,往往为其强大的气势所压倒,这也是指画的优势所在。这种结合传统与民族特色的指画,也同样被满族统治者所热爱。《潇湘烟霭图》本幅有康熙帝亲笔题跋:“梅花一调入江干,分出潇湘五月寒。地北天南无谪叟,长安远近在毫端。得江城五月落梅花。”其中“江城五月落梅花”是李白被贬黜调离长安,途径黄鹤楼时所作《黄鹤楼闻笛》诗句,表达了李白被贬的惆怅,和对长安的无限怀念之情。康熙帝此诗前两句是借李白诗意来赞美朱伦瀚此画技法与意境之高,而后两句则是表达他治下的太平盛世,天南地北再也没有像李白那样因被贬黜而郁郁不得志之人,从朱伦瀚的画中所透露出的是“康熙盛世”的太平美好景象。继康熙帝题跋之后,乾隆与嘉庆二帝也对此《潇湘烟霭图》所创作出的“康乾盛世”美景有着特殊的钟爱。将此画贮藏于重华宫中,时时欣赏。朱伦瀚此画,不仅是个人艺术生涯的巅峰,对整个指画流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进入大众视野,实为难得一见的佳品。

  北京匡时2018春季拍卖会

  预展:6月13日 - 6月14日

  拍卖:6月15日 - 6月16日

  北京嘉里大酒店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号)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