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玉文化经历了上古时期的“神玉时代”,王权统治时期的“王玉时代”,以及宋代以后玉器突破礼制通过买卖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民玉时代”。玉文化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不断演变绵延至今,玉也记录下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信息,玉器的形制与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上古时代的玉器掌握在巫觋手中,具有崇高社会地位的巫觋掌管着祈祷、祭祀和占卜等与神灵沟通的重要仪式,后世儒道两家礼法的雏形即发端于此。而玉则是巫觋用来“事神”的神器,作为和神交流的介质,殊胜无比。人们以珍贵的玉石制作图腾,作为礼器祭祀神灵,祈求天佑,玉图腾处于高高的神坛之上,受万人敬仰。
貔貅,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史记·五帝本纪》有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发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这场战役中,以熊、罴、貔、貅、貙、虎为氏族图腾的六部军队威风赫赫登场,并助黄帝大胜炎帝。
貔貅“似狮而带翼”的图腾形象自汉朝开始广为流行,被视作能驱走邪秽,拔除不祥的瑞兽,也成为高古玉琢刻的重要题材之一。著有近八百首咏玉诗,将皇子们命名为永璜、永璋、永琮、永璇、永瑢……的“玉痴”乾隆皇帝对貔貅也是颇为喜爱。现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尊东汉玉貔貅胸前刻有御制诗,其配有的紫檀木底座上层刻有“乾隆御玩”四个字,下层刻有与玉貔貅胸前同样的御制诗,这尊汉代玉貔貅包浆莹润,曾经熟盘。
另有一尊汉代玉貔貅,其上刻有“乙巳年乾隆御题”诗,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这些都是乾隆爷心爱的高古玉收藏,据说,到乾隆晚年,其收藏的古玉数量接近一万件,难怪有人说故宫藏玉三万多件,其中一半是乾隆爷的收藏。
作为延绵千年却依然“深得人心”的高古玉图腾,貔貅成为了一种不断演变并不断被重新诠释的祥瑞文化符号,关于其形象就有很多不同的描述,比较盛行的说法是“似狮而带翼”,“似鹿而长尾”,其中,一角者为天禄,取“永安百禄”之意;两角者为辟邪,取“辟御妖邪”之意。
作为文化信仰的载体,貔貅依然闪耀着驱邪祈福的上古图腾之光辉。明代时期道教盛行,貔貅也随着宗教演化逐渐成为风水法器的一种,因其护主心强,吞八方之财而不泄,故专为主人聚财开运,镇宅辟邪。民俗中也产生了“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