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保护:两会代表委员说了啥

2019年03月29日 17:3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先后于2019年3月3日至13日、5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今年,“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面对媒体采访,抒发心声、建言献策,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工作贡献智慧。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近期媒体采访报道的梳理,看看代表、委员们都说了些什么。

  一、关于非遗助力精准扶贫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昌芹:非遗多元融合,带动脱贫致富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我作为赤水竹编工艺传承人,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赤水竹编。我将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发展好竹编工艺,希望未来可以把竹编工艺和民宿、培训体验基地等结合在一起,让更多群众靠着这门手艺脱贫致富。”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市长邹自景:“非遗+扶贫”的广元实践取得良好成效

  “我们已经建起白花石刻传习所、麻柳刺绣专业合作社、唤马剪纸传习基地等单位,广泛吸纳贫困群众,通过传统手工技艺脱贫致富。今后,广元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积极开发更多的乡村文化创意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非遗传承带动就业创业

  “过去,我们本地人外出都是打零工,现在学员学成出师,一年能收入4万多元,如果自主创业的话,一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田静认为,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培训年轻人,既能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又能让年轻人在家乡谋生计。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新蕾刺绣部主任成新湘:加大非遗扶贫力度,推动脱贫攻坚进程

  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非遗扶贫力度,鼓励传承人与院校、企业合作,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非遗相关项目,通过引入设计创新、培训教育等手段,增加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产品创新能力,使非遗产品融入当代、进入市场,推动贫困地区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提升贫困地区非遗传承水平。

  二、关于非遗传承传播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梨园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静萍:设立监督机制,促进全面传承

  “传承人不能把这个当待遇,而要把这个当工作。工作就是要有传承的责任感,要把自己所有懂得的技艺都传下来。你可以选择传承对象,但不能选择传或者不传。尤其像我们这样只有一个院团的剧种,很可能某项技艺你不传下去,到了以后大家都不懂了。”

  全国人大代表、昆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芳:针对受众特点,拓展传承传播方式

  2007年5月,苏州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成立“苏州市未成年人昆曲教育传播中心”,从那时起,该中心每周在位于苏州市中心的昆曲沁兰厅面向未成年人举办昆剧知识讲座和折子戏演出。王芳介绍,“刚开始推动很难,很多中小学校长觉得这是给学生增加负担,不配合。于是,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每次活动不仅有昆曲讲座、示范表演,还根据小孩子的心理设计猜谜游戏。渐渐地,学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现在想看演出,要排队喽。”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豫剧院院长、豫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树建:豫剧的传承创新离不开年轻人

  李树建特别注重豫剧的传承工作,他始终认为,豫剧的传承创新离不开年轻人,只有占领了年轻人的思想阵地才能赢得豫剧的明天。为了普及传播豫剧,民办公益组织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在郑州大学挂牌。自此,豫剧在高校中的传播推广又多了一个平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该中心做了大小活动140个,走进了全国40多所大中小学。李树建认为,如今民营院团在传播发展传统戏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民营艺术院团更多的帮扶和支持。

  三、关于传统工艺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赤水竹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创新促发展,融入百姓家

  杨昌芹探索将赤水竹编应用于生活用品中,将竹编与茶具、酒器、花瓶等实用器具结合,发展出许多新产品。在杨昌芹看来,创新是对非遗最好的发展和传承。“手艺来自传统,之所以能世代流传,就是因为它一直在生活中。”杨昌芹表示,“希望我们赤水的乡村,不仅将竹文化发展下去,更将劲竹精神作为振兴的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新蕾刺绣部主任成新湘:振兴传统工艺,弘扬工匠精神

  “传承是发展的前提,要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通过新品、精品,促进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增强,引领人民群众形成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共同创建和谐的精神家园。”就技能人才培养,成新湘建议大力发展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教育培训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机制,缓解非遗传承人才及传统工艺美术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她感触:“老一辈艺人并不是为了一朝成名,而是一心想让手艺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他们对技艺精益求精并奉献一生的精神感染着我,也影响着我。我一直告诫自己要葆初心、传匠心,这种时代精神永不过时。”

  四、关于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让传统村落既能看得见“形”、又能体会到“情”

  传统村落不仅要保护好传统建筑等外在风貌,而且要想方设法让村民自觉地延续、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能让传统村落既能看得见“形”、又能体会到“情”。同时,依托村落丰富的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让高校、科研团队深入传统村落,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传统村落不断积淀田园传统、人文历史和创意工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保护有形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

  首先要关注传统村落所承载的文化,包括生产生活等文化内容。传统村落有形的建筑肌理、景观空间等,都是无形的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在保护有形文化遗产的同时,必须使无形的文化遗产鲜活起来、传承下去。比如传统村落的营造技艺,其传续发展直接关系民居建筑的修缮与维护;比如传承和弘扬传统村落中、生产生活中的传统工艺,就能为村落的长远发展提供富有特色、具有文化附加值的元素和动力,有助于促进民生的改善,也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妹芝:平衡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一些传统村落中的丰富非遗资源逐渐得到开发,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平衡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经编者整理,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