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灵魂上的影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9日 18:02 环球生活杂志

张晓刚 张晓刚 “张晓刚:灵魂上的影子”个展现场 “张晓刚:灵魂上的影子”个展现场

  采访、文/苏苏  摄影/王辰之  编辑/林静

  在黄桷坪喧嚣的菜市场和小商贩游弋的街道边,“重庆坦克库·艺术中心”显得分外宁静,但当穿着汗衫的张晓刚露面后,这里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在坦克库的院落里站着十几号人,分别属于不同媒体的记者,礼貌而固执地,要求采访。这还不是最高峰,因为后面还有三三两两的记者正闻讯赶来。张晓刚,这个少年时害羞、沉默、轻度自闭的画家,早已能够流水作业般,从容应付那些内容相仿的提问——

  打2006年起,张晓刚的画作便在拍卖会上屡创新高,《大家庭》系列中的一幅在苏富比拍到了78万美元,但很快,这个纪录又被打破,他的《天安门》,在经过了一番激烈竞投后,被一位神秘买家以1800万港元的价格拿下,而当初这幅画从张晓刚手中被买走时,价格不过是1000多美金。就这样,他的名字很快飚进了全球当代最著名的面家之列,并创下了活着的亚洲画家的拍卖最高纪录。“我的画卖100美元的时候,心里是踏实的,卖到100万美元的时候,反而感觉很虚幻。这个市场疯掉了。”

  与名画家同班

  张晓刚4岁开始握住画笔。那时候,母亲在机关工作,平时无暇顾及家中的孩子,怕孩子们出去野,便教他们画画打发时间,最后只有老三张晓刚坚持下来。“小时候害羞,基本上不怎么跟人来往,一个人呆在家,看书,画画,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种习惯,同时,也是一个出口。通过画画,我可以和我所创作的人物交流,就不用跟外面的人交流了。”

  16岁那年,父亲带他去看望一个画家朋友,张晓刚看着他家中满墙的画,入了迷。“我每天都跑到那位画家家里去学画画,进步飞快。父母都认为我疯掉了。”开学交学费,张晓刚悄悄把书费扣下来,拿去买纸笔,买颜料。这件事情,父亲至今尚不知情。实际上,直到张晓刚的作品在国际上卖出天价前,他父母都不知道他在北京干什么。

  在张晓刚的记忆中,从小到大,他几乎就没有从父母老师那儿得到过表扬,那个教他画画的老师虽然认为他是自己最得意的门生,也从不说一句赞扬他的话。这种艺术上的自卑,在他考人四川美术学院以后,被放到最大。

  在云南当了两年知青的张晓刚,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那一年,四川美术学院在云南只有两个招生名额,一个是油画,一个是版画,张晓刚就成了那年云南省惟一一个被四川美院油画系录取的大学生。

  “别人跟我说我的人事关系被四川拿走时,我说:‘不可能,我这么差。是不是招生的人弄错了?’”

  张晓刚所在的班级,是当时全国美术界的明星班,何多苓、程丛林、罗中立、高小华等,都是他当时的同班同学。初进校时,跑到同学宿舍一看,他就傻眼了。“他们画得太好了!比我临摹的范本都好得多,简直跟画册一样,像何多苓的画,我觉得跟谢洛夫没有什么区别。”现在谈起那段学生时光,张晓刚都不得不坦言,当年何多苓、程丛林对他的影响很大。

  太平间楼上

  他们班的同学很快就创作了一批伤痕题材的作品: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高小华的《为什么》、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罗中立的《父亲》都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一结束,他写信给哥哥,说:整整一年都没有进步,我想退学。之后,他花了一个礼拜时间来思考,还是觉得太喜欢画画了,不能放弃。大二那年,校图书馆进了一批西方现代艺术的画册,张晓刚对这些新书很感兴趣,每天都用一个小本临摹印象派作品,开始系统的学习西方现代艺术。

  临毕业创作时,他去四川阿坝体验生活,回来后画了一批藏族题材的创作稿。当时毕业创作需要经学校审稿批准,通过以后,才给发画布、画框和颜料。结果张晓刚的草稿没通过,学校认为,他的风格太粗野。没有材料,张晓刚最后不得不把画画在了牛皮纸上,在川美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件。

  毕业离开校园,张晓刚回到老家云南昆明,在地方歌舞团做过几年舞美,“白天看很艳俗的东西,晚上画一些恐怖的魔鬼”。后来又转到四川美术学院任教,“美院盛行的是乡土艺术,学校对我的作品不感兴趣,校领导还劝过年轻教师不要跟我来往。”

  有几年他几乎是泡在了酒桶里,“每个星期大醉一场,小醉两场。82年、83年,两年的时间,一直过那样的生活。”喝得胃出血,被送到医院,住了两个月,他病房的楼下,是太平间。这也是他第一次触摸到死亡。他要求医生让他看看人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医生同意了。那段时间,他的作品大都阴暗、晦涩:肢解的手,残缺的躯体,疑似人脑或羊肠的不明物体软塌塌地堆成一团,而上帝的头颅漂在水面上……

  “出院以后我在门上贴了一张字条,‘养病期间,概不会客’。”

  他把自己关起来,思考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是钱?是名?还是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二十一世纪的神话

  俗话说:“是金子总要发光。”1992年,坚定了成为一名艺术家信念的张晓刚得到贵人相助。香港著名收藏家、艺术经纪人、香港汉雅轩老板张颂仁慧眼识英雄,他买下了张晓刚所有的画,并成为张晓刚的代理人。很快,张晓刚的人生就开始发生奇迹般的转机。

  翌年,张晓刚开始创作《大家庭》。1994年3月的圣保罗艺术展和19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张晓刚的作品一炮而红,引起了许多西方艺术策展人的注意,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小伙子名不见经传,画风之中却始终有一种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式的神秘和忧郁,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走到张晓刚的面前,对他很直接地说:“我喜欢你的画。”

  在张晓刚的画作中,你永远都甭想看到阳光明媚的一角,甚至连微笑的人都鲜有出现,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艺术作品永远是阴性和忧郁的。后来的《血缘大家庭》系列、《同志》以及《记忆与失忆》等系列,无一不是阴性气质贯穿始终。那些似乎是斑驳老照片中的人物,拥有被时代整齐划一了的外型、衣着和表情,那些单眼皮的眼睛,眼仁微微凸起,冷漠而警觉,神态游移。

  透过张晓刚笔下的人物,能直抵他内心深处的灵魂,让一些人顿悟,让一些人困惑。灵感在创造中是否很重要?他说,“灵感这个词有点太闪光的感觉,我愿意用一种体验来说明问题:就是通过长期的内心的体验寻找到生活的感觉,把这种感觉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人说我是画家中的卡夫卡,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我习惯自言自语,是内心独白式的艺术家,我靠时间和累积,像熬中药一样,只有时间和火候到了,味道才能出来。”

  2004年,张晓刚的一幅《血缘》以97.72万美元成交,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第一件“百万宝贝”,这一事件标志着,张晓刚——乃至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品——神话时代的到来!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