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谈文化体制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0日 13:15 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鲁婧(以下简称记者)
书协副主席:言恭达(以下简称嘉宾)
记者:这次政协会议,您都准备了哪些提案?
嘉宾: 我准备了七个提案,有关文化教育方面,以我自己的领域优势,对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关注民生,还有文化利益的公平方面,主要有这样几个提案:
一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对目前的全国的乡镇文化站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阵地与城乡一体化的大文化圈。
二是,切实关注民工的子女受教育问题,这也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三是,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创作、展示和市场的规范管理。
四是,关于设立中国母亲节的提案。现在社会上的所谓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都是洋节,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过节,我建议把孟子出生时间定为中国母亲节,“孟母三迁教子”作为中国传统的理念和文化,它对我们后世影响很大,作为中国母亲节,已经不再是一个节日的概念,而是一种文化精神。
还有其他的一些提案,我就不多说了。
去年有20多位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降低手机漫游费的问题,得到了信息产业部领导的高度重视,今年的政协会上我再次呼吁,要进一步降低漫游费,甚至免掉国内漫游费,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也报道了。
记者:您对当今文化体制改革有什么看法?
嘉宾:这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我感到荣誉崇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尤其是听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40多被次掌声打断,说出了代表委员的心声,确实顺应人民的期待,不负人民的重托,在推进中国当代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发展奏响了主旋律。我总体感觉到,温总理报告立意深远,特点显著,内涵丰富,数据翔实,既高屋建瓴、思路清晰,又求真务实、扎实稳定,更是心系民生,情满中华,显示了本届政府公信力、亲和力和忧患感。所以我最大的感受是:感动、感恩与感奋。报告最显著的特点是四个突出:一是突出民生,二是突出基础(三农),三是突出改革,其中报告讲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四是突出统筹解题。在整个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九条建议,第七条就是深入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提出了三条建议:
一、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安全的高度,坚持时代主流文化的发展,体现民族精神与国家意识,树立中华文化的国家形象。作为政府的文化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环境下,坚持文化自觉。一个时代理应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化形态与艺术形式,建立它特有的时代人文精神。文化自觉是在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实践中所体现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与心态。文化自觉就是善于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以呈现历史使命的文化担当与传承精神。
在当今多元包容、多彩统一的文化样式、文化体制、文化空间中,浮躁、浮面与浮动的社会文化心理,娱乐文化的充塞、精英文化的缺失是当前最严峻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国文化生态危机与人文精神的失落,造成了感性欲望泛滥,非常世俗化的社会现象。时尚的鼓躁、精神的平庸已是一个很普遍的现实。
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通过它自身的主流文化来体现国家精神,这是每届政府思考的主体课题。我们高兴地看到五年来文化部在国家舞台精品工程、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工程等方面做了大量事情。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有不少职责并未到位的地方。例如:
当今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从“八五美术新潮”到今天的二十几年里,当代中国“现代艺术”几乎重演了西方现代艺术发展一百多年来的所有艺术形式。它是以西方价值判断为中心的,迎合了西方审美,成为当下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在现代艺术创作为中心的城市艺术区,当代中国现代艺术的文化产业的示范基地,在拍卖出天价的现代艺术品中,不仅是普通民众甚至连国家领袖的形象都遭到了丑化和诋毁,这些作品往往以中国身份参与多种世界性展览,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国家形象。由于拍卖价高达千万,引起了更多年青艺术家的效仿。政府职能部门对“现代艺术”的创作队伍以及展示和市场管理基本处于失语状态。这些非体制内的、非主流的疏于管理与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却得到西方世界的青睐,建议文化部要重视并建立针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创作、展示、和市场的相应管理机制。尤其现代艺术参加国际展览和国内市场的审查制度。
二、维护全社会文化利益的公平,体现现代人文关怀。规范文化投入机制,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当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推动文化创作产品的精品化,留下时代的传世作品;另一方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农民)都能享受到精品文化的熏陶、教育与传承。如何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艺术审美层面,引领国民的审美自觉,实现文化的审美本质与审美理想是当前政府和党委职能部门十分重视的一个课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建设,特别是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那我们来看一下全国范围内的乡镇文化站问题。乡镇文化站应是向广大农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在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但不能不看到:目前全国好多乡镇文化站,一是没有以农民为本,文化内涵缺失,“空壳”现象严重。民间流传“文化站不如寺庙堂,敲锣鼓不如打麻将。”二是文化体制不顺,经费得不到保证,农村文化干部队伍人才稀缺,难务正业。三是多部门分散支持,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目前的远程教育网络,农家书屋工程,以及“校校通”、“村村通”各政府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布点分散、资源浪费,不能发挥综合效应。以上三方面说明在乡镇文化站建设中,政府的主观意志与农民内在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建议――
一是两馆牵头、多方合作。由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牵头,将乡镇文化站作为县文化馆与图书馆的基层业务支点,形成县馆、乡站、村室大文化概念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县域范围的所有公共文化资源,使有限的财力得到集中使用,发挥更大效益。而其他部门“三下乡”与农村宣传教育、科普、科技等有关活动、基础设施建设都应通过这样网络体系推广下去。
二是项目拉动、逐步推进。如这几年农村学校得益于教育部门每年实施的教育工程。文化站应解决用房硬件设施后,每年围绕内涵建设提出目标,由省、市、县共同出资逐步解决和实现目标。
三是完善监管、科学规划。要在县乡镇政府领导班子考核体系中较大幅度增加农村文化建设分值,切实保证文化站有阵地、有经费、有活动、出实绩。要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文化消费作为文化站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文化站的布点应围绕商业中心、卫生保健中心等合理布点,使广大农民方便去、愿意去。
四是围绕需求,打造特色。文化站应针对农民需求开展活动,把农民致富心愿、繁荣生活的目标、科技培训和民间艺术资源挖掘结合起来。
五是提高门槛,加强培训。建议建立乡镇文化站干部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省、市、县文化主管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农村文化干部进行培训,提高文化干部整体素质。
六是保障经费,多元融资。文化站经费主渠道是省、市、县财政的主体投入。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各种渠道融资,逐步做大农村文化市场。
三、提升文化生产力,出精品、出成果、出人才,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推进事业的发展。建议从中央到地方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优势,搭建平台、打造品牌,以推进文化艺术创作的全球化视野和本土化实践。
按照前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在党政管办分离,实行政企、政事、政资、政与中介机构“四分开”的形势下,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整体格局中,要理智地、战略性地依靠社会团体尤其是人民团体办文化。政府财政公共权力由职能部门主要占有的局面应该改变。
因此要让人民团体进入社会文化舞台的机会,通过财政支助与资源共享、统筹分配的原则,遵循文化艺术创作与发展的规律,文化人才成长与培养的规律,文化产品的市场规律,从中央到地方(主要全国与省级)在党委统一协调下,将宣传部、文化厅、文联联合搭建平台,打造品牌。我们江苏“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在李源潮书记亲自策划下实施了三年,非常成功,已经成为“弘扬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当代美术品牌,推出在全国范围内的美术精品和艺术人才,真正实现“反映时代、感悟生活、关注民生、关爱自然”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
以上三个方面,是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点建议。
记者:您真正是在做事,真正想把这件事做好。前一段时间京剧普及教育闹得沸沸扬扬,从发展民族文化这个角度您怎么看这件事?
嘉宾:我首先感觉到京剧是国粹,作为传统文化普及进校园非常好。作为教育部门在引导,首先肯定它的优越性和必要性,第二建议它能够纳入我们总体的文化教育的规划中去。不要变成每年一个主题,每年一个题目,今年是京剧,明年又换成别的,有一个统筹规划。去年,中宣部、中国文联联合发了关于举办大学生戏剧节的文件,就是戏剧进校园,前几年,从姜昆他们中国曲艺家协会提倡“送欢乐下基层”到我们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进万家”一直到“戏剧进校园”,这些都已成为当代文艺为民服务的品牌活动。这些品牌活动的推进都是一个目的:使我们的人民都能得到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和享受。
记者:还是符合文化大发展的要求。
嘉宾:实际这就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方面、一种体现。
记者:您对书法教育如何看?
嘉宾: 2004年,在上届沈鹏主席的倡议下,我参与、起草了《中国书法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到了一个书法的普及教育问题,其中对中小学的书法课程的设置。现在广东省已经把书法纳入小学教育课程中,所以我们还是要呼吁书法也像京剧一样都是国粹,要从小学生开始抓起,而且更深层意义来说,学习书法不是单一学一门技能,关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一种传承,就像遗传基因一样。我在江苏文联书记处工作,我感觉现在是历史上最好的文化大发展的机遇期,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要有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和群体意识,要把运用和策划文化品牌当成一个学问来做。
记者: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文章:《韩国书法“申遗”,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变化?》你对此怎么看?
嘉宾:韩国已经把中国的端午节抢先申遗,现在我们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在做中国书法的“申遗”工作。我们要有一种战略意识,就是国家意识。比如说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很多青年人只看表面的爱情情节,实际上它在宣传美国文化、国家精神。所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中华文化就是要宣传中华民族精神。
记者:对这次“两会”您有什么具体的感想?
嘉宾:我记得李政道博士曾经讲过,一个知识分子报效国家最好的途径就是将自己的专业精神和政治参与结合起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将是从全国的层面上来思考的,因此必须考虑大事。这次两会印象最深的思考最多的就是关注民生、心系大众。在人民网新春拜年,我写了三句话:“阳光下感恩时代,文化中传承传统,民生里关爱大众。”这是我的感受,政协委员都敢讲真话,不讲空话。
记者:谢谢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