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厚民:摄影大赛应走出威海传播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7日 07:57 威海新闻网-威海晚报

第一次来到烟墩角,吕厚民十分开心。(周岩 摄) 第一次来到烟墩角,吕厚民十分开心。(周岩 摄)

  提起吕厚民,很多摄影爱好者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样的称谓:“红色摄影师”。因为长期从事摄影工作并在1961年至1964年担任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今年82岁高龄的吕厚民摄影艺术造诣颇深。作为“蓝湾怡庭之约·新视角 新威海”全国摄影大赛的特邀评委,1月2日,吕厚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介绍了他的“红色摄影师”经历,并对“蓝湾怡庭之约·新视角 新威海”全国摄影大赛进行了评价。

  毛主席从不限制我拍照

  1928年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的吕厚民,是个有着执着追求的人。1948年,在一所小学任职的他毅然辞职,“想到外面闯荡闯荡”。那时恰逢东北电影制片厂到县里招收年轻的工作人员,吕厚民就和同学一起去参加考试,结果被录取。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摄影生涯。

  此后经过几次变动,1950年春天,经组织安排,吕厚民从北京电影制片厂照相科调到中南海,与几名同事一起为国家领导人拍些生活和工作照。“初次与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近距离接触时,我紧张得拿不稳相机,后来发现这些国家领导人都没有架子,十分和蔼。”吕厚民说,他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12年,从未见他发过一次火,而且毛主席十分体恤身边的工作人员,无论他是在工作还是与家人在一起,只要吕厚民举起相机,毛主席从不指挥或限制他拍照。对于吕厚民偶尔“设计”的拍摄场景,毛主席也欣然予以配合。

  正是因为毛主席十分理解、支持吕厚民的工作,我们才有机会通过毛主席畅游长江、打乒乓球等极富生活化的照片,进一步了解了他的亲和形象。

  镜头是用来传情达意的

  在10多年的拍摄生涯中,吕厚民抓拍了无数精彩瞬间。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闭会后,与会人员陆续退场,吕厚民仍守在现场仔细观察。忽然,当他看到周总理手持文件大步走向毛主席时,他疾步走近主席台,拍下了《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经典照片。

  吕厚民拍摄于朝鲜战争时期的摄影作品《欢送志愿军归国》,也十分经典,先后获德国摄影银牌奖、苏联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古巴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一等奖。《放鸭图》获比利时皇家摄影学会一等奖。

  作为一名老摄影家,吕厚民认为,从事摄影不是摆弄光影,也不是附庸风雅,而是通过镜头传情达意,唤起大家对事件的关注。他说,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摄影者,应该发挥摄影纪实特长,质朴地再现生活,使画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生活气息。

  摄影大赛应走出去传播威海之美

  “摄影是记录和展现事物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此次摄影大赛的举办,不仅在于用镜头记录新威海的城市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举办这次赛事,搭建了一座让全国甚至全世界认识威海的桥梁。”1月2日参与了“蓝湾怡庭之约·新视角 新威海”全国摄影大赛评选工作后,吕厚民对此次摄影大赛进行了高度评价。

  吕厚民说,十几年前他因公务来过威海,“那时威海的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城市绿化、景观设计远不如现在美。”此番再次来到威海,看到美丽的海滨、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吕厚民不禁感叹威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天,看到“蓝湾怡庭之约·新视角 新威海”全国摄影大赛中一幅幅展现“蓝色威海”“宜居威海”“休闲威海”“生态威海”等主题作品时,吕厚民对这些作品大加赞赏,并表示对反映威海风土人情的照片和记录大天鹅悠然生活的作品印象深刻。“通过这些主题丰富的照片,一个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威海变得立体而生动。很多城市外出参展的经验证明,摄影大赛对于城市形象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提升和拉动作用。”当天,吕厚民还诚邀活动组委会携带部分摄影作品进京展出。

  当天,结束了一上午的评选工作后,吕厚民兴致勃勃地题写了“祝《威海日报》《威海晚报》的读者新年快乐!祝愿美丽的威海明天更美好”的祝福语,以此表达他对广大读者及这座城市的衷心祝愿。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