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艺术家的手艺情结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4日 08:24 工人日报

潘鲁生做了近30年民间艺术研究,其间走访了300余村落。 潘鲁生做了近30年民间艺术研究,其间走访了300余村落。

  1月9日,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新年首个高规格大型展览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的成果展示“手艺农村——潘鲁生主持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

  把农民老手艺带入国家美术馆的正是民艺研究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潘鲁生博士。

  潘鲁生做了近30年民间艺术研究,其间走访了近30个省市、300余村落,采访民间手艺人1000余人,记录传统手工技艺121项,收藏民艺作品3万余件,并主持了29项大型课题。如此执着,是智慧?是责任?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记者得到的回答是深深的手艺情结。“老祖宗创造的文化,而今又有多少我们能传给子孙后代?这就是我们这代文化人的责任。”潘鲁生如是说。

  其实,潘鲁生在14年前就提出“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的命题,在他看来,保护文化传统先要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生态环境,他长期研究“生产性保护传承”可操作性,从数字化保护研发到创办“中国民艺博物馆”,再到提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尝试建立民间文化再生系统研究、提出建立中国“手艺学”学科、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立项,开展“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项目研究等等,通过多种方式保护发展民间艺术和民间老手艺人。

  潘鲁生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生存,因为它本身就是生活。我们曾认为那些‘土玩意儿’己退出时代,但它又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而获得了再生”。

  在几乎中国美术馆一层所有展厅里,取用自然材料带着乡土气息的农民手艺品,展示着低碳经济背景下手工艺术的时尚魅力。这些出自山东省潍坊、临沂、菏泽农民手艺人之手的杨家埠风筝、年画,临沂柳编、红花乡中国结,曹县桐杨木艺、鄄城土布、巨野农民工笔绘画等传统老手艺,正是因为有了艺术家的参与,都变得酷劲十足,活力四射,带有很明显的现代时尚风格。从这些朴素且蕴含时尚意味的筐筐篓篓中,不难看出,这些老手艺都是就地取材加工、能耗低、污染小的艺术品,潘教授说,制作过程中,村民边做边聊,其乐融融。调查中他们发现手艺作坊的手艺人都有很高的幸福感,可见传承造物智慧中,也有创意当代美好生活的作用。

  作为艺术家,潘鲁生认为审美是时尚的底色,“手艺”在当下已成为引领生活时尚的重要推动力。今天大工业生产虽然已经取代“手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手艺”产业已很大程度地转化为文化产业,其生产价值取向已整体地指向精神生活和审美需要。

  在无数当代艺术家浸淫艺术品市场中逐名逐利的年代里,潘鲁生教授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尝试许多方式,一点一点地为民间手艺人建立起一个产业链条,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真正的爱,更是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爱。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