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制造者的老相片收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9日 13:18 《顶层》杂志

老相片 老相片 老相片 老相片 夜莺和玫瑰 夜莺和玫瑰

  □  本刊记者 潘丽︱文

  供图:马良

  马良这阵子在微博(http://t.sina.com.cn)上很活跃,通过图像和文字展现出的马良不像是个观念摄影师,而像个勤勉的、好文采的历史爱好者。他的微博几乎每日更新,上传着各种老照片,从清末民国到解放初期,从大家闺秀到市井百姓,过去时光的别样风貌以陈旧而清晰的方式铺陈在人们眼前。

  2011年1月,上海双年展的最后一天,上海美术馆异常热闹,让人不禁感慨艺术的全民狂欢。其中,“马良的工作室”最拥挤,男女老幼进入、驻足,凝神细看。马良是个摄影师,他的拍摄以道具见长,而这个“工作室”里摆放的就是那些曾出现在他作品中的道具。道具都是旧的,沾染着时光的烟尘,“我就是个旧货爱好者”,马良说。这些旧货是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点点积攒的,现在它们被聚拢在美术馆的一个小小的展厅里。

  闭展的当晚,马良带着一帮人来撤展,那些零零碎碎,偌大或者微小的,都被裹好、收纳、封箱、运走,一场华丽的梦就此消失。而现实中,马良的工作室也将消失,因为威海路696要转型为高档创意区。也是一月份,物业给每一个艺术家租户传达了通知,剩下的租期结束后将不再续约,这等于下了逐客令。马良在这里待了四年,是最早入驻的一批艺术家,现在他正为搬家发愁,那些被收进箱子里的“梦想道具”又将启程,并且前途未卜。

  最初的收集老照片也与道具有关。90年代的时候马良拍广告,需要了解老上海的服装,那时互联网没有现在发达,马良到处找资料,图书馆不行就去旧货市场去买照片,“那时并没有开始刻意收集,只是觉得那是有用的工作方法。那时才五元一张,很便宜。”等到后来开始了摄影创作,马良开始重新体验老照片,“老照片有生命感,我会想象那些老照片里的生命都是存在过的,他的美已经逝去了,但你可以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感觉他的生命中的欢乐和痛苦,这个过程不光是影像的体验,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作者、创作者对整个生命的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现在变成文字,在微博上与大家共享。

  马良如今收藏了各种形式、各个国家的老照片3000多张,“每次翻阅对我来说都是一次趣味十足的超越时间的旅行,会久久地沉迷于对这些旧时人物的猜测揣度里。”

  一方面用照片制造梦境,一方面收集着真实记录过往的老照片,这是两件看似相悖的事情。就像在玩翘翘板,马良希望能在两者中找到平衡。最近半年他都在做实验,将更多地把老照片用于创作中。兔年新春时,他将一张老照片改成了一张兔年贺卡,给大家拜年,新鲜有趣,有着质朴的温馨和俏皮感。马良称其为小品,只是个游戏之作,“其实最后我将做的作品,会比这样的形式要更强烈些,也许命题更大一些吧,我还在准备,但愿能成功。”其实马良在四年前的创作中就使用过老照片素材,一个叫“画皮”的系列作品,后来也零星的使用过一些做为作品的点缀。“旧时的黑白照片手工上色一直也是我作品的一个形式来源,我对色彩的运用大多来自老照片的启发。”马良说。

  Q&A:

  顶层:从何种渠道收集这些老照片,有什么窍门吗?

  马良:基本是旧货市场,很少时候也能从旧书店找到一些老照片。最近集中整理和继续买照片是从2007年开始。买这些东西主要是花心思,跑市场也跑得的比较勤,其他没有什么诀窍。

  顶层:如何保存这些老相片,对温度湿度有要求吗?

  马良:至于保存,我也不是很专业,没有用什么特殊的设备,只是每张都用塑料薄膜包了起来,可以减少接触损坏以及液体的污染。

  顶层:最早一拨老照片是有90年代《老相片》丛书的出版,此后国内老照片拍卖日趋升温,一张或一组照片拍到几万元、十几万元,还有几十万元的,好像越来越值钱了。你手上有的老照片也在增值吧?

  马良:我手里真的没有任何值钱的照片,最贵的也就是几百块钱一张的照片。但照片并不是越旧就越值钱,老照片的价值往往是和历史事件和摄影本身的发展历史有关的。我的正式意义上的收藏开始得太晚了,好的照片已经太贵了,而我个人的财力无法支持这样的收藏。

  顶层:民国时期的老相片,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是开埠较早的城市占有优势,比如上海、天津等。

  马良:是的,大城市的照相馆留下的照片水准更高,数量也更多一些。但其实我觉得很多内地的城市,例如山西四川等地也有很多照相馆照片非常有趣,存有更多中国的民间趣味,以及洋为中用的智慧,可惜这样的照片我比较少机会能得到。

  顶层:从当时上海的老照片看,那时的人们外形、气质都极佳,无论是文人、名流、还是普通市民,都有着优雅的气质和风范。这不禁会让人反观当下,甚至会去反省。

  马良:上海是个神奇的城市,历史给了这个城市太多的机会了,所以自然拥有和别处完全不同的风尚,五味杂陈文化交融,也使这个城市绚烂又迷乱,留下更多的疑问值得探索。我个人倒是并不认为过去的上海真的就那么的完美,时间本来就是一种距离感,可以产生美感,也可以产生某种精神上的乡愁;历史总是迷雾重重的,间离地从历史里跳脱出来,有种断章取义的美感。

  我的这种收藏,是无法确认照片中的人是谁的,这更是抽象化了这些照片的历史意义,所有的道德善恶都隐去了,人类本身的生老病死,青春,爱和命运等比较永恒又普世的东西会显得更闪亮一些。

  顶层: 在你收藏的老照片中,以民国时期居多吗?这是由老照片的数量决定的?还是有着自我的选择?

  马良:大幅的照片大多是民国的,但小张的报名照我也收藏了大约上千张,都是解放后的。其中原因很简单,民国时期的照片更丰富和有趣,人物生动,场景趣味变化也多。解放后的生活比较单调,物质和精神都简单和集中了,有趣的照片的确不多。但我觉得人的经历和精神世界有一部分也写在脸上,那时的报名照让我挺感动的。

  其实文革照片也是一种门类,但我没有关注,太多残酷的东西了,情感上有点抗拒。

  顶层: 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的模本就是老照片,你怎么看待老照片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马良:我个人一直觉得,张晓刚老师的“大家庭”系列是对老照片和中国人生活的非常完美的阐述,我曾和朋友很多次说起,第一次看到他的这个系列的作品所受到的震动。好的作品必然是动人的,这些作品在我看来就很动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