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叡眼中的拍卖市场与艺术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9日 15:07 《顶层》杂志

摩帝富在台北开设的2011春季课程招生海报 摩帝富在台北开设的2011春季课程招生海报 摩第富艺术基金曾购买的毕加索1905年作《颈系丝绒带的男孩》 布面油画76.5x65cm 摩第富艺术基金曾购买的毕加索1905年作《颈系丝绒带的男孩》 布面油画76.5x65cm 培根 人体研究 1975 198x147cm 布面油画 培根 人体研究 1975 198x147cm 布面油画

  □ 本刊编辑部︱采访整理

  本刊上期刊登了对摩帝富艺术集团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黄文叡先生的访谈《艺术基金不能单打独斗》,是专访的上半篇,主要谈论了艺术基金的设计与操作原理,本期继续刊登专访下半篇。

  在当前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阶段,要做艺术基金,绝无可能绕开拍卖,拍卖是多数基金首选的退出方式,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买入渠道。摩帝富虽然是一个国际化的艺术顾问集团,但要在中国打开市场,就必须熟悉中国的市场环境。对于目前中国油画及当代艺术各个小版块的热点,黄先生非常熟悉,那么,拍卖结果如何影响艺术基金的操作,艺术基金又如何选择二级市场中的艺术家呢?

  Q & A

  T=TopFloor

  H= 黄文叡

  定价权与关注名单

  T: 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定价权太大的问题?

  H:我只能说这是过渡期的一个现象,但不能评价对错与否。从欧美成熟的艺术市场来看,定价权不会落在拍卖行的手上,而是落在画廊身上。比如说某个画廊代理某个艺术家,他们定的是独家代理的制度,不像中国大陆,不是独家代理的制度。一旦是独家代理的艺术家,在推广的时候,画廊就会为艺术家定一个价格,而且要得到市场的检验;这个定价也分为好几种:有绝对性定价,比如画廊推出的这位艺术家是大师级别的,那定的价格就非常高;也有相对性定价,比如其他的画廊推出有类似风格的艺术家作品,那么该画廊会参考别人的定价;还有策略性定价,比如画廊明明知道推出的这个艺术家作品非常优秀,可以开很高的价格,但是起先的时候画廊并没有定高价,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低的价位来吸引真正的买家,当买家都进来了以后再通过市场运作把价格抬高。所以他们有好几种定价的方法。与此同时,藏家的入场时间不同,就会形成价差,有了价差之后,就可以顺利地把作品推到拍卖市场上去了。而拍卖市场的价格就能够检验画廊定的价格是否符合市场规律,所以由拍卖市场来进行价格验证。

  而现在的中国大陆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拍卖行定了价之后,画廊再根据这个价格来卖作品。虽然拍出的价格很高,但是那些拥有高价艺术家作品的画廊老板是否能真的按照拍出的价格卖掉,才是重点。所以拍卖行的价格不能成为一个指标,只能作为一种计价工具,因为实际买卖的时候,未必能卖出拍卖行拍卖的价格。

  T: 什么标准的艺术家可以进入摩帝富的购买名单?

  H: 我们关注的艺术家名单并不是固定的,而且一直在更新,因为时间在变化,艺术家本身也在改变,再加上基金量规模的大小,比如5000 万和2 亿人民币大小的基金,长短线的变化都会影响名单上艺术家的选择。所以你所看到的名单,只是一个关注性的名单。无论一线与否,只要是优秀的艺术家我们都会关注。只是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看到2008 年摔下来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是那时候的一线艺术家,那就说明这些一线艺术家中产生了虚价的现象。那么哪些艺术家的价格在调整之后反映了真正的市场价值,我们自然会重新评估。当然,不在名单之列的艺术家不代表我们不会投资,在名单之列的也不代表我们一定会买,况且我们也不一定就能买得到。

  而且判断一个艺术家的价值,并不是看艺术家的名字,而是判断作品的质量。比如说刘小东他的作品有很多系列、曾梵志也有很多的系列,所以我们在挑选的时候会细分到不同风格的类型。像周春芽的绿狗,如果让我买我也不会所有的都买,有10 万美金的绿狗,也有30

  多万美金的绿狗。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质量的问题。只要是好的作品,无论是成名艺术家的作品,还是尚未成名的艺术家作品,我们都会关注。

  拍卖版块与摩帝富关注的艺术家

  T: 如何看待2010 年秋拍写实油画行情的火爆?

  H: 写实也是一样的问题,写实走工笔路线,但是注入在这个作品里面本身的精神性有多高?比如九几年的王沂东和2010 年的王沂东相比基本上没什么两样,他写实功底很好啊,很多人都很喜欢啊,但如果我看一个艺术家,十年前和十年后的作品质量基本上是一样的,我看不到他的未来性在哪里。如果剔除未来性,那怎么投资?十年前和十年后的作品是一样的,但价格差那么多,那怎么下手?是买便宜的还是买贵的呢,当然是买便宜的,因为质是一样的。以前中国写实没有炒那么高是因为写实本来量就少,一年十张的量根本炒不起来,累计到现在量够了,市场价格位移到写实版块,但就艺术本质而言,中国写实与当代,以后哪件作品真的能在艺术史里占得一席之位?

  T: 一线艺术家的地位已经基本稳固了,但70 后、80 后的那批艺术家,依旧不成气候、七零八落,你们也会关注吗?

  H: 我并不赞同70 后80 后艺术家不成气候的说法,如果都以“是否成气候”来考量的话,那么大家都忽略了一个美学标准的问题。目前在中国大陆对当代艺术品的评判标准还是以市场价格作为标准,这并不客观,但是在美学标准还没有盖棺定论的前提下,这是不得不考量的重要标准。今天这批70 后80后的艺术家成不成气候,只要有一大笔钱捧着,他们都可以成气候,但把他们的价位都抬高了,那么他们的美学价值是否就高了呢?如果他们本身作品质量有问题,美学标准不到位,那么后来的美术史家在写这段当代艺术史的时候,还是会把他们剔除的。他们在美学价值上不成体系,但是他们在价格上“成气候”了,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但是作为艺术品基金经理人,我们是先考虑美学价值还是先考虑市场价格呢?我们当然还是会先考虑市场价格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放掉艺术家作品的“质”。如果艺术家作品的质量不到位,那么再怎么炒作,再怎么吹捧,都只会是昙花一现。你看中国当代艺术中,从后89 到现在,有多少艺术家就这样掉下来了。现在拍卖行持续拍卖的还是F4 这些大牌艺术家的作品,但是他们的作品量越来越少,流通性就会越来越差,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前几年都拍到了天价,高到不行,藏家在进场前都受伤了;而现在这些艺术家的拍卖价格还没有回到2007 年的高价,有些人的价位还差许多,那么收藏这些人的藏家会愿意割肉放掉他们的作品吗?

  T: 但确实也有人亏本了就卖了。

  H: 没办法,确实有现金压力的人。现在是买家市场,一定会捡到许多便宜货。当然我说的便宜货也是相对于2007 年的价格,这也恰恰说明了当时的拍卖价格是偏高了。所以很多人都受到了拍卖价格的影响。

  但是如果我们把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和全球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价格来比较,我们的价格并不高。像达明• 赫斯特这样的西方当代艺术家的一件作品可以拍到1000 万美金,而且很容易;村上隆的一件雕塑也可以拍到1000 万美金;而这些国际一线艺术家的年纪也和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年纪差不多,但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中上1000 万美金的作品不多。

  T: 上1000 万美金的,在世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几乎没有。

  H: 是的,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也是900多万美金,没有破1000 万。所以像这种情况,我们无法判断价格的高或者低,都是一个相对的价格而已。

  作为基金经理人,我们不追高,也不抄底。因为一旦追得很高,高处不胜寒,接下来没有人接盘。除非你是价格的制造者,你说了就算,不然没有人愿意帮你往上顶。至于不抄底,是因为基金的属性决定,基金本身不会把一个价格很低的东西炒到高价位。基金本来就是现金买卖,如果一个基金发1 亿人民币,基金经理人拨个20%就是2000万人民币,现在随便清点一下有哪一个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能卖到这么高的价位。他们的作品也就几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如果拿这2000 万来炒作,把他的作品炒爆了,然后经理人离场了,谁去接盘?跟着经理人炒的人来不及离场,全部都受到伤害。比如我现在把某个艺术家原本10 万人民币的作品在短短一年内炒到100 万人民币,之后不会有藏家愿意接受,因为同样的100 万,藏家可以买其他有名气的艺术家作品,当然不会选择这个新的一年炒出来的艺术家,与此同时,这个年轻艺术家就活不了,他的价格就泡沫掉了,这种事很多人做。很多人说,中国艺术家多,多炒几个问题不大,而且时间长了也既成事实了,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艺术基金应该永续经营,给艺术家发展的空间,所以基金不抄底。艺术基金可以扶植这些年轻艺术家,但是基金经理人不是画廊,画廊才需要代理、经营、推广艺术家,我们要做的是和画廊合作,慢慢地把这些艺术家推上来,并吸引真正的藏家介入,只有真正的藏家收藏,这个艺术家才不会垮。藏家是基本盘面,没有藏家的艺术家才会因为价格泡沫而垮掉。

  T: 照这么说,艺术基金可以有效促进市场体制向一个比较健康的方向发展?

  H: 这就要看艺术基金经理人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了。至少我们摩帝富艺术基金是这样的操作模式,我们不止有一个基金,我们会持续发展许多艺术基金,如果我们一下子把这些年轻艺术家炒爆了,那我们后面做什么。一线的艺术家价位已经很高了,当然投资的量就小了,那我们会关注70 后80 后的艺术家,如果我们通过正常的渠道,帮助他们卖个好价钱而且找到好的藏家,让他们好好成长,那我们的艺术品供给就会源源不断。如果一个个都炒爆了,那接下来你要花多少时间去找新的艺术家,还要慢慢把他们带上来。所以如果每一个艺术品基金的经理人都有这样的操守,那么我们会有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可以选择,我希望这个健康的机制能建立起来。

  T: 您怎么看待上海艺术家的投资价值? 2010 年秋拍上,余友涵、丁乙、刘大鸿、孙良都拍出了很好的价格,也构成了一个上升的板块。

  H: 我们比较少针对个别的艺术家作评论,但是我们会分析哪些人在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以及谁手上握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也就是分清楚买家和卖家。我们还会去分析像余友涵、丁乙这样的艺术家每年的创作量有多大?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流通性有多大?他们的作品本身的价值如何,是不是真的那么好?如果好,为什么比他们画得好的作品没有卖到这个价格……所有的问题我们都会追根究底。

  举个例子,比如丁乙的作品这次拍价高了,那么是他什么时期的作品价格高?谁买了他的作品,又有谁在竞争并愿意出这个价格? 现在市场上类似的作品还有多少量?这个流通的量很重要,如果量少,也炒不起来。这些细节的问题我们都要做到非常细部化的分析,因为会有客户专门咨询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就要给出专业的意见。

  T: 摩帝富艺术基金也会投资早期油画吗,如何解决真伪问题?

  H: 油画鉴定和水墨鉴定不太一样。如果我们锁定吴冠中70 年代的作品,就是他被劳改之后出来的十年时间的油画作品,基本上争议性就不大。那一段的作品,包括有所谓的史料,包括有很多所谓的研究,都对那些作品已经落实了。那么后面的阶段,江南水墨的作品里就非常多有疑问的作品。你看最近的拍卖公司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照理来讲吴冠中一去世,他的作品会水涨船高,但是没有看到这一步的炒作,反而很多拍卖公司在这个时间拍出来的作品都是70 年代的油画作品。因为那个比较能稳定。如果你在这个时候丢出那些80年代的水墨作品,很多人就怕了,不敢动。如果你挑一些有疑问的作品上拍,大家没信心接盘,那么怎么能建立市场信心?而且我说过,整个现在的市场大家都看拍卖纪录,卖不走,大家对这个艺术家就挂问号,他是不是没有行情了?所以不能让他没卖走。拍卖场现在变成一个指标就是这个道理,大家都在找一个好卖的,卖得出去的作品买。所以我们的关注焦点当然要放在近现代和当代美术。但是一定要有选择标准,看准某个艺术家哪一个时期的作品非常重要。那你说中国古书画,不敢碰,价格太高,东西少,而且真伪还是有一些比较大的问题。所以,现在中国艺术品基金,每一个所关注的投资标的必定是近现代和当代。

  大买家与国家进场

  T: 从2010 年的拍卖现场看,有好几家机构都在争相购买当代艺术品,媒体称为民生系、泰康系、华谊系,还有上海的几大买家为主,他们这么高调地亮相,是为什么?

  H: 这些人或机构这么高调地出入拍卖市场的原因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可他们在拍卖市场所购买到的价格,他们的行为对整个艺术市场运作的实际意义不大。像大的藏家刘益谦、王薇出手都很阔气,如果他们是真的藏家,那么他们是欣赏了艺术作品而去购买的,无论出多少钱都是能够接受的。但是他们愿意出那个钱,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愿意出那么高的价格。包括陈东升他们进场去买艺术品,也是一个名人效应。有多少名人在收藏哪些作品,这已经成为了拍卖行的一个指标,容易跟风。

  但这些人的身份是很复杂的,他们到底是藏家还是炒家呢?他们把某些艺术家的某件作品抬高了,他们手上收藏的这些艺术家的其他作品也就水涨船高了,这也是一种炒作方式。他们既是藏家,同时也会通过市场进行炒作,也会扮演炒家和投资人的角色。而这种利用名人的效应其实全世界都是这么做的,但问题在于你是否有必要以这样的高姿态在市场里搅和。相反地,很多拍卖行和画商也希望通过名人把这个市场来抬高。这就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没有一个市场没有利益捆绑,捆绑起来就有游戏规则,藏家、画商和拍卖行抱作一团,想进来的人就成为待宰羔羊。

  现在这些利益共同体还没有真正遇到问题,至少他们的市场还在,也没有一个责任归属的问题,但是等哪一天泡沫吹掉了,他们是否能够承担责任,这就是一个问题了。

  T: 除了基金、私人美术馆之外,官方也很可能成为购买当代艺术的重要力量,如果国家开始购买当代艺术品,会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H: 如果国家开始购买当代艺术品,那对这个市场的影响会很大,而代表国家出面购买艺术品的那个人的判断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基本上,国家未必会有这样大的动作,因为国家进场来干预整个市场,也许购买是好意,不是干预,但是打着国家的名号,动作就太大了。这个名号会引起整个艺术品市场的海啸效应,而且每个人都会跟风,整个市场会喘不过气来。目前而言,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前提下,用国家的名号进场,做收购,我个人认为时机不合适。如果等到市场机制健全了,无论是收藏家还是艺术家、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的运作都趋于合理,那么这个时候国家进场会比较合适,并进行系统的收藏,结果会比较理想。当然,如果国家在现在这个阶段入场,我们基金只要跟着国家走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判断力,因为它是国家。所以我说代表国家进场、为国家做收藏的这个人的角色很重要,他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对中国当代美学的价值评断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欧美很多国家都有优先购买权,就是要保护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资产不外流。像法国的艺术品出境之前都要通过法国文化部的审核,如果法国政府认为这件作品属于国宝级别,不该出境,那么法国政府有权以当时买家付出的同等价格把这件作品买回来。国家的优先购买权是在一个正常的市场机制内,判定属于这个国家文化资产的文化重要性的作品认定,认定后,由国家出面购买;而不是国家带头收购艺术品,当然好的作品国家有权拥有。但是这个购买权是在正常的运作机制下,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成熟的前提下,国家才慢慢开始购买并收藏的作品。现在来看,仍然是基金和投资者进场的时机。

  T: 那么您认为这个时机大概还会有多久?

  H: 没有多久,顶多今年春拍。春拍基本上力道都比较弱一点,秋拍都很可怕。不管成交纪录是真是假,毕竟公布出来的成交额和成交数据会吓死人,让人觉得整个市场在回升。2010 年秋拍的成交纪录基本上是春拍的两倍,所以大家卯足劲都放在秋拍。那么说到什么时候都还算是进场的时机,基本上就看你的投资标的锁定的是哪一个艺术家的什么作品,时机都不一样。现在从整个大市场盘面来讲,毕竟作品的高价没有像2008 那么高,还没到顶点的时候,所以现在没有人敢说当代已经完全上来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