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张仲亭:以书为道品自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0日 09:19 新浪收藏 微博
□作者 徐志波
记者:张主席您好,很高兴见到您!您是当今成就斐然的著名书法家,今天,我们想请您仅就您是如何利用书法艺术这一载体,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等问题谈谈您的看法。在与您对话之前,我要声明一下呵,对书法艺术,我涉足不深,谈的问题可能尚属“学前”水平。那咱们就先从您近几年创作的《张仲亭书论语》、《张仲亭书济南名泉诗》、《张仲亭书济南七十二名泉诗》等广受人们喜爱的这些著作谈起吧。
张仲亭: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手段。尤其是,中国文字上升到书法这个角度,它就有了双重含义。这是因为,首先它是建立在实用价值基础上,然后又通过实用价值上升到艺术价值。作为人民群众最喜欢、最欣赏的一门艺术,书法和其它艺术不一样,比如舞蹈、唱歌等,那都是纯艺术,它们的实用功能恐怕和书法不能比拟。早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我认为《讲话》仍然适用于当前文艺界。现在讲“二为”、“双百”,实际上,“二为”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它与其它艺术门类所不同之处,就是更易于让人民大众所接受,更易于在群众中产生影响。
一开始搞书法那会儿,我看到有很多人喜欢书法,我也就喜欢上了书法;我写出来的字人家愿意看、愿意读,我就高兴,一高兴我就愿意写,就是出于这么一个动机我从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写了,一直写到现在。但原来写呢,是一般感性态度的写,以后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写。尤其到文联工作后,考虑出作品、出人才,怎样为提高济南知名度、繁荣济南文化艺术、振兴地方经济做贡献。但是怎么才能达到这一点?因此,在我任职期间,特别在2000年以后我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我喜欢小楷,我写小楷也是出于实用,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懂,我认为更多的人也会喜欢,它从实用角度展开我的基本功训练。于是当小楷写到一定程度,便有了一定知名度。大家知道我写小楷比较见长,我就开始考虑如何使我的小楷能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但是写小楷很费劲,你想满足更多人的需要,你就不能用你原版的小楷,毕竟面太窄,一天到晚写个不停,也写不了几幅,如果一旦把它编辑成书,一印上千册,效果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记者:所以顺理成章的你就想到了出书?
张仲亭:出书的事儿是这么一个过程:2001年建党八十周年的时候,我写了明代诗人晏璧的《七十二名泉诗》。诗人把济南七十二处名泉都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写了一首诗,这些诗以前我没有读到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是一个朋友给我的,当时我一看太好了,这是书法创作的一个很好的资料,我就把它写成长卷参加展览。展览的时候,时任常务副市长的徐华东主任和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王良部长都说这个内容好,小楷写的也好,问能不能出本书。我一看这事儿还行,出本书就出本书吧,这样我就重新创作,出了《张仲亭书济南七十二名泉诗》这本书,当时印了五千册。本来之前,我不愿搞个人展览的,后来市委宣传部给我组织了作品讨论会,搞了个首发式,这样我写小楷、写济南的影响就有了。
|
传承中国书法经典
记者:用小楷书写济南名泉,将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创新,无疑会赋予传统书法艺术以时代的风骨和神韵,这可以说,是你对提高济南名泉的知名度做出的一份积极贡献。
张仲亭:作为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文艺工作者,我一直从事政治工作和文化艺术领导工作,看到自己能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书法艺术为载体,为宣传泉城文化做了点事儿,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济南人都知道七十二名泉,但是有哪七十二名泉,它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它的文化积淀是什么,它可以给人什么样的启迪,人们就知之甚少了。这样以书法创作的形式写出来后,大家可以在诗句里了解七十二泉,了解它的特点,了解它的文化内涵。这可以说,同时也是对我的一个启迪,从那时起我就琢磨怎么用书法来书写济南、宣传济南,继而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于是,在2004年我出了第二本书《张仲亭书历代名人咏济南》,由宣传济南的泉到全面宣传济南的文化,这其实就是当时我创作的指导思想。
可以说,第一本书替济南宣传起了点作用,我也算为宣传济南做了点贡献,我心里感到很高兴,因为我也是济南人。虽然祖籍在淄博,但从小喝济南的水长大,是在济南土生土长的,对济南怀有特殊的感情,所以说为济南做点事情我就特别高兴。因此,我开始筹备在写《七十二名泉》的基础上,再写一个《历代名人咏济南》,也选七十二首诗,把济南的山、泉、湖、河等历史文化都全面展示出来。书出版后,我搞了个作品研讨会,一经推出社会反响很好。这本书也是印了五千册。
记者:您这样做,无疑也奠定了您用小楷书写泉城文化、齐鲁文化以至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专利”了是吧?
张仲亭:对。到了2006年,按规定我退了下来,退下来后我就琢磨行政事务没有了,我更有精力写了,能不能写点更大的、更好的?于是酝酿写《论语》。《论语》字多,怎么写法、搞个什么样的作品、出个什么样的版式,总是得设计一下。于是经过多半年的酝酿筹备,设计完后就到了2007年,我60岁。过完春节我就开始着手写《论语》,因为之前应酬的事儿较多,所以一旦坐下来就什么事我都拒绝了。《论语》一个页码是九十六个字,我都设计好了,我先找别人给我打出来,然后一张张的抄,掉一个字错一个字都不行的啊。我一个页码抄九十六个字,一个字不少说明字没掉,然后我再校对,一旦字错了这整张纸作废,就这么着一连写了四个月才总算把《论语》写出来。全书是一百七十一个页码,实际我写了二百七十多张。作品出来了,装裱又用了三个多月,是南方的装裱,很高档,光装裱费就花了一万多元。2008年3月《张仲挺书论语》就结集出版了,出版后还搞了个首发式,搞的也很成功。
这样,我写传统文化从济南入手,一步步写到孔子,就形成了一个用自己擅长的小楷写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创作思路,在《张仲挺书论语》研讨会上,彭庆涛提出了“张仲亭现象”。可能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但作为我来讲,我就感到这是对我用书法来写传统是个充分肯定,我应该把这个事情好好做下去。《论语》写完后,我本来想再写《道德经》、《孙子兵法》,但怎么写,一直琢磨不透。因为山东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经典又深受群众喜爱,那么,怎样进一步发掘这种文化底蕴,进而弘扬呢?事实上,我在干一件事前我会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经过斟酌后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我再下决心,但是各种意见都有道理,尽管写什么没定下来,但是却坚定了我把泉城文化、齐鲁文化与书法艺术结合的探索不断做下去,并逐步将其做细、做深、做大的决心。
记者:是不是,这时你就开始想成立个自己的书法院?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张仲亭:对,这也是前因。如果没有先前的基础,我不会去做。再一个,我出版的书它不仅是作品,更重要的还成为产品和礼品了,从《七十二泉诗》到《咏济南》,再到《论语》,每本书出来以后很快就成为很多部门赠送的礼品,确实很高雅的。继而,我就考虑如何把文化艺术创作和礼品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产业,把这个文章做下去,举一人之心,合众人之力,使它更有后劲。所以,从2007年底我就开始组织动员和我在艺术上志趣相同的同仁一块来搞,建立起了“兰亭书法院”。
记者:今年6月14日,济南兰亭书法院在山东省美术馆的揭牌仪式搞的很隆重,也很成功。我们想知道,为什么叫“兰亭书法院”呢?提到“兰亭”二字很容易让人想到《兰亭集序》的。
张仲亭:一开始也没想到叫“兰亭书法院”,只能说它是一个巧合罢了。2008年底我就考虑,我一个人能力有限,能不能搞个社团或组织几个人一块做这文章;再者,市委宣传部一直比较支持我,建议我搞个社团。其实,我对社团很熟悉,目前社会上的书画组织很多、很乱,但是真正做出名堂,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却不多。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要干就干好它,名字也要起好它。我这人历来就有这么个特点,不干便罢,干则全力以赴的去干好。一开始,我坚持叫济南书法院,不要加什么炎黄了、历下了,什么舜耕、华夏等等,都不要;要了之后只能给人一种低俗的感觉;你别看牌子大,越大越吓唬人。但是,我这个坚持民政局不同意,它说你要在民政局注册必须加名字,否则不能注册。这么着,本来很容易的事,一拖拖了三、四个月。这期间也想了好多名字,最后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请了好多朋友一块来商量,说来说去也不知谁说的,不行咱就叫兰亭书法院吧。一开始提出来都没感到好,也没有引起重视,有的说还不行,但我一琢磨觉得这个名字很是可以。第一,目前“兰亭书法院”恐怕没有注册的;第二,“兰亭”无疑就是书法的含义,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我认为,书法院加上“兰亭”,加重了对书法的含量,它和一般地域性的牌子不一样。就这样,这么议论着,越议论越好。定下来之后,就是筹备,一开始队伍搞多大没有数,从哪里入手没数,各方面费了好多脑子,现在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了。
记者:书法院起了这么个有特别含义的名字,看得出,您很推崇“二王”。
张仲亭:不是我推崇“二王”,因为我就是从“二王”过来的,所以就把名字确定了下来,然后在申办过程中越琢磨越好。实际上,我习字一开始从楷入手,以后写“二王”,王的行书、王的楷书都是我的范本;再者,《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传统书法经典的一个代表作,我们是传承中国书法经典。
我这一辈子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者:您的书法作品以小楷闻名,小楷写起来既费神又费力,您为何还要一直坚持下去?您在小楷作品的创作上有什么心得和体会,给我们谈谈。
张仲亭:我写小楷也是出于我个人在书法界的处境和地位考虑而定的。我从儿时就受家庭影响喜欢书法,但是真正写却是在1963年那会儿,学雷锋的时候。那时上初中,毛主席提出来学雷锋,中央领导人都写毛笔字,当时在全国掀起了写毛笔字的风气,我就从那时开始写的,一写就没有断。也可能有点这方面的基础吧,陆续写了些,结果在学校里就有了点小名气,参展啊,获奖啊,大家都说好。孩子就怕表扬,一表扬就劲头来了,所以从1963年我就开始写,1964年初中毕业,上到高中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造反的时候,我这个人比较传统,不愿意上街,不愿意造反,我就当逍遥派,在家里又写了一年字,毕业时,用小楷填的毕业登记表,分配时又沾了写字的光,领导一看我毛笔字写的很好,一定会画画,搞美工吧。就这么着,我搞起了美工,那会搞美工要的也是高中毕业生,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再接着,你别搞美工了,搞宣传吧。
记者:您这么一说,您那会儿也挺有意思的。
张仲亭:我这一辈子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搞宣传那会,我还有个小笑话讲给你,1969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那时叫“斗私批修、争当急先锋”。我在学校里就是发展对象,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学生会主席、革委会主任,参加了工作以后,我这个人干什么都好好的干,不图这,不图那,一干就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就成了发展对象。“斗私批修”那时的“极左”,说起来很吓人,“左”到什么程度,我举个典型例子:我们支部书记让大家“斗私批修”,我那时才22岁,让我也“斗私批修”,我说我刚到基层工作,还没干几天活,没有“私”可斗啊。“人人都有私字,狠斗私字一闪念”,斗就斗,我就找个“私”吧,我说我爱好写毛笔字,想将来当个书法家。我就斗了个这个,支部书记逮住我就批了好长时间,什么成名成家,白专道路,很危害,这是资本主义思想,那个批啊!我成么名成么家,根本没这么个想法,你让我斗我没办法,说说而已,敢说实话。有什么事都暴露出来,认识到不对改了就行了,他不,他上纲上线就斗起来了,本来我1969或1970年就应该发展,结果就压下了。那时,我除了在单位做宣传以外,就更加努力的去写,后来,从基层调到机关,机关重新考察我,1971年就入党了。我那时也是沾了书法的光。我当时高中毕业,在基层这是很少的,能写写文字,1971年就把我调到机关搞通讯报道,搞的有经验了,就干党委秘书,写大材料。五年党委秘书,干的在市里有点小名气了,宣传部又把我要去了,这么一路过来了。
记者:说起来,你的经历很传奇啊。
张仲亭:是很传奇。到了宣传部又整天写材料,偶尔的一次机会,省直机关办了个全省干部书法展,我写的作品入选了,宣传部一看我还会写毛笔字,1989年动乱时,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就让我由济南市委宣传部调入济南市文联了。从1964年到1989年这25年,我这经历很丰富,卖棉花,站柜台,搞美工,又搞通讯报道,又干党委秘书,又干到宣传科长,宣传处长,就这么干下来。毛笔字是业余的业余,但是我没断,断了的话那次全省干部书法展我也参加不了。到文联以后,一看文联还有个书法家协会,我爱写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啊。但是,看一看和我年龄相当的,大一点的,小一点的和我同时起步的,在济南就有一大批,都小有名气了。这个字从哪里写啊?我虽然没断,但是我没有系统的写啊,人家可是一直写,又有老师,又有研究的,和人家自然没法比。
记者:是从那时起你选择小楷的吗?
张仲亭:我一看人家都比我写的好,我过去人生阅历的也不够,到今天我的书法水平,对书法认识,也正在学习,实事求是说也是很不够的。我原来曾错误的认为,写好楷书就什么也能写好,这是错误的,楷书是楷书,隶书是隶书,草书是草书,为什么叫书法呢,书中有法。法,它有方法,有规律,有艺术的含量,它不是简单的写字就写出来的。写楷书,它有楷法,也不是你随便提起笔来下功夫就能写好的。而当时,我只是写过楷,在大楷小楷的基础上写过传统的楷,好在我这个楷不是乱写,是传统的楷。现在我到了文联做领导工作,如果我的书法不能服人,自己也无光,那就得必须赶上去。怎么赶啊,我要是和别人一样,也写行书,人家这二十年没断,我这二十年没写,根本赶不上去。但是,我仔细分析了分析,在当时小有名气的人中没有一个写小楷的,我是这么考虑的,都不写小楷,我写小楷不行吗,小楷虽然费功夫,我时间虽少,但我笨鸟先飞、忙里偷闲,有点时间我就写,争取在短的时间里我把小楷写好,小楷写好以后和大家的距离不就慢慢赶上去了,然后行书再慢慢提高。那会写小楷,我主要是基础好,选这个主攻方向就选对了。
记者:您作为从济南走出来的第一位中国书协理事,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应该于你最初选择小楷有着很大关系。
张仲亭:以后写小楷就写下来了,接着1995年当选为山东省四届书协副主席;2001年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其实,到2000年前后我的小楷就达到一定水平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写了《济南七十二名泉》、《济南名人咏济南》和《论语》,《论语》印了七千册,这些书出版以后,再加上媒体宣传,我小楷的地位就奠定了。
记者:您认为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是一种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传统?
张仲亭:中国书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中国书法为载体,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需要。作为一个书法家,他的字能不能受欢迎,能不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我觉得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是最好的路子。现在家庭一般都喜欢挂些字画,特别是书法,挂不认识的字,来人看了不认识,再说内容低俗的看了也没意思,那就要写“宁静志远”、“厚德载物”或《诫子书》、《陋室铭》等等,来人都愿意看。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是紧紧相连的,它本是传统文化,它又作载体,最容易宣传传统文化。譬如我写的这些年的作品,写咏济南的也好,写咏山东的也好,还是一些博学经典也好,写的多的,除了《朱子治家格言》,再就是《岳阳楼记》,《诫子书》、《陋室铭》、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沁园春》。这已不仅是书法,它还是传统文化,挂在家里,欣赏的是书法,受到的是传统文化教育,基于这个认识我觉得我写小楷最易于让群众接受,因为楷书一笔一划,没有很深的功底是写不好的。老百姓喜欢书法,特别喜欢有功底的,你写的好,他就喜欢看一看,写的内容又是传统文化,就能教育人。今年年初,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的孔子文化世界行活动,选了五句孔子的论语,拿到各国进行宣传。对外宣传必须写楷书,那写楷书的就沾光了;写行书人家不认识,到了国外,人家研究的是中国汉文的,是从楷书入手,绝对不会认识草书的,所以必须是楷书。楷书找谁写,那自热而然的找到了我。这五句论语,每句话一个作品,然后这五句话全合起来写成整个一个作品,要求很短的时间写完。我一看这是一个光荣的任务,从中我也悟到用书法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的需要。
当然了,如果我没有写楷书的基础,人家也就不会找我,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我写的越多我就越感到,用书法作为一个载体来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原来在职时,我为了工作的需要,也开发过几种礼品,现在我出的书也是礼品;另外,我也从纯礼品角度出过一套,选了五个著名书画家,一个人写一张字,画一张画,搞个水印的,然后当礼品卖,宣传面也很广,这一些都为我搞兰亭书法院奠定了基础。现在,成立了兰亭书法院,我就把它扩大延伸了。
记者:也就是说你在做兰亭书法院之前并不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些基础,延伸了,专业化了,其实有好的作品,内涵好的内容,老百姓还是喜欢看的,尤其是楷书,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有些行草作品挂家里,他看不懂,看不懂就不愿意看了,就没兴趣了。
张仲亭:是这样的。
后记
因为不久前观看的济南兰亭书法院揭牌仪式暨院士作品展,留给了记者强烈的印象,采访张仲亭先生自然就从他成立的书法院说起。采访中,张先生的讲述相当简约,而我坐在他的对面,我们的话题从成立书法院的缘由不经意间转到早年习书的苦乐,先生儒雅、谦逊、和蔼,年少时的记忆仿佛浮云般在他的脑际消散,聚拢,又一次消散。似乎,对于他来说,成为一个书法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没有原因的原因,让他在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一语道破君子的内涵,即文质彬彬。张仲亭先生祖籍淄博,1947年7月生于济南,幼承家教,酷爱书法,书涉行、楷,尤淫小楷。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有“南帖北碑久不和,因时所限自偏颇。张公自有平衡法,心悟手摩末蹉跎”的评赞。欧阳中石先生认为,张仲亭的小楷“得乐毅之古貌,端朴直索黄庭之雅韵,秀实至于大令之十三行,亦见娟好,能洗尘去俗,已大不易也”。因此,在未识张先生其人之前,已久闻其名,尤其是曾在不同的书法展上欣赏到他那潇洒流动、浑朴典雅的小楷作品,极具书卷气,且风格明显。而见到先生其人后,尤其是一席访谈过后,他温文尔雅,笃志而博学,更是留给了记者深刻的印象,诚如孔子所言,质胜文也!
《庄子·梦蝶》中有这么一段话:“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矢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戚戚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而张仲亭先生浸润于书艺之中的境界,便也算得是矢志不渝,物我两忘了吧。
张仲亭,一个文质彬彬的学者型书法家、一个博学多才的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