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多媒体艺术家杨泳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5日 13:31 《投资有道》杂志
杨泳梁选择用数码摄影、数字合成进行传统美学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形式上符合传统审美情趣,用的媒介和表达内容却充满后现代色彩。
与其将杨泳梁界定为影像艺术家,不如称其为新媒体或多媒体艺术家更为贴切。
站在这个80后艺术家的一些作品前,感觉恍如隔世。远观明明是一副烟波浩渺、气韵生动的传统文人山水,但细观之画上层峦叠嶂却竟由无数广厦林立的现代都市影像细腻合成。
以传统表象的虚无,架起现代都市变迁以及隐藏于都市内游走的灵魂,这种双重感观差异,使他的作品带有些许不可思议的神秘色彩。
这一类型作品大约5年前出现在上海的一些摄影展上,视觉上的美感与内在对城市快速发展的冷酷思考以现代影像技术方式结合在一起,使评论界和观众倍感新鲜,在80后的年轻艺术家群体内迅速脱颖而出,他的作品开始被包括大英博物馆在内的西方艺术机构所收藏。
在上海外滩18号的18画廊内见到杨泳梁,并不能使人很快将他与虚无缥缈的作品结合起来,他看上去与那些生长与这个都市里的当代青年们并无二样,待人礼貌却对陌生人保持着疏离感,相较于国内更早一辈的当代艺术家,他气质内体现的“时代感”更为明显,对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商业这类话题不避讳地侃侃而谈。
很难想象这个出生于上海嘉定的年轻人是如何“以多种技术”奇妙地融合了那些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因素。
用西方技术诠释中国精神
与他在幼年花费了十年时间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有关,杨泳梁的骨子里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似乎并未想过将从事承袭传统的艺术创作。
在艺术学院,他学习的是视觉和设计相关专业,一些实验性的视觉作品还获得过全国性奖项。
2003年自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分院毕业后,他也曾像很多年轻人一样试图自己创业,创办设计工作室,体验是:“尽管很努力,但总感觉有劲使不上”,在三四年的时间里折腾着,公司开开关关。
他把这段经历描述为“人生坐标没有找准定位”。但从另一方面,也使他对摄影、录像和新媒体制图合成等技术掌握更为得心应手。
在这期间逐渐开始的摄影、水墨和录像艺术探索中,他已经在思考一个问题:所谓的“后传统”现象,应该如何更好地体现在艺术形式内?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文化,与现代生活、西方美学之间似乎仍然缺少一座桥梁,他决定成为这座桥梁。
2005年前后,他结束了并不顺利的创业,开始投入专职艺术创作。
传统绘画是人与作品的直接感知,但若以机器作为媒介,在人与作品之间横亘一个中介物质,将产生怎样的思考和契机?
事实上对杨泳梁来说,选择用数码摄影、数字合成进行传统美学艺术创作尽管是跨界的,也是必然的。他认为现代的笔墨纸砚也同样早已成为工业化产品,从这个层面上,机器取代笔墨成为绘画媒介并无什么区别。
同时与其他形式的当代艺术相比,新媒体艺术在与西方艺术界的对话中相对更平等。
80后艺术家似乎从进入艺术领域的初始,就为自己定位了未来如何成为一个国际性艺术家的方式。
“可能不应试图以中国的水墨去表达西方的主义,而应用西方技术,诠释自己真正内在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文化的、传统的、是他们无法涉及的,是留在我们自己血液里的东西。”
矛盾的平衡
这种定位或许是他的艺术作品广受好评的一个重要因素,形式上符合了传统审美情趣,用的媒介和表达内容却充满后现代色彩。
他早期代表作《蜃市山水》系列作品看上去像是模仿元代倪瓒的山水作品,其实是以电脑绘画技术绘制的“假山水”,电线柱子取代了郁郁葱葱的树木,高楼广厦取代了飞檐亭阁,图章落款用的都是马路上的窨井盖,颇具讽刺意味,却又震撼人心。
一些评论者曾将他的作品称为“摄影水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以“摄影家”的身份被介绍给公众。
但对他来说现代摄影对只是源自西方的一种记录方式和技术。他认为自己的艺术作品介于摄影和绘画之间。
而在取材方面,新生代的艺术家并不像当代艺术界的前辈们对政治和社会情绪冲突有诸多的感触与冲动。有人将他称为“现代隐士”,但杨泳梁想表达的,却是当下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敏感的有关城市化动荡与变迁以及文化迷失。
通常在创作前,他已构思全图,然后背着一台普通的专业相机,花费大半年时间在上海滩走街串巷,拍摄棚户区、拆迁房、金融区、老建筑群,整理素材后利用电脑软件辅以后期效果,合成在画面上,有时一个酝酿过程甚至长达数年,但创作最具难度的,还是如何用电脑软件完美的模拟自然光影。
这决定了他的创作过程更为漫长,早期他每年大约创作20件作品,现在则减少到10件左右,每件作品版数不超过15版。这其中包括了他在装置和录像艺术上的尝试。
今年将在外滩18号举办的个展,主题定为“桃源记”,风格仍是传统审美,协调的文人山水。但近看却满眼现代废弃各种垃圾,还突破性地运用了人物,让观者对穿着古代袍服、眼神麻木的演员的“假”产生直观感受,充满批判和质疑味道。
他试图在一切和谐中寻找冲突、在一切矛盾中寻找平衡。
市场有无限可能
从时代和艺术发展的角度,杨泳梁认为影像艺术理应成为未来收藏的趋势。
“艺术与现代科学科技相结合创作在西方已经是相对成熟的操作模式,这与时代和观念的进步相吻合。”
某种程度上他比较幸运,因为“一出道感觉市场就已存在”,尽管如此他迄今为止在国外举办的展览依然多于国内,藏家集中在欧美地区。
18画廊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稍早前在香港国际艺术展11(ART HK 11)上,杨泳梁参展的20余件作品获得了各地藏家追捧,包括亚洲一些重要机构和藏家。
而在香港佳士得2011年春季拍卖会上,他创作于2007年的作品《蜃市山水III:迷城3/7》,落槌成交价为162500港元。
相比之下,国内藏家则似乎需要更深入地对影像艺术收藏价值加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