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姜健:我现在的照片就是留给历史的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6日 07:42 东方早报
摄影家姜健与评论家林路对话“环境肖像”
9月3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瑞相馆“与摄影家面对面”活动上,摄影家姜健和评论家林路进行了以环境肖像摄影为主题的对话。姜健在摄影上是坚定的独行者,从1980年代开始创作起,就坚持使用“环境肖像”来记录不断变迁的人与时代,作品中流露出对于大量细节的尊重,他提出了影像作为历史记录的意义:“我总是在想我现在拍的照片是留给谁的,其实就是留给历史的。”
姜健几十年间坚守本土文化并游走于农业大省河南境内,先后完成了《场景》、《主人》、《马街说书人》、《孤儿档案》、《筑城者》等系列摄影作品,以其特有的影像方式持续记录了中国农村的生存状态,也再现了当代中国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巨大变迁,为中国民间社会建立了一份珍贵的影像文献档案。
环境肖像最重要的是细节
姜健:我的《场景》始于1985年,一开始只是对生活场景做记录和描述,后来发现个人的记忆可以转变为公众的记忆,《场景》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体验的空间。1993年我把这个作品发展成为我第二个专题《主人》,当时拍了一个黑白,一个彩色的。有人说黑白的很有艺术,但是我坚持用彩色的。我发现彩色影像的信息量更丰富一些。彩色和黑白并不是说谁更艺术,你拍摄什么样题材的时候使用什么样的胶卷。如像母亲给孩子用一些碎布头拼起来的书包,有红、蓝、绿,这就是农村的审美,也在描述着他们的生活细节。这样的影像如果是黑白的就没有细节。
照片的信息很重要,影像应该留给后人充足的信息。环境肖像最重要的就是细节。环境一定是主人翁生存的环境,这些都有助于描述肖像的具体细节和这个人的精神本质。
林路:两个八年成就了两组,从《场景》到《主人》,是一个坚持下来的过程。
姜健:《场景》、《主人》完全是在讲从农村到城市化的过渡。后来我又拍了一个《孤儿档案》,这是一个事件,少林寺对1036个16岁以下父母双亡的孤儿进行赞助。环境肖像的记录在这里是一个转折,已经是影像语言方面的变化,《孤儿档案》的背景是全黑的。这个环境是我赋予它的环境,我觉得父母双亡,这个事件对他们心理上造成一个阴影。这其实就是摄影语言构成的方式。摄影是记录我们共同的生活,它的意义才会存在。
我们的照片是留给历史的
林路:在公众记忆和个人记忆之间,作为一个摄影师来说怎么选择、定位,这对于今天很多拍摄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姜健能把摄影的想法做一个解剖吗?
姜健:我们这一代从小受的教育就是理想和责任,在拍摄的时候脱离不了我们那个烙印,这个场景完全是在记录我的私生活,后来我还是想到和历史,和社会是有关联的,因此我后来更自觉地进行这样的记录,那时候不但是我记录我个人的感情和自己的感受。现在更年轻的摄影家,80后,甚至90后,他们有时候更赋予个人化,我不反对这个,但是我觉得大家只记录自己个人内心的东西,那么公众的东西谁来记录?
我在做这些记录工作的时候,总是在想我现在拍的照片是留给谁的,其实就是留给历史的。我们的作品在今天可能意义不大,但是我坚持十年,坚持二十年,这个影像的力量就是无穷的。有时候所谓的技术也没有那么简单,在农民的家里,你得在农民非常混乱的生活秩序里寻找到你要找到的农民本质的秩序和旋律,这些构成完全要靠你的影像,靠你的眼力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