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林墨:中国生活方式除筷子几乎都被西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4日 09:23 北京晨报 微博

林墨 林墨

  1962年生于中国哈尔滨,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1990年留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1996年任西中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2011年任卢浮宫中国当代绘画展艺术总监。

  平时泡在宋庄,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如果问画家林墨(微博):49岁了,何必这么辛苦?他的回答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为了明天。

  在欧洲游荡了20多年,对责任、对文化、对历史,林墨的感受与众不同。

  林墨是个专注的人,他说要写书,便把自己关了整整3个月,于是有了《去那里寻找回来的路——艺游欧洲十八年》,它由60个小故事组成,之所以这么安排,用他的话说,当读者坐在马桶上,就能把它们一一读完。

  多少赚钱的活儿他都拒了,多少露脸的事儿他都缩了,林墨知道,在今天,写书注定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但,他有太多想法要倾诉,那是一代人漫长的求道之路,面对约束,他们曾义无反顾地冲出去,去寻找新的精神坐标,然而,他们很快发现,那里依然是座牢笼,从此岸望向彼岸,有太多的幻想与误解,那么,怎样才能彻底释放内心的自由呢?

  祛魅与腐朽,启蒙与反智,彼此激荡着,构筑成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当人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时,林墨已走遍了整个欧洲,看惯秋月春风,拍遍栏杆,恍然间,他有了一份豁然开朗。

  让别人赚了大钱

  我是哈尔滨人,毕业于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一家装饰公司,没干多久,就辞职跑到北京,算起来,我是第一代“北漂”。

  那时北京有很多诗人、画家,我们在各大使馆办画展,外国记者、文化参赞来买我们的画,一幅作品100-200美元,那时普通人月工资才几十元,卖一张画,够我生活一年。当年我住在中日友好医院附近,再往外是郊区,我出国那年,四环路还没通车。

  现在看,当时的画卖得确实亏,今天许多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很高的作品,当年都是这么被卖掉的,欧洲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家乌利·希克跑来收了许多作品,大部分价格都不高。

  两本字典闯欧洲

  1990年,西班牙方面说可以给我一份奖学金,支持我去留学,当时人人都梦想着出国,我当然很高兴。可我一句西班牙语都不会,就随身带两本字典,一本是《中-西字典》,一本是《西-中字典》,我要“说”什么,就从字典中翻出来,指给人家看,人家要“说”什么,就让他在字典里翻,指给我看。

  到了西班牙,要上语言强化班,一年级我就上了2次。

  我落脚在巴塞罗那,刚开始觉得很新鲜,它注定是个出艺术家的地方,因为完全突破常规,好多房子的柱子是歪的,楼是斜的,毕加索就是在这个城市中长大的。

  在国外,一开始很想家,熬过了一年,也就不想了。

  去之前,人家告诉我有奖学金,可到了以后又没有了,只好到一家台湾画家开的餐馆打工,给他切洋葱。

  被上帝眷顾了一次

  看不到希望的日子,偏偏又遭遇了大麻烦。

  我拿的是留学生签证,落地后需补办学生居住卡才能长期呆在那里,我语言不通,当初也没人告诉我:办居住卡,就要有生活来源证明,需要5000美元。这么多钱,我哪儿找去啊?只好求朋友帮忙,好不容易借到了钱。

  没想到,倒霉的事接二连三,我把钱和护照一起给搞丢了,这下可真完了,实在走投无路,看路边有个卖彩票的地方,就把剩下的钱全买了彩票,心想如果没中奖,就跳地中海自杀。

  没想到我中了一等奖,看来我是个被上帝眷顾的人,这笔钱没想象得那么多,但对我来说足够了,再往后的日子相对从容,我买了一座十六世纪的古堡当工作室,可以跑遍欧洲,潜心创作,还开了几年餐馆。

  这些经历讲起来像小说一样,可它真的就发生了。

  中国画家大多还在干手艺活

  以后18年,我基本是在艺游欧洲,体会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之间的距离和差异。

  在中国,像我这样美术院校的学生,接受的是严格的俄罗斯式美术教育,偏向传统,上学时虽然也了解了一些西方当代艺术,但看的都是二手的东西,毕业后虽然感到花鸟之类与时代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去搞实验水墨,但真到西班牙,刚接触当代艺术,还是有点不理解。

  其实,西方人对中国也不太理解,他们很奇怪:为什么还在用写实的方法再现现实?因为,那是人家几百年前已经解决的问题了,现在你还这么干,就觉得意识很低下,搞的顶多算工艺品。

  在巴塞罗那,满街都是给人画肖像素描的,许多来自俄罗斯、中国,画一幅只给一点点钱,也就算旅游业的附属品,很多国内去的优秀艺术家为了生活,在艺术上全军覆没。

  不教孩子学画画

  18年来,我不断观察,不断创作,不断修正,逐渐理解了当代艺术。真正的艺术与手艺无关,与技术无关,我儿子5岁了,好多人问为什么不教他画画,我说不用教,艺术是教不了的,越教越坏,过早地把我们成人的概念灌输给孩子,就是“毁”人不倦了。

  我在欧洲也卖画,但从不为市场而创作。80%的欧洲画家是业余的,他们真心喜欢艺术,并不以此谋生。欧洲的画不贵,三四千欧元而已,西班牙社会收入比较均等,白领一个月可能拿到3000欧元,而饭馆端盘子的也能拿到1500欧元,所以大家有买画的习惯,不像我们,墙上有张挂历就行。

  现代艺术是美国人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现代艺术?其实现代艺术就是一个概念,看谁能把这个概念通过一套完善的理论系统,强加给别人,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接受。

  美国人在“二战”前,对欧洲有一种文化自卑心理,但他们很聪明:既然比不了传统,就比现代。“二战”后,马歇尔计划专门拨出2亿美元介入欧洲人文的各个领域,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他们认同“现代艺术”。

  巴黎原本是世界艺术的中心,但法国人对美国人的举措缺乏清醒的认识,等认识到了,世界艺术中心已经转到纽约去了。

  现代艺术受禅宗影响很大,日本的铃木大作最早把它带到美国,它颠覆了传统美学的概念,过去人们认为艺术是后天训练才能掌握的,而禅宗认为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所以在美国的杜尚把小便池当成艺术品,颠覆了一切传统的审美,用一种生活现成品置换了概念,直接放进美术馆展览。

  这套观念能风行开来,不是艺术单兵突进,而是和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可口可乐饮料、美国生活方式相互配合走向世界的。

  传统艺术概念靠综合实力

  在国外,很多人都说,世界未来的艺术中心将是北京。

  在北京宋庄,聚集着五六千艺术家,堪称全宇宙艺术家最多的地方,不少外国人也跑过来,因为别的地方没这么热闹。但要成为世界艺术中心,我认为要改变两个不利因素。

  首先,寻找到自己的解释方式,今天大家所秉持的艺术理念多来自西方,依然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在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中,除了筷子,基本都被西化了,那么,什么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如何从自己的血脉与基因中,找到真正感人的、大家都能认可的力量?

  第二,传播艺术概念要靠综合实力,只有大家都羡慕你的生活方式,想模仿你,他们才会认同你的概念。前两天我在家修水管,结果螺丝一下就崩掉了,我当初特意买的是有品牌、价格比较高的产品,可依然是假冒伪劣,这样的生活,谁会羡慕你呢?所以我说,如果我们失败,败就败在一颗螺丝钉上。

  不能只考虑民族性

  寻找自己的解释方式,关键是要面向全人类,而不仅仅面向我们自己。过去总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这就像在世博会上,越是西方国家,建筑越现代化,越引领时尚,而越是传统后发国家,建筑越偏向民族风格,在今天,过多强调民族性会让自己边缘化,成为装饰品。

  我刚到欧洲时,报纸上提到中国都是负面信息,现在正面东西多了,可误会依然很多,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很有钱,但还没有学会如何赢得别人尊重,生活方式和价值有问题。

  今天,中国小商品遍布世界,有很多是当年咱们城乡结合部才能看到的假冒伪劣,许多小店弥漫着廉价塑料的味道,进去眼睛都熏得生疼,可价格便宜,人家不能不买,但买完了就骂你。

  不顾别人的感受,怎么赢得别人的尊重呢?

  谈到未来,我有点悲观,说太多没什么用,自己一点点努力就是了。

  陈辉/文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