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买高价卖:大学教授也成收藏大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9日 14:01 金羊网-新快报 微博

容庚(1894-1983)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省东莞市人。 容庚(1894-1983)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省东莞市人。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图片资料

  容庚少年即醉心于金石之学,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收藏家。一生出版专著30余种,其中《金文编》和《商周彝器通考》影响深远。

  他把一生的大部分积蓄用来收藏文物,栾书缶和越王剑都是他的藏品。在晚年,他把自己的珍藏全部捐给了博物馆和图书馆。

  他是王国维称赞的治古文字的四位青年之一,他编写了有“古文字字典”之称的《金文编》,他是中大著名教授,他还是一个收藏家——广州博物馆(微博)镇馆之宝越王剑就曾是他的藏品。

  中学毕业即被聘为老师

  容庚出身于东莞有名的书香世家。自其高祖起,五代文脉,皆有科名。祖父容鹤龄是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执掌东莞石龙的龙溪书院十余年。父亲容作恭是1897年的贡生,博闻强记,喜治史学,藏书万卷。

  容庚自幼继承家学,研读国学经典,五岁读“四书”、八岁学《礼记》、《左传》。15岁丧父后,跟随舅父研读《说文解字》等古文字典籍。

  1917年,容庚在东莞中学毕业后被校长聘为教员,讲授国文和文字源流等课程。教课之余,他经过六年研究,在28岁时就完成了1200余页的《金文编》初稿,这也是他进入金石研究学界的成名作。

  1922年,容庚辞去教席进京求学,与国学大师罗振玉相遇,深得其赞赏。在罗振玉极力推荐下,容庚以初中生身份被破格录取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研究生,奠定了一生从事考古学和古文学研究的基础。

  毕业翌年,容庚被燕京大学聘任为襄教授主讲文字学课,旋升教授,并任《燕京学报》主编。在此期间,容庚发表了不少关于古文字、书法篆刻等方面的论文,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进故宫(微博)整理铜器,爱上收藏

  1924年,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政变占领北京,把皇族逐出紫禁城,把故宫改为北平古物陈列所,后成立故宫博物院。故宫所藏古器物很多,需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鉴定、编目等工作,遂组织古物鉴定委员会。容庚为该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编入古铜器鉴定小组,开始了青铜器研究。

  据容庚的弟子介绍:“(1926年)他(容庚)得以近距离地对青铜器进行实物探究,辨别真伪。那时候他还是个后进学生,为了偷师,他有时把真品说成赝品,把赝品说成真品,去向很多老前辈请教,听他们如何辨别考究。”

  几千件铜器鉴定完后,委员会散了,容庚喜欢上收藏。他把这些铜器,选其精品分批刊印图录,得到院长同意后着手编纂出版。1930年,山西有一大收藏家逝世,其后人拟将数百件古铜器整批出售,索价万余元。容老闻讯,便将整批铜器买下来,先付5000元订金。这批铜器运到北京后,容庚召集同道选购,卖去其半数就抵偿了价款,他因此成为古铜器的大收藏家。

  积蓄半数用在收藏,也曾看走眼

  容庚先生一生很节俭,他每月拿出一半工资给妻子做家用,其余一半就用来购买书籍,收藏铜器及字画。尽管如此,容庚收藏最主要靠的是眼力。他擅长辨别铜器字画的真伪,人家看走眼的,他就以平价购入,再用十倍的价钱卖出,然后购买回更为珍贵的古董——这就是他说的“生财有大道”。

  虽然是古文字学家,但容庚也有看走眼的时候。1931年秋,容庚在北京古玩店购得一把有“王戉”铭文的青铜剑。当时容庚误把铭文“王戉”理解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卿王戉”,所以并不是非常重视此剑,后来此剑被古文字学专家于省吾交换过去。直到有一天,容庚在日本人所著的《周汉遗宝》一书中见到“戉王矛”,才明白此剑中的“王戉”二字应倒读为“戉王”,是“越王剑”,顿觉非常可惜。

  不过事情在1937年却出现转机。当时,容庚得到了西周的“师旂鼎”,而于省吾对此鼎也非常感兴趣,希望容庚能转让,容庚便提出要其拿“越王剑”交换。于省吾考虑再三,最终把“越王剑”归还容庚。1956年,容庚将“越王剑”捐给了广博。

  收藏为研究用,全部捐掉

  1945年抗战胜利,容庚、周作人因为在伪北大任教而被代理校长傅斯年解聘。解释无果,容庚返粤任岭南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主任一职,后任中山大学教授。

  1949年以后,在当局及中山大学的努力下,容庚的收藏品得以运回广州。他曾说:“数十年薪水收入,自奉甚微,所有余资尽以购买书籍字画器物,这样做的目的,一供学术研究之用,二可使国家文物减少外流,今老了我将献于国家,以酬夙愿。”

  上世纪50年代,容庚将其收藏的古铜器“栾书缶”和150件青铜器珍品捐给国家。1977年以后,容庚分三批将所藏青铜器及书画字帖交付广州博物馆。后又几经波折,将一万多册珍贵书籍交付中山大学图书馆。1982年春,容庚因摔倒而致坐骨断折,多年忧疾一日发,1983年3月6日,容庚病逝。

  1998年,容庚先生在海内外的子女秉承父亲的遗愿,将其最后一批著作手稿、名人信札、金石拓片、古籍图书等400多种,2000多件捐予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逸闻

  郭沫若向其求教

  郭沫若偶然间读到容庚的《金文编》,十分钦佩,于是在素未谋面之下,冒昧写信向容庚请教问题,署名“未知友郭沫若”。容庚复信给予支持,二人以通信联系,交流研究古文字的心得。

  郭氏著名的《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和《两周金文辞大系》顺利成书后,他说:“若是没有容庚的帮助,我走上研究金文的道路,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1946年,容庚在重庆第一次与郭沫若见面,相谈并不欢畅,他事后与人谈起,用“退庙之僧”来形容郭,意指郭不务正业。

  宁跳珠江不批孔子

  “文革”后期,一位“批林批孔”的干将跑来劝容庚,让他认清形势,参加批判孔子。容庚答曰:“我宁可去跳珠江,也不批判孔子。”

  其人其语

  “数十年薪水收入,自奉甚微,所有余资尽以购买书籍字画器物,这样做的目的,一供学术研究之用,二可使国家文物减少外流,今老了我将献于国家,以酬夙愿。”

  “我说的话,是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

  “过去你们批判的容庚,实际上没那么坏;现在你们说好的容庚,实际上也没那么好。”

  ●越王剑

  越王剑铸于战国早期,为国家一级文物。剑呈水银古色,剑格上有鸟篆错金铭文,左右各有“王戉”二字,两面共8字。虽然是2000多年前的青铜剑,但此剑至今还十分锋利。为广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图/新快报(微博)记者夏世焱

  ●栾书缶

  栾书又称“栾武子”或“栾伯”,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此缶是栾书子孙祭祀祖先时盛酒的用器,高48.8厘米、口径16.5厘米。肩及上腹有错金铭文五行四十字,盖内铸铭两行十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十分罕见。栾书缶是容庚最钟爱的藏品,现藏于北京历史博物馆。

  栾书缶释文:

  正 余 金 皇 书

  月 蓄 以 祖 之

  季 孙 作 余 子

  春 书 铸 以 孙

  元 已 缶 祈 万

  日 择 以 眉 世

  乙 其 祭 寿 是

  丑 吉 我 栾 宝

  ●《金文编》

  学界公认,《金文编》是继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之后的第一部金文大字典。据历代出土的青铜器三千多件的铭文,共收字18000多。商周秦汉铜器铭文中已识与未识者,从中可尽览无遗,是“古文字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