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以茶当酒醇爷们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9日 10:54 TimeOut

马未都 马未都

  北京自古出侃爷,这一群体,总是以愤世嫉俗、棱角分明的形态集体出现。马未都算是非典型:谈吐不凡、口才虽好,但忠厚的外形、温和的风格,总显“面”了点。正如名嘴三表所言:王朔能把人喷晕,马未都一样也能——靠的是底子厚。而那匹曾经的“瘦马”,即便今日家底已倾国倾城,也依然最爱那“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我觉得凡事不能着急,都得慢慢来。”果然,世界上一切犀利者,都敌不过这老马识途的不温不火。而那泡叫做文明的茶,饮久了,也是会醉人的。

  统筹 李牛牛 黄哲 文 黄哲 摄影 冯昱 鸣谢 观复博物馆(微博)

  中国绝大部分文玩,皆是君民共享,比如“官窑、民窑”,唯独这景泰蓝,一直是皇家禁脔。对于马未都这位大收藏家,景泰蓝自然不容错过,但二者的缘分,其实早已天生注定——1955年3月22日的北京,发生了两件事:一是后来被认为是科普小品范文、并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景泰蓝的制作》,由叶圣陶写成;二是西郊某大院一马姓山东籍军人家庭生了儿子,因生于羊年,又是该家第一代北京人,故名未都。

  在人间,我是只无法复刻的景泰蓝

  这些年,马未都先后亮相央视《百家讲坛》和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侃侃而谈,谈的就是包括景泰蓝这样的中华民族的奇珍异宝。“其实这就是个俗名,年号+颜色。它学名叫‘铜胎掐丝珐琅’,反而没几个人知道。就像感冒了都知道吃感冒通,没人知道吃什么酸什么钾。

  在文化传承中,能被记住的、能流行的,全是最简单、最通俗的。”在马未都这一品牌的大旗下,“深入浅出、通俗实用”的指导方针,为老马赢得了不少“马扎”。

  普通观众、读者把他当老师,玩收藏的把他当老大,对此,老马连连摆手,“知道我以前的公职是做什么的吧?编辑,当了整整十年,干的都是‘伺候人’的活儿。现在我喜欢的也只是公共传达,你爱听就听,不爱听拉倒。当师长或者带头大哥,那都是有功利性的。”   

  无独有偶,马未都这样的人生态度,也和叶圣陶的另一幅作品有关——原来他的表哥和叶老的孙子叶三午是同学,少年马未都也跟着去过叶家“打酱油”。“叶老最喜欢的一副对联在他们家常年挂着: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连字都认不全,后来慢慢理解了以后,我就记了一生。”

  但大部分看花人最在乎的,恐怕不是花,还是种花的是谁。而马未都这三个字,在如今就像当年的景泰蓝一样,也早已品牌化了。马未都倒是很看得开,“中国人肯定是先爱钱,后爱文化的。如果我能让他们在爱钱的同时,知道文化也是可以创造财富的,也是件好事。”说到这里,他颇为自己感到骄傲。“文物本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物化。我把这种物化的普及做到现在,也算是胜利者。当初和我一样的人有很多,很多人没有抵挡住各种巨大诱惑,而我战胜了心里的‘小人儿’,走到了现在。”

  不过说起来,马未都对流行这事非但从来不陌生甚至曾是其中叱咤风云的弄潮儿。“嘟嘟嘟嘟嘟嘟……今晚这档案馆的电话是咋的啦?”不少老文青都记得那部短篇小说《今夜月儿圆》也是改革开放后爱情小说的破冰之作。三十年前,正是马未都就着车间里昏黄的灯光一夜夜写就。1981年,一共四个版的《中国青年报》登了整整一版。在当年是什么概念?“反正比上《百家讲坛》可牛多了。”藉此,只上过小学四年级的返城知青马未都,从工厂被调进出版社做编辑。而上世纪90年代初,红遍影视界的“海马工作室”,也是从全明星主创中挑了两位的大名、然后各取一字命名——马是马未都,海就是言情教父海岩。

  海岩还记得二十多年前两巨头会师的场面,“你是写《便衣警察》的海岩?你是《今夜月儿圆》的瘦马?你也只念到四年级?你也去过东北下乡?我十几岁也去过那儿当兵……”除了二人为谁埋单打了半天——因为都是已经靠稿费“先富起来”者,“只记得他那会儿真瘦,比我还瘦,要不怎么叫瘦马呢!”

  “别提了,要不怎么说那会儿还年幼无知呢!”当年身高1米78、体重在120斤挂零的小马,觉得“这一对不起自己,二对不起社会”,想到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就自鸣得意。直到后来夜读张岱《陶庵梦忆》之“扬州瘦马”,“肠子都悔青了,恨不得将从前印在书上的笔名全部抠去。”好在后来身体发福,此笔名不用也没人再提了。

  《收藏马未都》作为电视节目,需要一首主题歌,“老马聊发瘦马狂”欣然命笔,结果惊艳四座。不少“马扎”感叹“老大这是要气死方文山啊!”而当年马未都曾直言:青花瓷不可能“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这难免惹人联想。“方文山这些年轻人很优秀,又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华文明,我虽然这一点和他一样,但我已经老朽了,就不跟着起哄了,也没那工夫。”另一方面,在马未都看来,现在的流行文化“水太深”甚至甚于收藏界,“海马那时候也流行,但仔细看当时的很多东西,还是有很多理想。现在流行的,你看不到理想,看不清谁在追求什么,都是在追求钱。这也不能赖现在的人,都是现代社会给逼成这样的。”

  于是,在力所能及兼济天下之前,老马想的还是识自己的途独善其身。而老马的知音是谁?居然是已经逝世的苹果教主乔布斯。“他算是男人越老越帅的典范,这个帅更多是睿智。”同样作为“越老越帅”界人士,马未都觉得对于每个人、特别是男人而言,人生很重要的是积累。“为什么我偶然地说一句话,大家可能都觉得很有新意?其实根本不需要太多想,只需要比别人多想一步,你就跟人家不一样了。”

  一只景泰蓝,身价倍增总是在流通传播过程中,其实价值早在成胎、上色的精湛工艺时就已奠定。而马未都诚如那只价值连城的景泰蓝,早在“文革”时的东北农村知青点,那个“别人下棋每次看一步我看三步”的常胜将军,和“干重活儿多放盐、休息时口儿轻”的、让一百多号人满意的伙头军,就已经注定了日后的不凡。

  “但你倒回去重下一遍,就赢不了了,所以我不留恋过去的理想主义日子,也没梦想着穿越回到唐宋。”这也是为什么马未都对老家的鲁菜不感冒的原因:放在过去是好东西,现在还这么做,就太油腻太不健康了。无论是达芬奇的鸡蛋、景泰蓝还是青花瓷,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无法复制,马未都直言自己的成功也一样,所以既没想着传儿子,也没想过收徒弟,“如果我自己能再活一次,也绝不干收藏了。”

  和猫咪,你们特立独行最懂我

  对文物和自己的关系,马未都称年轻时还怕错过,现在已经不怕了,“因为就是个缘分”。所以有朋友戏称,如果把马未都扔一个无人荒岛上,“一件宝贝不给他也没关系,只要带两本书。”马未都挠挠斑白的后脑勺,“能再带上猫吗?”

  如今,几乎所有自我标榜文艺的青年以及不再是青年者甚至是营业性场所,都少不得爱猫这一重要标签。从来都“只管自己做就做了,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的老马,这一点也不例外,甚至比文青们更加走火入魔。他养宠物的历史,怕是要比他收藏的历史还要长。从没上学,就在部队大院养鸟、刺猬和兔子,“年轻时更喜欢狗,狗有朝气,一天到晚不闲着,要求也多,不出去遛都不行。”但年纪大了人沉下来了,对宠物的兴趣也发生了转移,“猫不一样,安安静静,对你的依恋都在眼神里,喉咙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这就算表明它的心情、向你示好了。”

  “我博物馆里、家里全是猫,是为了看猫的特立独行。猫从不巴结人,狗从来都巴结人。”但足智多谋的马未都,采用了无为而治的办法,从不给猫立规矩、设禁区。“我馆里最多时候四只,家里还三只,除了打破过一个完全不值钱的普通玻璃花瓶,别的没犯过什么大错。我都没刻意调教过,但不该碰的东西,它们还真没碰过。”马未都的解释是,猫天生通人性。

  每次他出门,最惦记的不是博物馆里那些价值连城的宝贝,而是那些出身不见得有多高贵的猫。而旁人不堪其臭、他却甘之如饴的,就是给猫们洗澡甚至洗屁股,馆里有助理、家里有保姆,但对他的“孩子们”,老马喜欢亲力其为,“给予比得到的快乐,一百倍都不止。”

  而最让他黯然神伤的,不是“打眼”错过了哪件古董,而是“馆猫”黑包包的离世。“小黑是观复的英雄,当初馆里进了老鼠,别的猫指不上,它挺身而出消灭了鼠患;以前黄枪枪被欺负,也总是它英雄救美;冬天它总是亲近你、热乎乎就跟暖水袋似的……只可惜,2011年初它病了,就差几天,没见到《醉文明》出版。”而给《醉文明·壹》选封面时,马未都毫不犹豫地以他最爱的那张合照、用作对小黑永远的纪念,“我们两个眼中都闪着各自的目光,瞧着共同的方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