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勇:书画市场向上发展趋势未变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2日 14:47 大江南收藏

  面对收藏市场的风云变幻,他处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用纵深的市场洞察力和宏观的人生思维,维护了荣宝在拍卖市场中的地位。他说,荣宝拍卖要做艺术市场最坚实的底盘。生活中,他平易近人,喜欢与媒体的朋友打交道,敢于直面艺术市场的种种现象,在青年朋友中间有着很好的人缘。他就是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微博)

  亿元时代

  艺术品回归价值本位

  刘尚勇进入艺术品行业很早,从当时的学生到如今荣宝拍卖的总经理,目睹中国的书画艺术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步步走入亿元时代,他感慨良多。刘尚勇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2009年“亿元时代”来临之前,都是一个文物艺术品价值回归的过程。书画应该有这样的价值回归,这是对艺术品本身的尊重。2009年之前谁买到艺术品,就等于是捡漏,因为当时的价值是被扭曲的,你买的越高越是在捡漏。2009年之后,捡漏的时代就已经结束了。今天,你再期望在艺术品市场中捡到便宜,是不可能的了,你只能花非常贵的钱去买你想要的那个东西。

  艺术品亿元时代不可否认已经到来,但面对2011年艺术品市场的调整,不少人质疑它未来的发展。对此,刘尚勇表示:“艺术品市场同股市一样,也有自己的调整期,如果太热就需要纠正,恢复到正常发展的常态,但书画市场向上发展常态的趋势没有改变。总体来看,市场是积极的、健康的。”

  书画收藏

  藏家群体在不断地变化

  书画收藏热现在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很多人都在关注不断攀升的艺术品价格,谈论收藏。刘尚勇建议大家保持一个冷静、客观的心态。“自古以来高端的艺术品收藏是少数人参与的事情,高价位的名画应该是收藏家里的精英们玩的事,与大众的距离非常遥远。”

  收藏市场兴起之前,在中国影响最深的还是传统的以文会友的收藏观念。书画作品是收藏者和艺术爱好者、艺术家之间相互交流、以文会友的一个平台。“上世纪70年代,文化市场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收藏就是相互交换,比如你有傅抱石的作品,我有张潘天寿作品,品相、画工都不错,可能我就会拿我这张换你那张,朋友间换来换去,互相的把玩、欣赏。”刘尚勇介绍说,很多绘画的大家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画,也是采取这样的方式。“李可染先生喜欢齐白石和黄宾虹的画,如果某个人手里有,就可以拿着作品到李可染先生的家里去换他的作品。”这种传统的收藏观念,参与的人数少,圈子不大,价格涨起来也慢。

  进入90年代后,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书画作品的价值被重新地挖掘出来。与此同时,藏家的群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最终在2009年,将书画艺术品的价值迅速推到高位。

  刘尚勇介绍,这样的过程并不是一次就到达的。“从90年代初到2003年属于行家市场,是一些懂画的人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区之间来回地倒画。他们低买高卖,赚取差价。”这些早期的市场行为带动了书画市场的繁荣。

  “传统艺术品的财富化,迅速引起艺术资本的介入,参与者的成分越来越多。从早期的藏家、爱好者,到后来的倒爷、行家,到后来的投机家,产业资本的投资人,到如今的金融大鳄,艺术正在不断被市场化。”刘尚勇表示,资本进入让如今的艺术品市场已不是简单的爱好收藏,它带来了观念的变化。“现在很多入行者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收藏,这其中掺入了金融投资的观念,与过去只满足于艺术品的欣赏、消费已是两回事。”隋永刚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