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范曾有点烦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2日 18:00 大江南收藏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里,对范曾而言可能是个比较烦的一年。

  先说他那场和郭庆祥(微博)的官司:耗时一年多,打来打去,虽然看上去是打赢了,但对他来说,则是场赢了面子输了里子的官司。且不说那500万的名誉损失赔偿费最后变成了7万。仅从法院的判决书上就能看出——他的“流水线作业”被得到了确认,而且郭庆祥说他是“才能平平”也被得到了确认。

  □ 本报综合

  关键词:流水线

  是“商品”而非“作品”

  郭庆祥在揭露范曾的“流水线作画法”中称:“他将十来张宣纸挂在墙上,以流水操作的方法作画。你猜怎么着?每张纸上先画人头,再添衣服,最后草草收拾一番落款,由他的学生盖章。”

  观范曾画作,专业人士多有“千人一面”之感,这种雷同性从哪里来?根本原因就是范曾不能体会“意存笔先”的境界,斤斤计较于逞技炫巧的人物造型,落入自我模式化的机械描绘,用谢赫的话说,就是“拘以体物”。

  唐代鉴藏史上著名大家张彦远曾谈中国画 “一笔而成,气脉相连,隔行不断”。张彦远所揭示的,是国画创作精神的精义所在,它所强化的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完整的生命投入和因此而展现的绘画行为的连续性。

  我们当然可以相信范曾“20分钟画一幅《泼墨钟馗》”的作画速度,但这个速度只是来自于一个熟练工匠的“手艺”,而不是“真画一画,见其生气”的艺术原创。

  范曾的“流水线”成批自己复制自己的作品,犹如产品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毫无价值可言。真正值得收藏的书画作品,应该是具有独特创意和贯注艺术家真情实感的艺术品,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成批生产工业流程绝对不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根本就没有关系。范曾把这些“流水线”作业标榜成艺术创作和继承传统,是在欺骗和误导大众,也钻了大众审美缺失的空子!

  所以,范曾这些“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毫无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利益集团的炒作只是一时的,他们共同在市场上套取许多不明真相人的资金,这种印钞机似的流水线作业也是非常卑劣的手段。

  去年,画家范曾与收藏家、艺术评论家郭庆祥打起了笔墨官司,起因是郭影射范曾“流水线作画”。国内文艺批评界群起响应,认为流水线作画“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关键词:流拍

  2011首次遭遇流拍

  在“范郭案”的喧闹声中,范曾画作在继西泠2011春拍全部流拍后,随后又在秋拍市场上,再次遭遇“流拍门”!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北京荣宝在秋拍中共推出14幅范曾作品,其中有7幅流拍,而北京匡时(微博)秋拍推出的14幅范曾的画作中也有9幅遭遇流拍,流拍率高达64%,云南典藏范曾画作的流拍率更是达到100%!在今年1月8日结束的南京经典拍卖公司举办的大型拍卖会上,范曾的画作又流拍了。

  范曾的学生崔自默认为,官司或多或少会对范曾造成不好的影响,明显的例子是2011年的秋拍市场上,范曾的多幅作品遭遇流拍,这是以前难得一见的现象。

  郭庆祥认为:“真正的艺术家、艺术作品是不可能因为一场官司而被击碎的!”他说:“范曾的作品价格不会再涨起来,也迟早会被艺术市场淘汰,因为通过这场官司,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靠工业流程‘生产’出来的作品不是艺术品。”在2011年的春、秋两场大型艺术品拍卖上,范曾的大量作品遭遇流拍,交易额从2010年秋季开始直线下降。郭庆祥认为,这已经充分说明,他的作品没有市场了。

  与此同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拍卖公司负责人说:年前有人来公司想低价抛售范曾的作品,然而可惜的是,并没有买家愿意接盘,“可见范曾的作品现在的确成了烫手的山芋”,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关键词:汉奸

  其妻是日本战犯的后裔

  笔墨官司尚未了断,2010年11月,郭庆祥接受《中国经营报(微博)》记者采访,并刊发了相关文章。文章就《范曾自述》中范曾对其岳父母的介绍,而怒斥范曾是“当代汉奸”。《范曾自述》第45页记录了这样一段文字: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向中国无条件投降,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杀戮告终。曾在日本国民中被谎言所掀起的“圣战”热情跌至冰川谷底,平民在瓦砾和废墟中哭泣,而那些暴虐而刚愎的军人们,则在沮丧和羞辱中切腹自尽。

  这一天在东北沈阳有一栋日军长官们居住的楼房,在一阵轰天的火药爆炸声中坍塌,其中有几十名军官和太太们在烈焰中灰飞烟灭。他们是引决自裁,其死固轻如鸿毛,为中国人民所不齿,而在日本人看来,却不失悲壮。他们的名字在今天日本的靖国神社中被供奉,其中有楠莉的父亲和母亲。

  郭庆祥说,有人通过调查取证,证据确凿地指出楠莉本名张桂云,是地道的中国东北人,有兄也有姐,并不是日本侵略者后裔。范曾用楠莉的身份做文章,炮制出一个子虚乌有的和日本战犯沾亲带故的身份,不但与艺术家高尚的人格格格不入,最起码在一个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之害的国度里,这样的描述,让人怀疑范曾的动机。

  关键词:人品

  非艺术妄呓的“坐四望五”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如是说,范曾的“画分九品说”,当称“令古今震惊”之论;无疑此说的“震惊点”,是“范曾大师”设定了他在古今世界画坛的“坐四望五”之位。

  将“画分九品说”比较于古代画品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充斥范曾的画品观念的,不是对传统国画精神的追溯和发扬,而是他急于在绘画史和当代画坛争名逐利的“画王排名”冲动。从其界定可见,“画家”、“名家”、“大家”、“大师”、“巨匠”、“魔鬼”,这些名词在范曾的心目中,标志的是一个“画家”在名利场中的“排名”和“身价”。范曾所追求的这种明星化的大家、大师、巨匠效应,与古代画品论精神毫无关系。

  总结范曾的绘画及其意识,依据黄休复的“逸神妙能”四品说作判断,范曾画作,形象僵直造作,平面雷同,不仅无缘于“得之自然”之“逸”和“思与神合”之“神”,甚至不具备“笔精墨妙”之“妙”和“形象生动”之“能”。因此,在传统国画品评体系中,我们只能判定:范曾无品。

  至于谈及“与人为善”,范曾对沈从文、刘海粟、吴冠中、黄永玉等前辈、师长的“贬损”之讥,其语言之恶毒,令人惊诧,可谓肆意攻击他人名誉,而对别人的一篇未点名的且无过激之言的艺术评论,他却对号入座,大动“干戈”,非要与人家对簿公堂,其人品自有公论。

  更令人厌恶的是,范曾不仅靠商品生产式的“流水作画”愚弄消费者,而且还靠炒作、包装、资本乃至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法抬高价格。范曾的好友刘传铭先生曾披露范曾的“座右铭”就是“内靠官僚、外靠奸商”。他靠“拉关系”、“攀地位”、“做明星”来自吹自擂,来扬名显达。他为自己制造的各种各样的光环,有目共睹。他用黑市商贩的无赖行为“欺行霸市”,在艺术殿堂里吆五喝六,容不得他人基于事实所作的批评,其骄横之状,溢于言表,已到了“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地步了。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