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打假:打的不是个案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6日 14:18 收藏投资导刊
文/本刊记者
毕武英
2007年,一部《谁在收藏中国》向人们揭开了中国文物艺术品的黑暗现状,而之后几年相继出版的《谁在拍卖中国》、《谁在忽悠中国》更是以触目惊心的调查数字向公众展示了赝品丛生的收藏市场。
而这三部被称为中国文物黑皮书的作者吴树,却不认为自己是在打假,或者准确的说,是在针对某个具体个案的打假。“和打击个案相比,著书表述出某一时段的主流弊病。”吴树说,“写这三部书的目的在于引起除业界外,更为‘高端’的那些制定政策人群的关注”。然而,这一挥向“高层”的重拳,却没有引起预期中的“触痛”。吴树说,文物局一些相关人士都看过书的内容,然而,依然没有有力的政策出台。
比打假更重要的是修法建制
和“高层”的淡然相比,吴树的三本书带给了涉猎收藏市场不深,但兴趣颇浓的读者以警示。在某知名网购平台上,一位读者留言称,“一直觉得收藏市场的水深不可测,看完这本书,更加惊愕不已”。而吴树也因为媒体的关注有了更多公开亮相的机会。他向记者介绍说,自己目前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呼吁“修法建制”。
吴树认为,中国文物市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正处于一种“运动”的狂躁状态,“西方拍卖公司‘运动’了中国的拍卖公司,中国的拍卖公司又‘运动’了民间乡野。在这场大运动中,整个古玩市场中95%的都是赝品”。
吴树说,乱象的源头,在于一级市场原本的“游戏规则”日渐老化。以前这个市场讲“捡漏”、“打眼”,是个小众的文化性浓郁的市场,现在很多人参与进来,成为了大众市场的同时,还带来了商业运作的一些模式。原先的规则自然不再适用。
其次,二级拍卖市场“拍假”、“假拍”屡禁不止。“文物鉴定小组到拍卖会上去检查时,往往打‘真不打假’,因为文物法中只是说买卖文物犯法,却没有规定卖假的艺术品犯法。”
吴树说,这就回归到法律的修订中。“至少是出台若干细则,有利于保护文物,特别是对‘文物私生子(吴树提出的来源于盗墓的,不具备合法身份,不能公开交易的各类文物)’的保护。”吴树向记者介绍说,自己在著书过程中,从考古工作者那了解到“十墓九空”的骇人事实。“如此数量庞大的‘文物私生子’,被人以各种方式带出境外,有时甚至是集装箱的规模。”吴树说,“中国几千万的收藏者,每个人手中其实多少都有些出土文物。要想保护首先要知道这些东西在哪里。”
吴树建议说,“国家可以通过修改法律,出台‘特赦’政策,在一个时间段内对这些‘文物私生子’进行登记,只要不是自己盗墓所得,登记后就可以获得合法身份,容许交易,但要限制出境。”在吴树看来,拥有合法身份的‘文物私生子’们,不仅可以让国家对地下文物有一个详细的统计,而且国家也可以出资收购其中一部分珍贵价值的古代艺术品加以保护。
也有人认为吴树提出的“特赦”建议会从另一方面鼓励盗墓,但吴树认为,盗墓是无法避免的社会现状,“有市场就会有盗墓。只要对之前的‘文物私生子’做好登记,登记期之后再出现在市场上的出土文物,一经发现就要严厉打击。”
除了“特赦”政策。吴树认为还应该通过商品法、消费者权益法约束二级市场的“拍假”、“假拍”。而不仅仅是现在这部备受诟病的“拍卖法”。吴树说,“欧美国家没有拍卖法,卖出赝品后照样会被追责。一些国家甚至将制作贩卖赝品和货币治假同等入罪。曾有一位意大利艺术家把自己早期的作品改为晚期作品,被判入狱两年。”
吴树说,修法之外的另一个瓶颈是鉴定体制的不完善。“没有国家认可的‘鉴定机构’,没有完整的鉴定制度,有的只是鉴定专家,这本身就是一件荒唐的事情。”对于鉴定标准,吴树说,“所谓的标准,应该是公认的,科学的标准,而不是每个专家各自为战的那一套。比如有的瓷器专家通过看器物的底,花纹来断代,这些在造假者那都能做到。”
对于完善鉴定体制,吴树有一套详细的设想。“按照国家、地、市分级建立鉴定委员会,并对民间开放。同时民间也能建立私人鉴定机构,但不仅仅是通过国家发证,有几个挂名专家、注册资本多少作为容许其经营的标准,应该有完善的监管对其约束。一旦出现违规就要严厉惩处。”
吴树说,无论国家或者私人鉴定机构,都可以邀请体制内的专家作为顾问,“公开让他们去兼职,反而更加有责任感,因为有职业义务在里面,而且专家个人不能收费,一旦收费就是职业受贿”。吴树认为,在没有经济利益的牵动下,鉴定结果将更加准确。
专家从哪里来,两个方向,一个是一些顾问,体制内的,可以做各级顾问,你公开让他去兼,责任感更强,不像现在,遮遮掩掩,相反还不负责任。没有职业义务在里面。这是他的工作,你不能收费。收费一旦查处就是受贿。
吴树说,只有在修法建制的双重力量下,文物艺术品市场才会少点阴暗,多点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