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经验谈:我在中国的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0日 10:05 ART BANK

  作者:窦子

  北京南锣鼓巷小菊儿胡同里一幢复式楼房的顶层有一个具有亚洲风情的居所,这便是Tom的家。中式的木柜,泰国的壁画,日本的和服,郁郁葱葱的植物,Tom收藏的艺术品自然地融入其中。客厅正中是Tom多年老友艺术家郭红杰的油画《The Big Baby》,客房里是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格的宣传画;旋转楼梯连接着二楼,卧房床头挂着他收藏的第一幅艺术作品,也是送给女友的情人节礼物。从《Time Out》的主编,到创立中国第一个“买得起的艺术节(AAF)”,Tom说:“艺术收藏就好像文身一样,一旦开始就会愈发上瘾。”

  让大家一同做收藏

  Tom在定居北京前曾多次来过中国。第一次是1997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在青岛大学教英语并学习中文,一年后回到伦敦;2001年从伦敦大学中文与人类学专业毕业后到北师大继续进修中文,之后回到伦敦工作了4年,为英国一些著名媒体包括《Times》、《Sunday Times》等做记者;2005年,机缘巧合下Tom再次回到中国,帮助建立起中国版《Time Out》并担任主编,一直到2009年辞职开办自己的公司全心运作AAF。

  也许是家庭氛围的影响,Tom从小就对艺术感兴趣。他的妈妈是一位画家,直到今天一直都在教授绘画。Tom从小就和妈妈一起画画,高中时曾选修过油画,报考大学时也曾考虑过学习艺术,这或许为他日后从事艺术工作以及开始艺术收藏埋下了种子。

  2005年Tom在北京安了新家,他当时觉得家里的墙很空,需要一些装饰品,这也是他最初想买艺术品的缘起。当时《Time Out》杂志的办公室正巧在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近水楼台,Tom每天闲暇之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逛画廊。随着接触的增多,他越发喜欢上中国当代艺术,但是画廊代理的艺术品价格让他望而止步。“对于与我有类似情况的人来说,买艺术品似乎很难找到地方。”于是Tom开始酝酿一个买得起的艺术节,同时也开始寻觅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艺术品。2006年Tom以2000人民币购买了第一件艺术品,那是送给女友的情人节礼物,并在女友的鼓励下明确了创办AAF的决心。

  就在自己有了第一幅艺术品两个月后,Tom与Red T画廊的老板一起合作在798的季节画廊举办了第一届AAF,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所有参展艺术品价格都不超过1万人民币(从2010年开始这个上限提升到2万),作品包括油画、摄影、雕塑、装置、多媒体、版画等不同媒介。出乎Tom的预料,不但销售成功,AAF还受到了专业藏家们的认同。这让Tom坚定了持续经营AAF的决心,也让他投入更多精力去接触中国当代艺术。从由合伙人推荐艺术家到时常光顾黑桥、草场地、环铁艺术区,Tom不断推动自己的新事业,同时也为自己觅到许多藏品。许多还没有进入艺术市场的艺术家被Tom发现了,在自己购买的同时,他也将这些人带入了AAF。

  截止到2011年,AAF的规模已扩大到1000位艺术家参展,网站与在线交易也陆续开通。Tom从一个业余艺术爱好者也逐渐成长为一位艺术行业的推动人。在AAF的帮助下,一些年轻艺术家体会到了初次成交的喜悦,一些艺术爱好者则像它的创办人Tom一样逐渐了解起中国当代艺术,并向着艺术品藏家成长。

  与年轻艺术家共同成长

  “与年轻、处于上升期的艺术家一起工作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成为他们的朋友,更多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与作品,和他们共同成长;而那些知名艺术家,所有人都想成为他们的朋友,就比较难以了解。”Tom喜爱年轻艺术家,他的藏品中也大部分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他收藏他们的作品,也见证他们的成长。比如他非常喜欢的刘爱婧目前还是个学生,Tom已藏有她五六件纸上水墨;而刚毕业的杨蕊创作的《顽皮的梦-匹诺曹》则被Tom用为2011年AAF的海报,艺术家也因此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曝光。Tom觉得“去了解年轻艺术家,和他们共同成长是非常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经历。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他们的教育背景、生活方式都与老一辈艺术家非常不同,他们的关注点、思考问题的角度都在变化着,艺术作品也在不断变化着,比如他们开始关注私人生活与内心世界。艺术创作和历史发展、社会大环境都是有关联的,收藏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在收藏现在、收藏正在发生的历史;同时,也是收藏我在中国的回忆”。

  而这样的选择也带来了收益。购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就好像是购买新股票,高风险背后也隐藏着高回报。Tom几年前以1000美元购买的盛琦的油画,现在价值已远远超过10000美元;2010年以500美元购买的Gongkar Gyatso的《Buddha in Modern Times》现在价格已经是2000美元。当然对于真正的艺术收藏,升值是其次的,个人的动机与体验才更加重要与珍贵。

  6年以来,Tom已拥有50多件藏品,大部分是绘画和版画,其中99%都是中国当代艺术品。Tom坦言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收藏体系,但把这些藏品放在一起还是会发现一些潜在的关联,它们都反映了他个人的喜好。对于Tom来说,选择艺术品最重要的是要兼备原创的想法与创新、娴熟的技术。对于喜欢的东西Tom不会花费太长时间来决定是否购买,何况它们的风险也并不高。“随着我年龄与收入的增长,购买预算也在不断提高。我大部分的藏品价格都在2000到4000美元左右,一般不会买单价超过5000美元的艺术品。一般一年大概计划买10件左右,但如果遇到特别喜欢的也会多买,目前为止最贵的是花3.5万人民币买的K60的LED装置。”

  也有朋友问Tom下一个阶段是否会成为一个专业的收藏家,这多少让他有些伤感,因为除了预算之外,藏品的摆放、储存与保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藏品越来越多,现在他的家和办公室里基本上快放满了,Tom笑着说:“我不喜欢把艺术品像物品那样储藏起来,还是希望它们与我的生活空间发生关系,所以也许等我换了一个大房子以后再考虑吧。”收藏与工作之外,Tom今年也想重拾画笔继续画画。

  AAF让梦想照进现实,预算有限没问题,人人都可以买艺术品;如果专注并持之以恒,你也可以成为收藏家。Tom以自身的实践搭建起一座桥,连接起艺术家、社会与公众,建立起一个相对透明、开放、自由、广阔的平台。而与这些年轻艺术家共同成长的经历也让他记忆深刻:“我觉得现在中国年轻的一代很有意思与活力,他们在尝试创造不同的东西,他们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个国家。现在的中国一个新的艺术市场正在打开,虽然也还有控制、贪婪、懒惰等一些问题,但是我觉得它将会成为下一个艺术中心。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许很微小,但是我希望能证明做好人也能成功。”

  ARTBANK Tom Pattinson=Tom

  记者:创办AAF的想法从何而来?

  Tom:在欧洲或美国大约有60~70%售出的艺术品价格是在5000美元以下的,而在中国这个比率大概是20%,所以在中国大部分买艺术品的人都是在买贵的那部分,这也意味着除了财力雄厚的人之外,有大量的中国年轻人还不能拥有艺术品,比如像你我这样的年轻人,所以我想做一个大家都可以参与的艺术节。对于AAF,我不仅是创办人与组织者,同时也是观众,它让我能更广泛地去接触这些艺术家;我们不代理任何艺术家,我们与艺术家之间也没有繁复、苛刻的规定,如果有人想认识这些艺术家,我们会帮助他们介绍。我们希望艺术家们能够卖出更多的作品,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也想让这些艺术品被更多的人看到,为想开始艺术收藏的人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

  记者:你从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Tom:这些年来AAF的观众和购买者的数量与类型都有了不同。早期是外国人和专业藏家购买较多,年龄也较大,大部分在50岁以上;现在来看AAF并购买作品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尤其是近两年我们看到非常大的变化:年轻的中国购买者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很多“80后”,整体来说他们都不会超过40岁;并且他们的背景也更加国际化,去过很多国家,也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人和海外华人、海归等。从购买动机上来看,这些年来外国购买者的变化不大,而中国人的变化比较大,早期都是投资,现在有更多年轻人由于喜欢来买,也有国内外画廊和专业藏家来买。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从买奢侈品到买艺术品,我们感受到中国公众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记者:你在收藏上有什么偏好?

  Tom:我非常喜欢具有幽默感和创意的作品,相比感动我更喜欢能让我会心一笑的作品,它们生动、鲜活,能带给我快乐。我对油画以及一些有想法的当代艺术品比较偏好,对写实主义、雕塑则不太感兴趣。我有一幅以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题的油画。艺术家把她的脸画成了一个塑料的面具,眼睛是空的,好像谁都可以戴上它。看起来有点傻,其实很有趣、讽刺。又如藏族艺术家Gongkar Gyatso的《Buddha in Modern Times》,看上去是一尊佛像,而细看会发现是由很多现代社会的商品标签拼贴上去的,这个创意我也喜欢。还有高磊的作品,那是我16岁时曾经尝试想去做的,看起来有点像3D的,主题也非常强烈、幽默。总之我喜欢收藏不同的东西。

  记者:除了中国艺术品以外,是否也收藏外国艺术品?

  Tom:由于我99%的时间都待在北京,所以我的藏品大部分是中国的。小部分外国藏品中有我很喜欢的日本艺术家村上隆的版画,它们包含了我喜欢的黑暗、幽默的元素。其实,我也很喜欢波普艺术,比如安迪·沃霍尔,还有更早时期的美国画家Edward Ruscha,但是目前我还没有经济能力去购买他们的作品,或许以后会尝试。

  记者: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你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

  Tom: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方式与角度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元。年轻一代艺术家正在尝试创造新的东西,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让他们能关注到一些与上一代不同的话题,并且他们也更加关注自我,创作媒介也更加丰富。中国也更加国际化,比如现在也有很多外国艺术家来中国工作和展出;我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去海外展出,大家互相学习和成长。从经济的角度来说,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洗掉了一些虚弱的画廊与艺术家,更强、更好的艺术作品才能够留存下来,好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法则。这是好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已经开始冷静,购买者也更加聪明与好学。

  记者:在你看来中西方人在艺术收藏观上有什么不同?

  Tom:中国目前购买艺术品的人大部分还是为了投资,比如中国人在购买的时候经常会问我“哪件作品最有可能增值”;在西方,艺术品收藏、购买是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传统,艺术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除了专业藏家之外,从蓝领、中产阶级到富豪……90%的人都有购买艺术品的习惯。在英国、美国、欧洲大陆……每家人的房间里都会有艺术品,也许不是价值不菲的,但肯定会有。即使在英国一个只有150人的小村庄里也会有卖艺术品的画廊。在中国这种趋势刚刚开始,中国购买艺术品来装饰家庭的第一代正在兴起,我觉得很好。

  记者:收藏对你意味着什么?

  Tom:艺术是时间与历史的镜子,也是进入特定文化与社会的窗户,透过一件作品,你可以联想到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发生了什么。比如一战后的一些现代主义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战后欧洲的抑郁与萧条。此外艺术收藏也是私人感受与记忆,记录了我不同时期的生活,它们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很多在中国的外国人收藏艺术品,也都是在收藏他们在中国生活的一段记忆。艺术收藏是我送给自己的礼物,让我快乐,并提醒着我生命中特定的那些时刻。

  记者:你对刚入门的新藏家有什么建议?

  Tom:如果你对艺术了解不多而又渴望去买艺术品,那么应该以一种温和、安全的方式开始你的首件艺术品收藏,逐渐进入到艺术世界中来,在购买的过程中以低风险来学习艺术。可以从摄影和版画作品入手,它们的价格相对便宜,比如100美元金左右就可以拥有一件作品,如果求稳,可以买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或版画。如果有时间,多去画廊、艺博会看看,比如Art Hongkong,,如果没有时间,可以来AAF。毕竟对于预算有限,或者不是艺术专家的人,以AAF进入艺术收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