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冰莹书艺初探

2012年04月10日 10:45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詹冰莹女士出生于广东澄海市一书香世家。其祖哲明先生一生寄情诗文书画,声名远播及于东南亚诸国。哲明先生曾临习颜真卿楷书多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后转向何绍基行书,广泛涉猎唐宋诸家,在他那一时代当属佼佼者。其父詹砺群先生更是在乃祖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七岁开始启蒙染翰,八十多年来在书法艺苑中笔耕不辍,书法精湛,德高望重,温文尔雅,有着一位老书法家的高深修养和造诣。除秉承哲明先生的“二王”体系根基外,砺群先生还以其敦厚坚韧的性情广泛研习欧、颜、苏、米、文徵明诸家法帖,对《乙瑛》、《礼器》、《史晨》等汉碑亦广为涉猎,各取其精华,为己所用。他治学严谨,所书篆、隶、楷、行诸体,结字极讲究,从不书写无来历之字。对传统书法的理解与认识也是将其放在现实生活中加以比较,耋耄之年仍注重其书作的时代气息,从不泥古不化,而是在其扎实的传统功力下博采众长,转益多师,自成一家,终于成就了令世人赞誉的“詹体”。

  詹冰莹女士自幼就生长在这么一个墨香四溢的环境里。

  一般的世家大族,对子女治学要求都极严格,而詹冰莹女士的祖父、父亲又是极为正统、极自律的名士,书法又都是其毕生所爱,按常理,幼时的詹冰莹一定每天都要日课些许才行,若稍有松懈还要挨手板心呢。可她的幼年却是在极宽松的氛围里度过的。祖父、父亲从不强迫她学书法,不给她定日课量,只是时常携她游览名胜古迹,揣碑摸石,或自己“当模特”,让她学摄影绘画。只任凭她由着性子学她喜欢的东西,——调焦、调光、拍照片、冲洗像片;任凭她游离于书案四周;任凭她漫不经心地浏览家藏字画(按:据传詹氏家藏字画古玩颇丰,其中的书画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哲明先生、砺群先生均为此悲痛欲绝)。也许岭南海禁早开,较之内地过早地接受了新思潮,使用这样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冰莹女士自幼便认为书画是雅事,习书更是一种享受,从来未曾觉得书画是苦差事,至今仍以习书为乐,兴趣盎然。这也许就是她的书风总是日趋新颖,总有奇思妙想入书,永远保持其创作活力所依赖的先天素养罢。

  但她亦是极传统的。

  自幼从其父习书数年,耳濡目染,砺群先生的谦逊儒雅、锲而不舍、博学多识或多或少影响着她。她习书自乃父直溯“二王”,尤以乃父极擅长之行书用功最勤。“但亦未曾下死功夫”,而照常走的是博闻多识的以“养”为主的路子。她早年行书受“二王”及乃父的影响较深,运笔坚实有力,真如“折钗股”,哪怕是如丝之连带,照样显得大气淋漓,浑穆开张。结体却有了自家风貌。“二王”及“詹体”行书大都受八分(隶书)影响,取横式,而冰莹女士则一反常态,变横为纵,但她依然是笔笔中锋,表现形式上多采用中堂、横幅、长卷、条幅、对联等等,章法秀朗挺拔,丰神朗润。

  近年来,詹冰莹女士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在乃父、乃祖为她奠定的坚实的基础上,她以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所特有的敏锐、思辨重新审视“二王”、“詹体”以及唐、宋、明、清以及当代诸家,更以一个女性对艺术的特有敏感,甄别传统,把握现代。她坚守着传统这块阵地,慎避狂、怪之风。但对传统这块阵地,亦不是墨守陈规地亦步亦趋,照猫画虎,而是在传统中找寻与我们这个时代相契合的东西,加以分析、提炼、总结、升华为适合现代人审美情趣又颇具传统气息的作品。做到这一层需要的是一个书家的天分、修养、学识和使命感,确实难能可贵。眼前的作品,虽仍以行书为主,但在用笔、结体上均有较大变化。她更多采用宋人飘逸洒脱的用笔,由过去的温敦厚重一变为秀美丰腴,更加诗意,更加浪漫,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性灵多于理性而又依附于理性;其结体亦变为纵横交错,以纵破横,以横补纵,一任天成,自然生出一种奇正来。章法黑白分明,疏密相间,看似无意而又颇具匠心。表现在她的作品里,则是一幅一种情趣,一幅一种气质,从中可看出她不愿意重复自己,更显出她的创作态度的严肃性。

  我们翘首以待詹冰莹女史更多的书法佳作问世。

  沅杭

文章关键词: 詹冰莹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