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昌:上海当代摄影的传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1日 10:46 东方早报

文化艺术界名人也是杨元昌的拍摄对象,图为表演艺术家刘子枫。 文化艺术界名人也是杨元昌的拍摄对象,图为表演艺术家刘子枫。 1980年代末,中国社会进入转折期,步入中年的杨元昌以一组名为《人生·自我·忏悔》的摄影作品宣布了“观念摄影”的开始。   1980年代末,中国社会进入转折期,步入中年的杨元昌以一组名为《人生·自我·忏悔》的摄影作品宣布了“观念摄影”的开始。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杨元昌在1980年代的抓拍作品之一。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杨元昌在1980年代的抓拍作品之一。

  对于上世纪80年代人文精神高峰的历史书写,往往有三种途径:以理论为主体的书写,以持续的创作为主线的书写,以及江湖传说。摄影家杨元昌就是这样一个传说般的存在,声名远播,却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个展,其中人生况味尤为陈杂。

  现任《上海摄影》杂志艺术总监、副主编的杨元昌成名于1980年代,是那个充满理想主义和严肃讨论的年代里上海当代摄影界公认的“老大”,很多年轻的艺术青年、摄影爱好者仰慕其名,以耳闻在上海育人摄影专科学校里授课的“老大”一席言、与“老大”深谈一次摄影艺术为荣,甚至为能够走在杨元昌身边帮他提一下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十分罕见的美能达700照相机而自豪感陡增。

  “老大”涉足摄影三十余年, 4月28日田子坊的尔冬强艺术中心举办的“拾回的记忆杨元昌1980年代摄影作品展暨画册首发”,是他生平首场个展和首本作品集。参展作品全部诞生于1980年代,但是这些作品的底片却毁于1980年代末的一场大火,杨元昌的作品当时恰好存放在失火单位的大铁箱里,数以千计的胶片在火的炙烤和水的冲刷中毁于一旦。今天所能看到的这些黑白影像,都是从散落在旧时杂志和废旧底片中扫描寻回的。原先分明的影像层次在此消失,原先微妙的黑白影调在此模糊,因为印刷而不再锐利的光线就像是被一代代飞速更替的摄影观念打磨掉了棱角。杨元昌因此说:“失去了影像应有的艺术魅力,让各位看官见笑了。”

  摄影未必是一种面孔

  1980年代,一切都在发酵的过程中,摄影,不过是艺术青年表达自我的一种途径。当时刚刚从思想禁锢中走出来的中国主流摄影界依然被沙龙摄影所呈现的“唯美”口味牢牢掌控,主流之外的思想和个性,体现在摄影领域,正是以杨元昌为代表的一个“城市摄影”群体。这个群体以主观判断先行,力求题材、技法和观念具有超前意识和独立风格的拍摄趋向,他们的存在,才让全国摄影界注意到了上海的声音,那个声音呐喊出了一句话“摄影未必是一种面孔”。

  让杨元昌声名鹊起的,是一幅名为《师徒》的作品。1979年,早春二月的一天,傍晚漫天大雪随风起舞,杨元昌从陈怀德老师家里走出来,在一条寂静的马路上,一老一少两个城建工人正在街头修马路,风雪中的人影让杨元昌举起了相机。这个发自摄影师本能而成的“决定性瞬间”,丝毫没有掩盖平凡与丑陋,是对当时“假大空”摄影风气的矫正。《师徒》先是入选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摄影展,后来又在国际性香港《摄影画报》摄影比赛中获金奖,后又入选法国国际摄影展,随后又被媒体广泛刊登。

  整个1980年代,杨元昌连续四届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那个时候,两年一届的摄影展吸引三十万众参与并不稀奇,杨元昌具有独立的社会价值判断能力、思考能力的个性摄影语言突出重围,绝非易事。与当下比较,彼时光彩耀目的摄影比赛背后,没有巨额奖金的支撑,摄影青年完全依靠自己的追求参与这样的角逐。

  所谓的“观念摄影”已经沁入人心,而表面温和,内心汹涌的杨元昌更愿意把表现自己内心精神的摄影作品定义为“主观摄影”。“摄影不过是一种形式,背后的支撑仍然是自己的内心。形上面的变化不重要,真正的是要用内心来摄影。”杨元昌说。

  “传说”是怎么来的

  杨元昌曾经在上海育人摄影专科学校上课,任教摄影艺术,那是当时中国最早期的摄影专门学校,一个星期三次授课,课后师生之间呼朋唤友,饮酒畅谈,让这些学校里出来的摄影人成为引领当时摄影界风气之先的一群先行者:陆元敏、胡扬、尔冬强、陈海汶……一群真正了解什么才是摄影与摄影的真谛的人。文化艺术界名人邱瑞敏、陈燮阳是杨元昌的拍摄对象,也是杨元昌的朋友,和他们在一起时,杨元昌常常在一边不声不响,默默听着话语在空中撞击出火花。

  在一次有金石声、王安忆等十余位当时文化界领军人物参加的文化研讨会上,他们把杨元昌定义为“上海现代摄影的鼻祖”,以杨元昌牵头的天马摄影沙龙,屡次召开研讨会、展览会,从海报设计到组织形式,都已十分完备。彼时,主流的上海首届国际影展正在举行,“天马摄影沙龙”同期在还没有拆掉的黄陂路上的老美术馆楼里面自发举办摄影展,往来参观的人数甚至超过了当时不远处正在举办的首届国际影展。

  按照“作者论”的推演逻辑,每个人的创作都是自己,观者可以通过作品看到作者。1980年代末,中国社会进入转折期,步入中年的杨元昌以一组名为《人生·自我·忏悔》的摄影作品宣布了“观念摄影”的开始。寂静无声的画面通过模特的造型空间调度,道具意象的分布,画面氛围的情绪调度,拍摄出来的一组人物造型,表现的不是人在现实中的身份和背景,而是人物在生命中的状态,是一种超现实的生命表现。照片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

  到1990年代,同好们南下的南下,改行的改行,东渡的东渡了,风流云散。江湖传说终归要凭作品说话,杨元昌依然坚守,滚滚向前的历史应该有属于这样一位承上启下的摄影家的一笔。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