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插花美女转型开画廊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7日 16:03 《画廊》杂志

  台湾画廊产业发展史                                  

  台湾画廊产业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在亚洲华人地区中起步最早,又最具经营规模,这除了拜经济繁荣所赐之外,也归功于台湾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画廊产业是“兴在百业后,衰在百业前”,自1952年至1987年,台湾年均经济增长达9%,为世界之首,荣登“亚洲四小龙”之列;到了80年代,经济更加速全面起飞,“台湾钱淹脚目”之说不径而走,各行各业百花齐放,房地产、股市也水涨船高,1987年至1990年的短短3年之间,台湾加权指数从1,000多点,涨到12,682点,整整上涨12倍;1986年10月至1987年10月更上涨400.1%,单年涨幅为全球第二。股市大涨,资金充沛,四处流窜,自然而然也流入高价值、高投资报酬率的艺术市场。

  台湾在延续中华文化传统上的努力一向不余遗力,1949年之后从大陆渡海来台的学者教授、书画名家为数颇多,最著名如“渡海三家”的张大千、溥心畬、黄君璧,他们将毕生所学在台湾播种传薪,为文化艺术发展注入丰沛养分;笃信儒家文化的台湾人,除了工作辛勤卖力之外,更有雅爱艺文的素养,在还尚未普遍富裕的60年代,民间组织画会的风气就很蓬勃,形成所谓的“画会年代”;70年代经济起飞之后,艺术文物市场应运而生,画廊产业也顺势而起,展开了“画廊时代”。

  1987年台湾政治解严,更拓宽了自由创作空间,画廊产业如日中天,全盛时期几乎每周都有新画廊开幕,光是台北市东区的阿波罗大厦就聚集30多家画廊,民众欣赏及购买艺术的风气日益普及,而这也与80年代初期以来,台湾房地产大兴、生活水平提高有关,买画装饰新屋,既是需求也是时尚,很多人从此进入收藏家行列;当时还有画廊主攻新兴收藏族群,最著名的如南画廊自1988年起推出的“零号集锦”(油画作品以“号”计算,“零号”泛指小画),以低单价的作品吸引买家,这股风潮持续至今,今日日益普及全球的“买得起艺术”(Affordable Art),其实在台湾早就流行,台湾收藏族群的广大基础也就是如此建立。1989年左右,台湾画廊的荣景盛况空前,新增的画廊就有百来家,画展档期更高达1,500多档;台北市立美术馆于1983年开馆,这是台湾第一个以推广和展览现代艺术为主的展览馆,有别于1955年成立的历史博物馆与1965年正式开放的故宫博物院;随后公、私立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开幕,如杨英风美术馆、李石樵美术馆、凤甲美术馆,以及有“小故宫”之称的鸿禧美术馆等等,启动了光辉的“美术馆时代”,民众的艺术鉴赏力更进而提升,对于艺术市场的发展更有推波助澜之效。

  1990年12月1日传家拍卖公司举行第一场拍卖会,参加的人潮把拍卖会所在地的阿波罗大厦挤得水泄不通,热情迎接台湾拍卖会时代的来临,随后又有6家拍卖公司争相成立。1992年台湾平均每人GDP达美元10,274,比南韩的7,193多了将近1/3,台湾社会富裕繁荣,艺术交易风气空前火热,著名国际拍卖公司苏富比(微博)闻风而至,1993年佳士得也进军台湾,两大国际拍卖公司与本土7家拍卖公司争逐市场大饼,艺术交易热潮达到顶点,收藏族群激增,日后以品味与实力闻名于世的台湾收藏家多半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场,并持续至今。

  1999年的“9·21”大地震几乎震垮了台湾各行各业,艺术产业也受到重创,2000年初与2001年底,苏富比与佳士得先后撤离台湾,转进香港。其实台湾收藏家的实力依然惊人,逼走两大国际拍卖公司的是台湾的税制问题,台湾对卖方拍卖所得课征30%所得税,比香港的5~10%高出太多,遇到市场转趋冷淡,在商言商的拍卖公司当然掉头就跑,而台湾收藏家仍然跨海追随,每年香港两大国际拍卖公司的成交总额有4~5成都是台湾收藏家所贡献。

  千禧年是台湾艺术市场的一个拐点,经济衰退绝对脱不了关系。2001年10月台湾股票跌到3,800点,为8年来的最低点,景气低迷,股市震荡,艺术市场当然欲振乏力;2003年SARS袭台,风声鹤唳,百业萧条,艺术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台湾画廊迫切需要岛外藏家资源的开拓,画廊的国际化需求日渐凸显。反观大陆艺术市场却在此时迅速崛起,此消彼长,台湾艺术市场进入漫长的冬眠期。但相对大陆而言,台湾画廊协会的相关机制与政策十分健全,除了举办艺博会以外,还有艺术市场资讯提供、争取会员获得政府扶助、协助会员国外参展、鉴定鉴价、伪作争议案件申诉处理等服务。台湾画廊协会无疑给画廊对海外藏家的开拓提供了绝佳的捷径。作为台湾画廊理事的大象艺术空间,之所以能在台湾此种环境之下快速前行,跟台湾画廊协会也不无关系。

  插花女人转型记

  2007年,对台湾画廊行业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是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引发金“西进运动” 谋求新出路的尾声。大象艺术空间馆便是在这样的时期成立的,经营者是“玩美女人”钟经新。

  这位有板有眼的女人曾是花艺设计师,她曾因朋友从澳洲黄金海岸所带回来的一罐“白沙”,自此爱上了沙画装饰艺术,并于2008年在彰化县文化局福兴谷仓举办过个展,随后(2005~2008年)东海大学美术研究所的油画课程又让其成为了地道的油画艺术家。之后,钟经新经营了一间近十年的并具有才艺教学功能的“复合式画廊”——赏雅书斋艺术中心,这为后来开设的“大象艺术空间馆”奠定了基础。2008年,她还在赏雅书斋举办过“大象无形”的油画个展。

  钟经新在东海大学期间结识了很多学术界人士,其中包括2006年曾被东海大学邀请讲学的大陆批评家皮道坚,这些资源为她日后创办大象艺术空间馆以及对空间的学术定位做了良好的铺垫。某种意义上来说,钟经新与批评家皮道坚的结识促进了她另外创办一间艺术机构的想法。大概经过一年的酝酿之后,位于台中闻名的金融大道与自然科学博物馆旁的大象艺术空间馆便成立了。大象艺术空间馆经营抽象艺术与“非主流非市场”的定调,也表明了钟经新欲与“明日大师”合作的野心与长远眼光——以学术立基的定位立足艺术市场。如同那些深谋远虑的画廊主一样,钟经新想的是30年后再赚钱,并“要在美术史上留下钟经新三个字”。

  个人趣味导致的一系列成功

  52岁的钟经新凭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经营经验,使得大象艺术空间馆从一开始就有了较好的定位与理念,几乎不见新生画廊的稚气。5年的经营历程里,钟经新把它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学术性策展开创画廊的风格”。从这一阶段开始,画廊就有意识地将触角伸向国际。2007年开馆之际,钟经新便在台湾三大杂志做了跨页的推广,并公布了下一整年的展览计划。2008年一共有7档展览,5次与美术馆的“学术合作”,并参加了台湾国际艺术博览会。其中,7档展览均为邀请较有名望的策展人策划,大陆批评家皮道坚便是其中一位。每档展览之前,还会安排艺术家、藏家以及艺术爱好者进行交流。这个交流的目的除了为促成销售,还为了引导藏家欣赏这些稍显“先锋”的艺术。与美术馆(静宜大学艺术中心、关渡美术馆)的合作基本是参与协办,以增加画廊的曝光率和建立资源网络。这样成熟的运营与意识简直是让内地多数画廊望尘莫及。

  第二阶段是“参加国际画廊博览会,奠基画廊定位”。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由于台湾经济的衰退,艺术市场在平稳中透着冷清,再加上本地资源有限。由此,台湾画廊迫切需要借助外力驱除暮气,其中走向国际化是出路之一。在此种大环境之下,2009年仅开张两年的大象艺术空间馆被某一国际策展人推荐,受邀参加瑞士巴塞尔亚洲艺博会,这让台湾的同行颇为诧异。对此,钟经新表示,对于刚刚运作一年多的画廊来说,这么快就参加国际艺博会还是需要一些信心与勇气的。最终,画廊携张羽、倪再沁、李锡奇、梁铨4位艺术家作品第一次踏上国际征程。此后,大象艺术空间馆每年基本都会参加4至6个国际艺博会,包括巴塞尔亚洲艺博会、迈阿密亚洲艺博会、新加坡ArtStage艺术博览会、韩国艺术博览会、西班牙“拱”大展、上海当代、台北艺博会等。这样的策略,使得大象艺术空间馆的藏家很大一部分都是国外的。

  第三阶段是“与美术馆合作,提升画廊的高度”。大象艺术空间馆从2008年起至今,曾与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关渡美术馆、国父纪念馆、广东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机构进行合作。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能够提升画廊自身的高度以外,还可以较为快捷地提升艺术家的学术形象与艺术史定位,以及使一定量的作品被美术馆收藏。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地区美术馆与内地大多数美术馆以收场租费的合作模式有所不同,台湾地区美术馆需要策展人提交申请报告,再通过学术委员会评选,最终才得以在美术馆里展示,并且展览经费将由美术馆承担。在这样的审核制度前提下,大象艺术空间馆能够与如此多家台湾地区美术馆达成合作,即已说明了一些问题。据钟经新透露,画廊已经与韩国光州美术馆达成2013年的合作。

  第四阶段是“国际策略联盟”。主要与国际上的一些知名的画廊合作推介艺术家,利用双方的资源拓展市场。此策略是从2011年开始,目前主要以艺术家张羽为主,已在纽约Sundaram Tagore Gallery举办过张羽 & Sohan Qadri双个展,现在巡展至其香港分馆,在台湾的展览还未确定。国际策略联盟的合作模式多样,基本是以双方共同认可的艺术家进行策略营销为主,以及市场信息互换、互相协助操办参加艺博会等等。联盟的渠道也很多,大象艺术空间馆的国际联盟主要是通过藏家介绍为主,而这些藏家与联盟机构的结识又多来自于国际博览会。长期的参加博览会能够使画廊较早地进入千丝百缕的国际关系网,各种偶然的机遇促成了大象艺术空间馆的第一次“国际策略联盟”,而这一次经过长达两年的时间才得以启动,其中达成“共识”是关键。

  大象艺术空间馆在钟经新的掌舵之下,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基本是台湾地区往海外“跑的最多与最远”的画廊。“大象”前行的步伐很快,整个历程也较为顺畅。对此,钟经新低调而谦虚用“比较幸运”作结。

  张羽与大象艺术空间馆

  在大象艺术空间馆的官网上了解到,目前代理的艺术家有张羽、霍刚、倪再沁、李足新、徐睿甫、金善炯6位,其中张羽是画廊首推的大陆艺术家。大象集中精力推举艺术家张羽,除了钟经新与张羽志趣相投,还有塑造品牌形象的考虑。

  钟经新与艺术家张羽的结识,要从2008年批评家皮道坚策划的“味象——澄怀”水墨展说起,张羽是参展的9位艺术家之一。她第一次见张羽的作品就“一头栽进去”,并在2009年便与张羽签订了“经纪制度”(艺术家的作品全部由画廊“掌管”,与通常的代理有所区分)。当时,张羽的“实验水墨”在台湾很多画廊老板看来,几乎不会有市场,以致钟经新的举动受到一部分同行的质疑。而这也正体现了大象艺术空间馆的“险棋”经营理念——选择不一样的——对抽象艺术与现代水墨的专注与推广。从这方面看,张羽的作品无疑是这两方面的集中体现。

  大象艺术空间馆在与张羽签订“经纪制度”之后,已经为其操办过4次个展,这其中包括去年在今日美术馆的“修·行——张羽指印作品展1991~2011”,以及在国父纪念馆、关渡美术馆、大象艺术空间馆的个展。近几年,大象艺术空间馆参加国际博览会携带的作品基本都以张羽的“指印”为主。钟经新对张羽与其作品的钟情,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象艺术空间馆的“市场性格”——不与风格多样或“劈腿”的艺术家合作,也非常反对画廊间的“踩线”现象,看重道德品行及艺术修养高的“明日之星”,并注重画廊自身品牌与市场形象。

  接近理想的起点

  经过近4年的运作,钟经新察觉到,类于艺术家张羽这样的抽象艺术或实验水墨的收藏家基本都分布在美国与欧洲。纵观台湾本土以及大陆对此类艺术形态的接受程度,不难察觉人们对这类绘画的热情,只是一种“蜂拥的空乏”。而就那句显露出羞颜又野心勃勃的“要在艺术史留下钟经新三个字”,也仅仅只能是钟经新的个人理想。诚然,从透着铜锈味的历史来看,大象艺术空间馆离那个声名远扬而又备受质疑的萨奇画廊还“相差”很远,但是大象艺术空间馆这种坚守学术的立像,无疑已是较为接近钟经新理想的起点。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