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华:怎样成为一个雕塑艺术家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1日 17:58 99艺术网

不知有多少次,经常有人这样问我:“你是怎样成为一个雕塑艺术家的?”那些提问的人,也许希望我给一个更像艺术家的答案,或者像大师们的断章和格言。虽然我没有最有价值和启示性的答案,但我透过面具意识和表面言述,必须如实地回答:爱好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出生的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在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上,文革后期的一切呈现给我们的感官,或被我们所把握的事物,都是贫瘠而单调的,尤其在我出生的河北北部,除满眼的荒凉外,我们最初的生命历程中,没有别的存在观念。记忆最为深刻的是,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每个学校都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并且赶上了交白卷的时代潮流。不过,对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很多人作了一些比喻性的反讽解释,可我不关心这些政治问题,我关心的是在这片土地并不缺乏泥土,成为我生存的基础,因而我无意识中创造和虚构自己生存的世界。我喜欢用泥巴捏一些小动物和小物件,跟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当然,我那时候不知道所谓的“艺术”,是人的创造活动与自我实现的活动,即由人本身的生命本能而来、为实现人的生命存在而展开的活动。我还喜欢照着小人书画画,从中得到许多快乐。其实,在这样贫乏的生活环境中,一直有民间艺术存在,记录着不变的存在状态、秩序与规律,普遍确定的生存价值、目的与意义。就此而言,认识与表达活动都只是作为虚构的艺术活动,而真理就是流传在民间的艺术品。譬如,我家乡独具特色的剪纸,逢年过节,母亲就会坐在土炕上,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很快剪出一幅幅精美的窗花,这也许是我最初的艺术启蒙吧。
不过,我不是尼采,没必要区分艺术与真理,我最感兴趣的是童年的游戏。然而,人确实天生有不同的爱好,因此会逐渐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有的人喜欢文学,有的人喜欢数学,有的人喜欢建筑,有的人喜欢航海,各种不同的爱好使人们自愿自觉地向自己爱好的方向努力,最后也常常能够取得相应的成就,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一个人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自愿自觉地去做,就更加容易取得成绩。
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在母亲的剪纸艺术中,看到那么多源于心灵深处的美感。因此,在我童年的小感觉里,母亲对我们潜在的文化语境进行了重建,完成了必要的补充和重建,因此我言述的兴趣和爱好就会朗然呈现。兴趣和爱好,使我考入工艺美术学校学雕塑系,有机会了解到艺术大师们的作品,包括很现代的作品,比如罗丹、摩尔、马约尔等西方大师的雕塑,接触到一些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使我的视野向更多样的世界拓展。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企业做宣传工作,真正的爱好却没有用武之地,那是我比较苦闷的一段经历,给我带来最大快乐的,就是一个人在宿舍不停地画,没有做雕塑的条件,只能通过画在纸上的雕塑稿来记录内心的创作意象。后来,我调到文物部门做文物复制工作,生存状况才有所改善。但我真正喜爱的,还是雕塑创作,其他事业都显得贫乏和有限。
1998年,我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班,最终下决心放弃稳定的工作,完全投入到自由的艺术创作当中。经过多年的雕塑和绘画创作,我感受最深的是,赶上了时代的大发展,文化的大繁荣,尤其来到中国文化之都——北京,更能感受到这种深刻的变化。在中央美院深造期间,除了上专业课外,迫切希望能看到一些雕塑方面的展览,但当时这类展览还是少之甚少。值得欣慰的是,在2000年“新北京新奥运”雕塑展,我的作品有幸入选参展,地点是在王府井大街。这次展览打破了以往观众只能在美术馆参观的观念,每天参观的游客上万人。时代的变化就是这样迅速,而经过这次参展,大大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
在雕塑和绘画创作上,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我一直认为:首先能够打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观众。不要把艺术描述得异常玄奥和深不可测,无论是抽象的具象的,还是写实的写意的,能够打动观众的作品,都会把视觉的美传达给观众,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将艺术命运生命化,从而使生命艺术的自决成为命运,这是我对艺术创作的最普通的表述,在此意义上,我也说好作品的产生,在于不断地探索与积累,由数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升华和突破。我坚守这个信念,不断去创作。虽然,现代经典的雕塑大多出自西方艺术大师之手,但我认为艺术不能受到现有的观念和作品局限,不应该被任何所为、任何条条框框所约束,每个艺术家的创作想法手法各不相同,应该开放自己的思维,大胆创作,尤其需要把东方的美,把我们生长的土地的气息带进创作和作品中,在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表现美。
面对我的雕塑作品,许多观众和评论家都发现我对童年的重现和对青春之美的表达。从生命的角度理解艺术,艺术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从艺术的角度理解生命,生命是艺术的自我创造,这就是我所确立的审美原则。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几乎被现代人遗忘的儿时游戏和场景不断出现在我的雕塑中,比如:编花篮、捉小鸡、溜冰车、数星星等游戏,在大都市,甚至小城镇,人们的娱乐已经变成了数字化,在霓虹灯下很难看到繁星闪烁的天空,但这些美好的情景却收藏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我的这些作品,让消失于时间中的美重现在高楼大厦之间,唤醒了许多人的美好回忆。这就是雕塑艺术永恒价值的体现。记忆中的童年物质匮乏,那些稚嫩的形体透着瘦弱单薄,让人从他们的天真烂漫的身影中感到几分苦涩,这便是我对童年系列作品的理解和塑造。照理说,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对于童年的追忆情有可原,但我仍然满怀着青春的激情,塑造了一系列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其实这是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未来的赞美。我对青春形象的塑造,则强化了他们的身体的长度、韵律和曲线之美,就像春天的植物散发着无限的生机。无论是童年还是青春,无论是记忆还是憧憬,这些具有生命力的形象,都存在于我的内心,成为我艺术创造的主角,我相信,他们同样会感动每一个看到他们的人。
兴趣与爱好,开启了我的艺术创作之路,对美的表现和追求,则让我看到了更大广阔的世界,对生命对艺术有了更多的领悟。每一件雕塑就是一个生命的塑造,它们不仅是泥巴、石头和铸铁,像是一条蛔虫的躯壳,体内空空,缺乏自我体验。他们有血有肉,包含着灵魂的诉求,因为艺术是生命的艺术。在雕塑创作中,我也始终坚持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从最初只能在纸上描画的雕塑稿开始,我就有了这种艺术上的自觉,经历了对西方雕塑艺术的学习模仿,到对东方韵味的追求,直至将不同的风格吸纳再造,就像把原始的泥土反复地揉搓,将生硬的钢铁反复锻造,终于升华出具有自己个性化符号的作品,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和我感受到的生命融合在了一起。
自从康德以来,一切关于艺术、美、认识、智慧的谈论都被“无功利”这个概念混淆和玷污了。他们将艺术与现实生活对立起来,仿佛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对此,我认为生命是人的存在整体,无论现实生活还是艺术,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可以肯定地说,我的雕塑创作活动,是与功利关切无关,与感性欲望无关,与玩世概念无关,与权力意志无关的创作活动。
走到今天,在多年雕塑创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许多艰难和寂寞,但让我感受更深的是:每当一件自己满意的作品诞生,内心总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激动和喜悦,这条漫长的艺术之路,给我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乐趣,带来精神上物质上丰硕的收获,一件件放置在大地上的雕塑,已成为我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2011年10月11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