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高殿民收藏雅典奥运火炬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3日 08:02 现代快报

  1984年许海峰射落中国奥运首金,他第一个把消息传向世界连续采访了七届夏季奥运会,他连续三届担任奥运会火炬手,他是新华社伦敦分社社长高殿民(微博)

  开始第八次奥运之旅

  奥运史上,有的人用身体创造历史,有的人用智慧记录历史,高殿民属于后者。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高殿民30岁,是他第一个把许海峰射落中国奥运首金的消息传向世界。

  除了是新华社伦敦分社社长外,高殿民迄今还是中国唯一的国际奥委会(微博)新闻委员会委员、国际田联新闻委员会委员、国际排联新闻委员会委员。虽然头衔众多,但高殿民最喜欢同行们称呼自己“老高”,他说这样的称呼听起来很亲切。

  昨天,在伦敦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老高与现代快报(微博)记者轻松聊起了伦敦奥运会,他的第八次奥运之旅。

  收藏雅典奥运火炬

  自1984年开始,高殿民连续参加了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悉尼、雅典和北京连续七届夏季奥运会的采访报道,连续三届成为国际奥委会指定的奥运会火炬手。2012年6月8日,他在苏格兰第一大城市格拉斯哥参加伦敦奥运会火炬传递。

  报道奥运,参与奥运,老高还喜欢纪念奥运。据老高介绍,他的家里有关奥运会的藏品可谓琳琅满目、品种齐全,箱子里是各届奥运会纪念帽和扇子,橱柜里还有奥运标识的烟灰缸和坐垫,他说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奥运藏品爱好者,光是各种体育纪念章就攒了26斤!在老高所有奥运藏品中,最珍贵的莫过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火炬。2004年,老高被国际奥委会指定为雅典奥运会火炬手。“我当时跑的一棒有400多米。”老高说。跑完后,雅典奥组委提出要保留火炬得交300多欧元,否则就把火炬收回。结果,老高真的花了3600元人民币,把火炬留在了自己家中。2008年,老高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能在祖国的土地上传递火炬,老高感到最光荣。而今年,老高成为伦敦奥运会火炬手。

  正是因为多年从事着体育报道,老高在世界体育媒体圈都有着崇高的地位,他是中国唯一的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国际田联新闻委员会委员、国际排联新闻委员会委员。

  抢发中国奥运首金

  连续采访七届奥运会,在高殿民心里最难忘的还是第一次。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新华社派出30人的报道团,高殿民是其中之一,他负责报道射击和田径两项。

  “上午9点射击比赛开始,我早上5点多就起来了,坐一个多小时的车赶到现场。”高殿民回忆,当时王义夫比许海峰争金的可能性大,在1972年奥运会上夺冠的瑞典老将拉格纳·斯卡纳切尔也是热门。

  许海峰后程保持领先,子弹一发一发打完,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裁判验靶。此时,领队张福兴奋地对高殿民说,“即使验靶可能有偏差,拉下一两环,许海峰也比第二名超出好几环,肯定第一!”听了张福的话,高殿民果断地冲出射击馆,跑到三四十米外的新闻中心,拿起固定电话向在洛杉矶的编辑部报告了许海峰夺冠的消息,发稿时的成绩还不是经过裁判长签字的最后成绩,“所以我们在报道中就注明是第一枚金牌,成绩有待核对。新华社用英文向全世界第一个播发了许海峰夺冠的消息。”

  发完第一条快讯后,高殿民回到赛场继续采访许海峰,然后再跑到外面给编辑部打电话,之后又跑回去听国家体委副主任陈先说啥,再跑回去打电话。“跑了多少趟我都不记得了,只知道打电话先抢发英文稿件。中文稿件当天先后发了快讯、人物、特写、述评等。”第二年,高殿民凭借许海峰夺金的奥运报道,获得了全国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的前身)特等奖。

  第八次报道奥运会

  伦敦奥运会,是高殿民第八次参与奥运会的报道工作,与老高在伦敦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见面时,他忙得够呛,伦敦奥组委、伦敦快递公司方面打给他的电话此起彼伏,不停地与老高沟通新华社的奥运会报道装备安置等问题。

  与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不一样,老高除了是新华社伦敦奥运会领导小组成员外,还要担任新华社伦敦东道主的角色,统筹协调由过百名记者、编辑、技术人员组成的新华社庞大报道团队在伦敦的衣食住行。

  有几组数据:国际奥委会核准每届奥运会的注册记者人数为21000人,其中电视媒体约15000人,其他媒体的文字、摄影记者共约6000人;除此之外,伦敦奥运会非注册媒体中心已接受来自全世界66个国家800多家媒体的注册,其中中国媒体的非注册记者就多达600名。

  伦敦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面积约31000平方米,楼高四层,从6月27日起连续开放52天(包括伦敦残奥会)。世界几大著名通讯社如美联、路透、法新、新华等都已经在MPC里安营扎寨,其中新华社租下的工作间面积达到了280平方米。除世界各大新闻机构租赁的单独工作空间外,MPC一楼主要是其他注册媒体记者的公共工作空间、成绩资料发布区域、休憩区域等等,区域划分明确,设施齐备。整个一楼空间比一个11人制足球场还要大,宽敞明亮,犹如一个巨大的工作车间。

  “我在总社工作了多年后,来到伦敦分社工作。今年又恰逢奥运年,身在伦敦又一次经历激动人心的奥运会,因此最大的心愿就是祝伦敦奥运会成功举办。当然,也希望新华社此次奥运会报道工作能够更上一层楼。”老高说道。

  延伸阅读

  北京申奥

  老高幕后出力

  2001年7月7日,一架波音777客机降落在莫斯科机场。走出飞机,高殿民心情有些压抑,觉得肩上压着千斤重担。

  作为北京申奥工作团的成员,虽然不用每天四处奔波抢新闻,但身为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当时已采访过5届奥运会的老记者,高殿民结识了不少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外国体育记者,“宣传北京,争取支持,促成北京申办奥运是我的主要任务。”

  “我的老朋友、英国《每日电讯》体育记者伯斯告诉我,他觉得问题不是北京能不能获胜,而是第一轮还是第二轮获胜。”“意大利资深体育记者莫罗对我说,据他了解,国际奥委会五个意大利委员,四个决定投北京票。”不过,消息也不都是正面的,比如,“刚到莫斯科,一些国外朋友就让我注意多伦多最近的各种动向。一位细心的记者还告诉我多伦多每天将一份申奥的报纸悄悄塞进每一个奥委会委员下榻宾馆的房间,打国际奥委会规定的擦边球。”就这样,各申办城市代表团和各界体育人士反应的信息,源源不断地从高殿民接触的友人处收集上来,供领导做出决策。

  2001年7月13日下午,决战开始。经过全国人民和申奥代表团全体成员不懈的努力,中国终于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激动的代表团成员热泪盈眶,跳了起来。而高殿民还来不及品味胜利的喜悦,就默默地转身挤到等候在楼梯前的人群中,第一时间采访国际体育界人士。

  本版撰稿 特派记者 沈忱

  (现代快报英国伦敦电)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